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

2020-08-03 02:00:49陳健
財經問題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為歷史基石,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實踐探索為歷史經驗而逐步發展成熟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觀、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系統觀和馬克思共產主義生態圖景的實踐觀,并在實踐中以這三個理論為邏輯基點,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發展。筆者從加快頂層設計、倡導全民參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國際合作步伐四個方面探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邏輯。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F0622;F0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20)05001309

一、問題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國家面臨迫切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強烈,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高要求、高標準。基于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什么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兩山”理論。隨后,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把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還把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到保護生產力的歷史新高度,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依靠全民行動,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建設美麗中國,要堅持全民參與,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豐富和發展了“兩山”理論。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把保護環境提高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予以重視,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他也積極參與破解世界環境難題,在各種重大場合多次提及建設美好世界,如習近平[1]指出:“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愿同世界各國政黨加強往來,分享治黨治國經驗,開展文明交流對話,增進彼此戰略信任,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重大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如習近平[2]指出:“中國愿同非洲一道,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共同保護青山綠水和萬物生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論、新論斷,在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正式提出,自此開啟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時代的篇章,這一思想的形成進一步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戰略安排和總體部署,習近平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3]。為了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制度安排,并指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4]。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學術界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實踐層面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如陳健[5]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導。陳艷[6]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而形成了深邃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王曉毅[7]認為,應加強基層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能力。李周[8]認為,應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完善相關科學技術體系、人文關懷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試圖從理論層面深入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架構。如劉海娟和田啟波[9]認為,從邏輯架構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包括基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生態生產力與生態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方世南[10]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存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的繼承與發展。王永斌[11]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學術界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集中于實踐探討,有學者試圖從理論層面進行研究,也是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小視角切入的微觀闡釋。基于此,本文嘗試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宏觀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由政策制度話語向學術理論話語轉變,豐富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歷史邏輯

(一)歷史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縱觀中華生態文明發展史,可謂是一部充滿生態智慧的古代先哲先賢們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史。盡管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古代先哲先賢們的生態智慧有的充滿神秘色彩,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基石,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現實價值。根據儒家的觀點,天地是萬物和人的本源,萬物和人不僅源于自然,也統一于自然之中,形成一個整體。但是這種天地除了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的天地,還具有道德性,是德性的天地。按照孔子“踐仁知天”的觀點,一個人只有在生活實踐中具有德性,實行仁德,才能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即人類在實踐之中要尊重彼此,愛護自然,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還主張“仁民愛物”,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親情倫理之道,孟子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倫理進行擴展,擴展到萬事萬物的范圍,孟子[12]認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家強調的“道法自然”也內含生態智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認為,人只有順應崇尚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和諧。“道法自然”在本質上強調萬事萬物的繁衍生息都應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生態智慧啟示人類在生活、生產實踐中應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和諧共生,如此,既可以維持生態平衡,又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積累。同時,墨家的“固本節用”思想也體現了一定的生態文化。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深深滲透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態文化基因。這一基因,時至今日對于破解生態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基石。習近平[3]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的繼承。同時,他把保護環境提高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予以重視,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并且不僅關心關注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也積極參與破解世界環境難題,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重大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實際舉措支持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如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12]指出:“中國愿同非洲一道,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共同保護青山綠水和萬物生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歷史基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在繼承這一傳統生態觀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進行了創新性拓展,不僅關注中國人,更是將目光放在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生態發展、環境問題破解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歷史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文明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

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創新,理論創新的成果又指導實踐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圍繞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歷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并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1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捍衛新政權、維護人民利益進行了艱辛的實踐探索,開展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公有制基礎,并加快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在極短的時間內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有效抵御了西方霸權主義的戰略打壓。與此同時,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注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也注重環境保護,對改善生態環境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植樹造林,發展林業。毛澤東很早就提出要植樹造林,并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到森林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意義十分重大。如毛澤東[13-14]指出,森林、地下寶藏、空氣等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在村旁、路旁、水旁及荒地荒山等一切盡可能的地方,都要按照規格種樹,實行綠化。

二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中國江河水資源豐富,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恩賜,但是如何讓江河水資源通過實際舉措惠及百姓,不僅是古代先賢思考和實踐的問題,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積極探索的事情。針對中國洪水頻發、高發問題,毛澤東[15]指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他多次強調要在洪澇災害嚴重的地區興修水利工程,針對淮北洪水災害,提出國家要采取治理淮河的根本舉措。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間,中國共修建大小水庫8萬座,如密云水庫、官廳水庫、黃河三門峽截流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就是這一時期建立的,這些水庫不僅對當時防洪治洪起到重要作用,對今天防洪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困難時期仍能攻堅克難興修水利,這種精神值得傳承。

三是注重節約。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注重節約的優良傳統,不僅在生活中注重節約,在生產實踐中也注重節約,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整個社會形成了節約光榮的良好風氣,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保護了生態環境。

2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堅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征程。這一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注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毛澤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一是充分發揮科技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由于這一時期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經過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充分發揮科技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通過實際舉措凸顯科技在生態發展、綠色發展中的作用,針對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鄧小平[16]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他強調要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科技與農業的對接,既要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又要保護生態環境。

二是把環境保護提升到與經濟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予以重視。鄧小平[16]指出:“核電站我們還是要發展,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都很重要”。同時,鄧小平也非常重視植樹造林,號召全民進行植樹造林,并把植樹造林提到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高度予以重視,如鄧小平[16]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

三是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開始探索發揮制度優勢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如鄧小平強調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來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正是在鄧小平的重視下,1979年中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于1981年12月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把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使得植樹造林活動成為全民進行的法定活動,為全民常態化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企業投資進程加快,針對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對環境的破壞,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制定了環境治理條例、企業環保指標等,有力減少了生產發展對環境的破壞。

3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到新的高度,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江澤民[17]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具體來講,這一時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實現兩個轉變,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江澤民[18]指出:“我們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只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才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于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江澤民也有系列論述和實踐,他指出,通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繼續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在實踐中深入推進。

4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面對不斷增加的生態環境壓力和人口、環境、資源等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的高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按照內容來看,包括可持續的發展觀,這種可持續性就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胡錦濤[19]指出:“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更好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具有重大意義”。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系列論斷、進行系列實踐,使得科學發展觀中生態文明論述更加豐富、全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方向發展帶來的現實壓力,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予以重視,這一時期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系列論斷,出臺了相關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目標。

二是將生態文明提到新高度。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上升到人類文明的主要方面,這一高度的提升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一時期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胡錦濤[20]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基礎。”

三是提出建設和諧社會。這一時期,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良好的全面小康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邏輯

(一)基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觀

1生態生產力與生態關系的辯證關系

按照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觀,生態生產力與生態關系是一種辯證關系,生態生產力決定生態關系,生態關系反作用于生態生產力,二者的具體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態生產力屬于物質生產力中的高級形態。基于此,必須大力促進生態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邏輯。馬克思對于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有過多次論述,他指出:“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21]。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取決于人們所處的條件,取決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取決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21]。可見,生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取決于生態生產力的發展情況。馬克思和恩格斯[22]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的發展。他提出的“兩山”理論、鄉村生態振興、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都是推動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是生態關系反作用于生態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23]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可知,構建一種有益于促進生態生產力發展的生態關系至關重要。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一條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堅持這一理論邏輯,在實踐中正確處理生態生產力與生態關系之間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通過不斷地改善和治理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2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他們普遍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把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進行有效連接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類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生態文明進行發展演進的過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必須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這條規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鐵律,如果尊重這個規律人與自然就能和諧發展,違背這條規律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關于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理論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也有重要論述,他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24]。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現實的實踐,揭示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實踐關系。如果人在實踐中尊重生產生活環境,就能與周圍的生產生活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相處的統一體,即在這一過程中“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也就是說,人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沒有脫離自然環境的生產生活,人的生產生活不僅影響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同樣也影響人,正是由于這種相互影響的關系,使自然與社會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表現在自然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土壤和物質資料等。同時,馬克思還揭示了現實的人存在著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這兩大關系,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包括這兩大關系,生態文明已經成為衡量人與社會關系是否和諧、人與自然關系是否和諧的關鍵。基于此,習近平[3]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理論,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進一步表明,人類可以改造、利用自然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但是必須尊重自然,為自然環境的改善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科學合理的修復自然的治理手段。同時,人類還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進行生產生活,減少對自然界無節制的獲取,嚴格控制排放廢氣物,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減少污染。如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打造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共同體。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具有嚴謹的理論邏輯,更是扎根中國大地、關照世界現實的生態文明實踐。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對美好環境、美好產品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強,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為供給美好環境、美好產品等提供根本保障。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為了全人類的永續發展,習近平修復現實中存在的個別地方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進一步美化生態環境,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加快頂層設計,筑牢生態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把生態與其他領域的發展有效融合,實現生態建設全面融入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領域,應加快這些領域的頂層設計,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通過中央層面制定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環境污染終身追責機制、嚴格的環境執法制度等,把踐踏底線納入刑法進行考量裁定,筑牢生態底線、生態紅線和生態安全網,從而增強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效性,通過制度的有效設計,為發揮生態治理效能提供制度依據,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二)倡導全民參與,凝聚綠色發展共識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全民參與,改變違背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做到不破壞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不食野生動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想更好地推進,必須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針對廣大民眾這一主體不能僅僅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政策的制定,還需通過精準舉措努力使廣大民眾充分感受到只有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只有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美好生活才能實現。具體來講,就是讓廣大民眾看到堅持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與民生改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等密切聯系,也與個人發展、個人生活環境的改善緊密相聯,從而使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入心入腦,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內化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為。

一是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既要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等主渠道的作用,通過鮮活的案例讓廣大民眾切實感受到綠色發展對自身的好處,又要發揮各類活動現場文藝演出的作用,充分結合鄉村地區山多河多的實際,以鄉村文化振興為契機,加大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兩山”理論的宣傳,培育積極向上的綠色生態文化。通過宣傳把堅持綠色發展上升到道德層面,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道德觀。

二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培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體系,推動綠色發展觀成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三是建立常態化宣傳教育活動體系。深入開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進書本進課堂教育,建立一整套從小學到大學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體系,從而形成長效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體系,努力在社會上形成污染環境、破壞環境可恥的氛圍,促進廣大民眾自覺養成愛護環境、綠色生活、文明生活的習慣,從而使得廣大民眾能夠自覺堅持生態文明建設,進而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助益。

(三)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源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不是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要為經濟發展設定一個更高的標準,即高質量發展標準,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只有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提升中國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增強產品競爭力。基于此,應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破解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好地實踐培育新動能,形成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綠色消費體系。

一是加快供給高質量生態產業發展體系。通過生態環境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調節生態環境資源錯配供給,對于產能過剩、過度供給領域進行糾偏,實現供需適配;建立以低碳發展、減量增效為特征的生態資源供給體系;加大對新業態、新能源、新科技等新經濟新業態的供給,構建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促進產品向高質量方向發展,不僅要滿足國內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產品需求,也要培育中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促進其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位移。

三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支撐綠色發展,如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全方位多主體的生態發展創新支撐體系,強化引導產業企業在生態技術創新方面的核心作用。

四是加快綠色生態消費模式供給。通過綠色產品、綠色旅游等的供給培養人們綠色生態生活消費習慣,促進其養成綠色消費模式。

(四)加快國際合作步伐,構建凸顯美好世界特征的生態共同體

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統一體,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下、同一個地球上,面對環境、病毒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基于此,應加快國際合作步伐,通過實際舉措深入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一是建立常態化的綠色生態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中國要積極開展綠色生態發展交流與合作,主動同世界各國共享本國環保技術、綠色科技,積極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前沿綠色技術,并進行消化吸收,以增強自身綠色生態發展能力;加快國際合作的制度設計,推動美好世界、綠色絲綢之路的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綠色技術等領域的聯合攻關力度;建立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的體制機制,樹立命運與共的思想。

二是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生態發展創新體系。一方面,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專門設立綠色生態發展專項基金,這一基金不僅可以用于“一帶一路”沿線的環境治理和改善,還可以用于引導和鼓勵“一帶一路”沿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另一方面,設立專門的區域性機構推進綠色生態發展建設。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發展規則的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分發揮中國在參與聯合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既要堅持原則立場不動搖,又要維護全人類長遠利益,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向開放包容代表全人類利益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報,2017-12-02(2)

[2]習近平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展[N]人民日報,2018-09-04(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6(1)

[5]陳健“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的生成與實踐[J]財經問題研究,2019,(8): 31-37

[6]陳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的邏輯理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35-41+105-106

[7]王曉毅建設公平的節約型社會[J]中國社會科學, 2013,(5):22-27

[8]李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J]經濟研究, 2013,(2):17-19

[9]劉海娟,田啟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與內在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9

[10]方世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規律論的繼承和發展[J]理論視野, 2019,(11):48-53

[11]王永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成邏輯與時代價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2-19

[12]孟子(第2版)[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2017重印)281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9

[1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

[1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363,21

[1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1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9]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20]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51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409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2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25]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05-25(1)

[26]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報,2014-04-16(1)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2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責任編輯:巴紅靜)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研究”(20YJC710006);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海工作重要論述”專項課題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海自貿區建設重要論述與上海發揮‘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研究”(2020ZXA011)

作者簡介:陳健(1982-),男,江蘇睢寧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Email:chenjian1618@dhueducn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005002

[引用格式]陳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J]財經問題研究,2020,(5):13-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激情综合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亚日韩Av|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国产| 91九色视频网| 欧美国产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色伊人|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一级电影|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青草视频久久| 91激情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一级片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欧美|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亚洲天堂久久新| 黄色成年视频|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青涩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迷奸在线看| 伊人91视频| 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色婷婷电影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劲爆第一页|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99福利激情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欧美色99|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 操国产美女|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