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霞
“場景”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是“場”與“景”的結合,是解析戲劇、電影、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個概念。它的定義眾說紛紜,我們在這里更傾向于羅伯特·麥基對場景的分析,他認為“場景是指某一相對連續(xù)的時空中通過沖突表現(xiàn)出來的一段動作……理想的場景即是一個故事事件”[1[,我們在這里借用場景的概念,是想更清楚的分析常見檔案展覽中的敘事表達和結構。場景的構建必須在一定時空和具體的情境下才能形成,檔案展覽的場景并不像戲劇、電影中直接以視覺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它通常需要觀展人對檔案圖片、展品等信息進行有效地分析、轉換和表達,形成有“場面感”的信息。因此檔案展覽中的“場景”通常并不是真實的,而是通過檔案圖片、展品的有邏輯地編排和展示,讓觀展人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故事事件”的構建中,從而形成有效的敘事表達。不管這個場景是觀展人心目中虛構的還是實際的,場景的構建對檔案展覽敘事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歷史事件必須在一定的歷史場域中發(fā)生和講述,不然就無法進行敘述和理解。
一、場景的構建,誰是參與者?
場景構建成功與否,主要在于檔案圖片、展品以及觀展人之間是否可以有效建立起“故事事件 ”,它的目的是要表達敘事信息,要達到這個目標,在展覽策劃和布展初期就要注意遴選有歷史感和有故事性的檔案展品,但通常一件單一的檔案圖片、展品很難形成一個有“故事事件”的場景,它常常需要將表達同一事件(主題)或有緊密邏輯關系的一組檔案圖片、展品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檔案展品群,通過展覽文字、多媒體方式以及觀展人的參與形成一個有內容實體的故事表達的場景。在這一過程中應根據(jù)檔案圖片、展品它們在場景中承擔的“故事”作用不同而作不同的布展安排。一般來說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一組同類型的單一檔案(展品)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故事事件;另一種情況則是由不同性質的檔案(展品)共同組成故事事件。前一種情況在檔案展覽中較少出現(xiàn) ,通常適用于以單一類型展品為呈現(xiàn)對象的個人博物館中,后一種情況更接近于一種情境化解讀的方式,通過檔案圖片、展品的組合,形成讓觀眾易于構建故事場景的信息聯(lián)結,且同一件檔案圖片或展品放在不同的組合內可以形成不一樣的故事片段。從單一檔案圖片(展品)到有意義的檔案圖片(展品)群的形成類似于故事情節(jié)主干的構建,而檔案展覽文字說明就起到一個注釋、聯(lián)結、解讀甚至抒情的功能。展覽文字說明可以將檔案(展品)的背景知識、與上下檔案(展品)的敘事聯(lián)結在一起,通過對檔案(展品)本身或事件的歷史作用的闡釋,從人物到事件再到情節(jié),使整個展覽的歷史敘事流暢生動起來,觸動觀展人的心靈。當然文字說明也要善于“留白”,要在清晰表達的前提下為觀展人預留自行解讀的空間,由觀展人自身去填補部分情節(jié)和其中的意義,形成展覽本身與觀展人的某種“共謀”,構建起只存在于觀展人本人的個體化的場景。
歷史記錄本身是被選擇過的社會記憶,檔案館的館藏更是歷史文化的碎片。檔案展覽中的檔案圖片、展品之間會有表達的斷裂和未知,完整的敘事必須需要觀展人的想象力來參與。觀展人在參觀過程中對展覽的理解常常與觀展人個人的先見知識與經驗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不同文化背景、歷史經驗、知識結構的人所得到的體驗和意義是不盡相同的。觀展人選擇對敘事場景的建構發(fā)揮重要影響,敘事場景反過來為觀展人提供體驗性、互動性,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啟發(fā)。這種觀展人主動參與構建場景的展覽在社會文化類的檔案展覽中尤為常見,例如湖南省檔案館展出的《江永女書文化展》,大量的女書文本和展品陳列加之觀展人從電影作品、紀錄片中得到的關于女書的背景知識就很容易讓觀展人構建起個體化的“情節(jié)畫面”,讓觀眾沉浸其中。
在檔案場景的構建中,有檔案圖片、實物展品、情境再現(xiàn)、展覽文字和觀展人的參與,同時展覽空間本身也會傳達信息,它決定了展覽內容的布局、參觀的線路、展品的擺放、內容表達方式的確定,檔案展覽是用空間來講述故事的媒介。“一個連續(xù)且完整的敘事空間,可能更好地促成展示內容與參觀者之間的對話。”[2]無論是場景本身的構建,還是場景之間的邏輯關系、聯(lián)結方式,都需要在展廳空間中成立。對于檔案展覽來說,展廳空間不僅僅是確定了展覽中的“故事事件”以什么形式、多大體量,布局在展廳中的什么位置,展廳中的展線更決定了觀眾參觀順序是否能夠與展覽的總的故事表達相吻合。為更好地實現(xiàn)場景故事化的表達,需要根據(jù)檔案展覽的資源、展覽的類型、展覽目標、空間狀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組織展覽。例如大跨度歷史展覽和人物群像展覽要構建故事場景的難度就比單一事件、單一人物展覽來得更高,時間跨度過長,人物關系過于龐雜常常造成觀展人對展覽整體表達難以把握,建立起的部分故事場景也常常因整個展覽的邏輯關系薄弱而難以有效聯(lián)結,影響了展覽的整體的敘事表達。湖南省檔案館的常設展覽之一——《湘魂——湖湘人杰與近代中國》展覽,在320多平米的展廳空間中共展示的歷史人物達100多人,近代歷史事件有50多個,展覽中故事場景的構建和敘事邏輯的表達就比較依賴于講解員的語言引導和觀展人背景知識的支撐 。這類展示內容較多而展覽空間又較為受限的展覽,如何很好地做到人物展示與歷史事件的融入,歷史情景的“畫面再現(xiàn)”確實考驗策展人的智慧。
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和多媒體設施的幫助,有利于營造代入情景,幫助觀展人全方位融入。成功的檔案展覽場景應當是觀展人主動參與構建的共享式的文化空間的實現(xiàn)。觀展人不僅僅只是在展覽中實現(xiàn)知識的再現(xiàn)、聯(lián)結和重塑,更要達到讓觀眾產生一種感情上的融入和心理上的寄托。目前常見的檔案展覽中雖然也廣泛使用了多媒體傳播方式,但常常與檔案圖片、展品和觀展人的融入不夠好,整篇紀錄片在展覽現(xiàn)場的播放方式,展廳出口處的設置的電子留言版,都對展覽場景的敘事表達起不到應有效果,還無謂地占領了展廳的空間,影響了展線的設計。
二、標題引導與場域限制
檔案展覽本身是一種開放的結構,雖然在實體展覽的設計和施工中都規(guī)定了展覽的路線和敘事的時間走向,但在實際參觀過程中展覽場景的構建和敘事結構的形成,都要發(fā)揮觀展人主動或被動的參與作用。為防止觀展人對場景構建的無序參與,導致的敘事結構混亂,檔案展覽通常需要通過標題引導和參展路線規(guī)劃來幫助觀展人進行有序的場景構建,形成有利于展覽敘事完成的場景邏輯關系。標題的作用一是形成整個展覽的框架,二是讓觀眾一下子就形成記憶點。特別是一些展廳面積較大,時間跨度較長的展覽常常會讓觀眾迷失其中,展覽標題通常可以起到引導參觀和幫助觀展人“信息聚焦”的作用。檔案展覽與美術展和博物館的實物展比起來,由于檔案圖片承載的文字信息過多,更容易讓觀展人產生觀展疲勞,正如美國學者約瑟夫·S·奈(Joseph S. Nye)在《硬權力與軟權力》中所指出的,豐富的信息導致關注的貧乏,當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其中之時,我們難以確定關注什么。[3]因此在過多的信息表達中需要設置不同層級的標題來幫助觀展人聚焦于關鍵的信息。展覽設計時規(guī)劃的觀展路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幫助引導參觀的作用,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觀展人通常在參觀伊始就在自身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構建起故事場景和觀展路線。展品的特征與吸引力、觀眾的知識儲備、展品位置的設置等因素都決定了觀眾是選擇駐足停留還是行走略過。檔案展覽場景的敘事雖然整體受限于檔案圖片、展品和實體空間的信息表達的局限,但它卻始終帶有觀展人個體化的表達。因此,從展覽空間和觀展人的關系來看,檔案展覽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既是靜止的又是流動的。
三、敘事邏輯與故事表達
檔案展覽的目的是敘事,但敘事要在一定的場景中才有意義,場景的構建正是為展覽的總體敘事而服務的。在檔案展覽中引入場景的概念是為了更好的對展覽的結構和組織進行解析,場景不僅僅是組成展覽總體敘事的部分,它同時幫助展覽邏輯關系的形成,在豐富整體敘事的基礎上,歷史不再因孤立的檔案圖片、展品而割裂,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被講述,一般來說敘事邏輯越緊密,細節(jié)越豐富,場景的建立就越成功,信息傳播和檔案展覽的意義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檔案展覽通常承載著以檔案為載體進行歷史敘事的目的,“任何敘事都意味著在時間中組織被敘述(被展現(xiàn))的事件,意味著有一個時序。”[4]因此,檔案展覽的組織形式通常采用按時間線索的方式來進行,如《共和國主席劉少奇》這一展覽的一級框架共分9個部分:“第一部分 走上革命道路;第二部分 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第三部分 黨的正確路線在白區(qū)工作中的代表;第四部分 華北、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第五部分 在黨中央領導崗位上;第六部分 參與創(chuàng)立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第七部分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第八部分 黨內公認的黨建理論家;第九部分 人民愛戴的共和國主席”,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整個展覽架構是以“主題”事件為驅動來組織的,但其內在敘事邏輯還是嚴密地遵循了按時間線索來講述劉少奇同志光輝而又偉大的一生。敘事邏輯通常按時間線索來組織,這是因為時間軸有一種直接、本質的敘事能力,形成清晰而且連貫的敘事表達,但時間軸通常在展覽的主體架構組織中起挈領提綱的作用,展覽要生動、感人必須通過有血肉靈魂、精神與情感的故事場景才能表達出來。所以在上層的以時間為線索的展覽邏輯框架下是事件背景、人物故事構筑起的具體故事場景,這樣,展覽的靈魂才能有所依托。張穎認為“場景”具有講述功能,它的敘述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場景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第二,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中的社會關系,包括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矛盾沖突等;第三,講述作品中發(fā)生的事情,包括過去的、現(xiàn)在的和將來的;第四,強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等等。[5]檔案展覽中的場景在表達歷史敘事中同樣也體現(xiàn)了這幾個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場景是為信息表達和歷史敘事而存在的,它使檔案圖片和展品鏈接在一個有意義的網絡中,以賦予它們作為孤立存在時所不具備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 ] 羅伯特 麥基著、周鐵東譯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1.第42 頁 .
[2]宋鑫娜.論檔案展覽中的敘事表達 〔J〕.北京檔案,2019 年第 01 期:22-24.
[3]約瑟夫·S·奈著、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2頁.
[4][法]弗朗西斯·瓦努瓦著、王文融譯.書面敘事·電影敘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7頁.
[5]張穎.略談戲劇和影視藝術中的敘事性場景 〔J〕.《新世紀劇壇》 2017年第4期:54-58
作者單位:湖南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