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撫州,344000)
谷胱甘肽以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形式存在于人體正常細胞內,主要作用是活化氧化還原系統,激活SH 酶,解毒。原發性肝癌通過介入手術治療后,患者肝臟損傷較為嚴重,如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因其具有活化氧化還原系統,激活SH 酶,解毒等作用,故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肝臟[1]。本文主要研究了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后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護肝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收集時間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6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全部入組患者經醫學檢查后疾病確診,診斷符合2001 年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提出的原發性肝癌臨床診斷標準,患者治療期間有直系親屬陪同,患者及其親屬對本研究及患者所接受的治療了解,自愿配合,患者除本疾病外無其他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患者精神正常,能清晰闡述自身病情變化,信任研究人員。排除不愿接受治療或配合本研究,有其他組織或器官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有異常,不能有效回答研究人員有關疾病的相關問題,不適宜接受介入治療,對治療所用藥物過敏,中途轉院或死亡的患者[2]。本研究的開展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
1.3 治療方法 介入治療時,局麻下穿刺患者股動脈,導管盡可能的插入腫瘤供血動脈,灌注化療藥物,根據瘤體及血供情況灌注適量栓塞液態碘化油。在此期間,對照組在介入當天治療前給予20ml 門冬氨酸鉀鎂,介入后每天繼續用藥,連續10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以還原型谷胱甘肽(生產常見: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65),將1800mg 藥物溶于250ml 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治療前靜脈滴注一次,治療后每天滴注一次,連續10d。
1.4 觀察項目和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Alb(白蛋白)的變化情況及腹水生成情況。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肝功能各項指標上的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幾乎無差異,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各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在腹水生成情況上的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兩組患者在腹水生成情況的比較上基本無差別,P>0.05,無統計學意義。
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時,高濃度藥物直接接觸病灶,可最大程度的殺滅癌細胞,此外,藥物還可以阻斷腫瘤動脈血供,使腫瘤因為缺血而壞死。故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介入治療,是現階段最有效的治療手段[3]。但是治療所用化療藥物畢竟有毒,且栓塞不可避免會導致機體正常肝臟組織缺血,因為肝癌患者多同時并發肝硬化,難以耐受缺血缺氧的狀態,在進行介入治療時,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肝臟損害,實驗室檢查可見肝酶譜升高[4],患者的臨床表現為黃疸,腹水,嚴重時甚至出現肝衰竭。故為保證原發性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時的臨床療效,需在治療時注意保護患者肝功能[5]。
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縮合而成,其活性形式為還原型谷胱甘肽,主要合成場所在肝臟,且含量最高[6]。還原型谷胱甘肽中主要發揮作用的基團是巰基,原理在于基團可以中和氧自由基,減少其攻擊生物膜及dna 的情況,還可以抗脂質過氧化損傷[7],可以為機體解毒,上述機理共同發揮作用,從而達到保護肝臟的效果[8]。
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時,在介入藥物自身的毒性及肝臟自身本身存在的缺血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大量的氧自由基會對患者肝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9]。因肝癌患者多同時伴有肝硬化,肝硬化使其肝臟內缺少還原型谷胱甘肽,介入治療還會進一步降低該物質的含量,從而降低機體抗損傷的能力。出現該情況后,為機體補充大量外源性還原型谷胱甘肽,機體獲得了充足的巰基,肝臟相應酶的活性被激活[10],肝細胞可以進行正常代謝,細胞膜保持了其自身的完整性。此外,用藥后還可以活化氧化還原系統,清除氧自由基,減輕肝組織損害并有效解毒,促進肝組織恢復正常[11-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接受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肝臟功能恢復情況較未接受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顯著更好,說明還原型谷胱甘肽對于行介入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 肝臟保護功能顯著。兩組患者發生腹水的情況基本無差異,說明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后患者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因為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少,結果可能不具有足夠的代表性,期待臨床早日進行大樣本研究,得出代表性更強的結論。
綜上所述:對行介入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后接受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具有良好的保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