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萍
(咸寧市中心醫院,湖北咸寧,437000)
品管圈是一種一種團體,它是由工作性質相同和互補的人組成的小圈團體。而品圈活動則是指使用科學管理辦法和工具,并通過一定程序對品圈人員進行管理,以達到激發人員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的目的,使醫院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團隊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醫院醫護人員是與患者與醫院醫療的傳播體,護理人員的手是導致醫院感染的媒介,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因醫護人員的手導致的醫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2%,為此,醫院必須解決醫護人員手感染問題,手衛生是解決手感染問題的重要措施,它的作用是有效預防和控制病原菌傳播降低醫院感染率[1]。
選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崗的腫瘤內科護理人員共計18 名,年齡22~55 歲,其中腫瘤內科主管護師4人,腫瘤內科護師6 人,腫瘤內科護士8 人;學歷要求本科6人,大專 12 人;護齡 2~10 年 10 人,11~20 年 7 人,>20 年1 人。
1.2.1 成立品管圈
首先將自愿報名參加品管圈活動的醫護人員組成品管圈小組,一共有14 名組員,選出1 名圈長、1 名指導員和1 名秘書,并運用頭腦風暴法為拍品管圈小組命名,名字以積極樂觀型為主,如微笑圈、呵護圈和護理圈等等。其次為品管圈小組提出品管圈主題,以小組人數為主收集14 個主題,選出最符合該院的品管圈主題。最后,針對選出的主題制定合理的品管圈活動評價標準,其標準提出的目的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
1.2.2 手衛生現狀調查
利用實地觀察法了解醫院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現狀。實地觀察中,觀察人員應采用隱藏方式觀察醫院現場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待觀察結果出來后選取3 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連續 3 周的手衛生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到《手衛生依從性監測表》上[2]。然后對護理接觸患者前、護理接觸患者后、護理接觸體液后、護理接觸患者的手及物品進行無菌清潔操,并對手衛生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五大手衛生觀察指征,計算出手衛生依從性。
1.2.3 因素分析
要求品管圈小組成員使用頭腦風暴法尋找致使手衛生依從性低的原因,并對相關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其分析出來的原因有18 個,這些原因按影響主體不可以劃分為人員因素、管理因素、設施因素和環境因素。根據該院護理人員手衛生實際執行情況,可以將主要影響因素最終確定為①用水洗手麻煩、耗時;②醫護人員手衛生意識不強;③醫護人員對洗手指征不清楚;;④手衛生執行過程無人監管;⑤手衛生執行力度不夠⑥手衛生獎罰制度不夠完善⑦醫護人員沒有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4]。
1.2.4 對策與實施
①建立并完善監管機制及體系: 加強監督小組的執行力,任命護士長為監督小組組長,所有圈員都擔任監督員并實行輪流監督制,相關品圈活動管理者要進行不定時隨機檢查,查看手衛生執行情況。
②規范規章制度和制定培訓計劃: 醫院相關科室手衛生管理機制及體制都需要重新制定和完善,醫院必須根據醫院實際情況、與醫學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國家對手衛生規定的相關標準,建設和完善監管機制及體系,實現對醫護人員的合理監管。培訓計劃是指通過相關資料,如《手衛生的概念》、《手衛生的重要性》和《洗手的指征》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常識,并通過相關視屏為護理人員展示七步洗手法[5]。
③改善手衛生設施: 手衛生設施配備原則應堅持實用、方便和有效原則。實際手衛生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對手刺小,有護膚成分的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劑。
④做好宣傳工作: 在醫院所有的宣傳欄、所有的洗手池旁及其他能夠宣傳的地方,都按要求懸掛七步洗手法、六步洗手法和五步洗手法流程圖,同時加強快速手消毒劑使用方法的宣傳和教授。
1.2.5 效果評價
①有形效果評價:有形評價是醫院對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力最常用的評價方式,有形效果評價是指醫院根據相關手衛生指南、手衛生規范及手衛生標準等,制定符合醫院護理人員實際情況的手衛生評價機制,重要是對品管圈活動前后手衛生依從性的評價。
②無形效果評價:是通過圈員自填評分表,以此作為依據比較品管圈前后護理人員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變化。
采用SPSS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采用 t 檢驗,數據比較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18 名參加品管圈活動的護理人員進行長達72h 的手衛生執行情況觀察,得出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后、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及護理人員無菌清潔前的各項能力變化,分析并計算出相關指標。這些指標所需要的參數有醫院實際規模、及參與活動的人數、活動前手衛生執行人數、及實際手衛生執行人數,其中活動前手衛生執行次數1682 人次,實際手衛生執行次數328 人次,依從性為 19.50% ,品管圈活動后,對 1366 人次進行手衛生執行情況觀察,發現實際手衛生執行次數為 910 人次,依從性為 66.11% 。前后比較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詳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品管圈活動前、后手衛生依從性比較
活中醫護人員對手衛生的認識度不高,不了解手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導致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不高,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手衛生標準,最終導致腫瘤患者被病菌感染。通過品管圈活動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執行率,減低醫院感染率46.61%。根據表1 顯示,該院腫瘤科在品管圈活動前的相關依從性分別為12.55%、18.86%、18.30%、10.16%、85.71%,手衛生依從性合計為19.50%。而通過品管圈活動后,圈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都得到有效調動,使圈員通過多種措施了解手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高了五大洗手指征的手衛生依從性,其依從性分別提高到 64.44%、42.86%、64.66%、90.83%、97.76%,手衛生依從性合計為 66.11%。
品管圈活動的目的是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力和質量,通過品管圈不但找到了醫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通過科學管理模式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有效改進了手衛生執行方式和設施,提高了護理質量管理效率,是護理手衛生的有效管理方法。通過品管圈不但激發了科室護理人員參與護理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使護理人員自身價值得以實現。
品管圈活動還處于初始階段,醫護人員參與品管圈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醫院醫護人員缺乏品管圈活動驗,部分計劃難以執行,并且已經執行的活動也不到位;手衛生依從性的檢測時間及發現時間長,需要占用醫護人員很多時間,并且需要觀察的人才也比較多,醫院無法提供大的場地共被觀察的人員使用??傊?,手衛生依從性的觀察和分析需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