李金蘭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 醫院,安徽合肥,230000)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非常常用的檢查手段[1],能夠及時反映出病人的疾病情況,為醫師診斷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據,是臨床中首先需要選擇的檢驗項目。血常規檢查中包含的血液指標多,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嗜堿性粒細胞等)計數、血小板計數、關于血紅蛋白的各項指標等,每項結果異常都提示患者存在疾病的潛在風險,是較為靈敏的指標,除此之外,血常規還能夠指導臨床用藥,根據血常規結果提示判斷病人疾病恢復情況,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血常規檢驗分為末梢血檢驗和靜脈血檢驗[2],兩種檢驗方式的結果略有差異,靜脈血較末梢血更為準確,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小,更加客觀,末梢血檢查起來較方便,對患者要求寬松,各有各的優勢特點。
1.1 研究樣本的選取
調查的患者樣本為我院門診部進行血常規檢查的患者,排除不符合實驗標準的樣本:存在血液系統疾?。ㄈ缂?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等)、感染性疾病等病例。在符合標準的患者中按照隨機法選擇94 例患者作為實驗樣本,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A、B 兩組(n=47),A 組患者的采血方式為末梢血檢驗,其中患者中男性23 人,剩余為女性患者,年齡范圍在23 周歲-67 周歲間,年齡的中位數為33 周歲;B 組患者的采血方式為靜脈血檢驗,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接近1:1,年齡范圍為25 周歲-71 周歲間,年齡的中位數為35 周歲。在采血前均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采血方式的選擇完全遵循隨機性原則,實驗結果不受患者年齡、性別的影響(P>0.05)。
1.2 采血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采血前準備工作,在采血前盡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質、高糖的食物,禁止飲酒吸煙,保持平靜狀態,一般血常規檢查要求無人群上的特殊性。
對A 組的患者進行末梢血采血,對采血部位消毒處理,用一次性采血針進行采血,收集到抗凝管中備用,采血部位可以選擇指尖部;B 組的患者行靜脈采血,選擇肘正中靜脈(若此靜脈血管存在問題可選擇貴要靜脈),同樣對采血部位消毒,綁好止血帶,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量約為2 毫升。采血結束后,為了防止繼續出血,可用棉簽壓迫止血60 秒左右[3]。對于血液標本的檢測使用同一公司生產的儀器進行檢驗,檢驗符合標準。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檢驗結果,觀察在30 分鐘,1 小時內三系細胞的數值變化

表1.對比兩組患者在不同時間檢測細胞計數的變化
根據統計學數據分析下表發現,末梢血組的血常規在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指標中低于靜脈采血的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高于靜脈采血的細胞計數;在不同時間段內(0.5h、1.0h 時)再次采血發現末梢血組的各項數值浮動范圍大,而靜脈采血組的細胞計數相對穩定。詳見下表1。
血常規可以通過觀察血液中細胞計數的變化來為診斷疾病提供依據,檢驗技術在不斷發展,許多項目是可以經過儀器來操作,可以準確的得到結果。血常規中包括的種類多,但是主要以RBC、WBC、Hb 和PLT 為主,這些指標都非常敏感,可以為判斷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提供信息,在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血常規的檢驗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末梢血檢驗,一般取指尖部的血液,較為方便,易于操作,病人的配合性更好;一種為靜脈血檢驗,主要是通過肘正中靜脈檢驗,操作步驟多,但指標準確性高,較少受其他因素影響。
對比分析兩種采血方式:末梢血采血部位易于選擇,采集過程快捷方便,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經過上述實驗證明,末梢血的采集受到溫度、擠壓等的影響明顯,使結果產生偏差,在不同時間段內三系細胞的計數波動范圍大;而靜脈采血比末梢血的結果更準確,不受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能夠準確反映機體情況,在不同時間內變化范圍小。綜上所述,兩種采血方式的檢查都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合理選擇采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