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鳴 李攀 沈潔 趙丹


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前往湖州市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調研,了解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黨員、干部下訪和群眾上訪結合起來,把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范起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讓老百姓有地方“找個說法”!
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下稱“矛調中心”)就是這么個地方。
縣政府旁的這棟兩層小樓,地方不大,“肚量”不小,信訪、司法、公安、紀委等10家單位進駐。開張一年多,“吃”進群眾糾紛和訴求5000(含線上3000多件)多件;“消化”功能也不錯,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5.3%,群眾滿意率達98%。
今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為這一創新“點贊”,認為安吉縣的做法值得推廣。這讓中心工作人員倍感振奮。眼下,中心正謀劃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資源上更集成,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行業性調委會等社會資源、各類公益組織等幫扶資源進駐中心;機制上更優化,進一步強化一窗受理的源頭分類功能,完善過程規范辦理,實現登記、流轉、響應、受理、辦理、答復等全流程再提速;通過拓展延伸“最多跑一地”改革,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助推省域治理現代化進程。
“矛調中心”能量何來,魅力何在?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集成服務:只進一扇門? 最多跑一地
4月15日,天剛亮透,安吉縣溪龍鄉村民李劍飛(化名)就騎上小電驢,直奔10多公里外的“矛調中心”而去。
“村內有兩棟違建遲遲不拆除,相關工作人員完全無作為。”4月1日,他來到中心實名舉報。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答復:15天內出結果。
這一路,老李心里忐忑似山路起伏。幾年前,村里遇到過類似的事,幾個村民跑了鄉鎮跑信訪局,跑完信訪局后還有好幾個職能部門要跑,這回自己就跑了一個窗口,能行嗎?
老李文化程度不高,對中心倒是熟門熟路,“這里就像醫院,門診掛號,引導分流。”在引導臺取了號不到5分鐘,“叮咚,請2026號到3號窗口辦理。”
U形辦事大廳里,3號紀檢監察信訪窗口工作人員梅云平一眼就認出老李,半個月前,正是他接待了臉紅脖子粗、上來就拍桌子的老李。
“說了今天會電話通知,還是不放心?”梅云平笑著調侃,立刻給出了專業處理意見:違法建筑已被立案查處,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已向當事企業下發了《限期責令整改通知書》,經核實,相關工作人員此前正在調查,并不存在不作為慢作為。
誤會消除,問題解決,老李的臉又漲得通紅,高興地說:“我們老百姓就怕遇到事摸不到‘門,現在,認準這扇門就行!”
從縣紀委縣監委到“矛調中心”工作的6個多月,這已是梅云平收到的第236個點贊。他說,這贊的不是他個人。所贊為何?
梅云平總結,就兩個字:集成。
“矛調中心”里,縣紀委縣監委、政法委、法院、檢察院、信訪局、公安局、司法局、人力社保局、衛健局、退役軍人事務局10家單位相關業務部門成建制常駐,教育局、民政局、住建局、綜合執法局等相關業務部門動態輪駐,其他單位業務部門因需隨駐。多部門集中辦公、集約管理、集成服務,讓訴求、受理、分類、導辦、銷案、監督等步驟由多部門一同處理、一地處理。
安吉縣“矛調中心”負責人、信訪局局長沈高飛說,化零為整,散落在各部門的基層治理力量被捏合到“矛調中心”,解決了以前各部門互不統屬,對復雜矛盾糾紛容易推諉扯皮的問題,老百姓化解矛盾糾紛再也不用走“冤枉路”、進“多個門”了。
就拿老李這次舉報來說,梅云平在縣信訪局的協調下,聯系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和鄉政府等部門碰頭開會、勘測現場、質詢問話,一個個環節、一項項流程,滿打滿算,14個工作日里給出調查結果。
多元化解:事事有著落? 件件有回音
安吉縣信訪局接訪科科長呂斌不怕忙,就怕“窩火”。
3年前,他躊躇滿志來到這個新崗位,帶著不少理論知識——群眾事無小事,要“馬上辦”;不能拖,原本簡單的問題一拖就變得復雜……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一方面,群眾往往不了解矛盾所涉及的政策或行政行為,只盼著問題盡快解決;另一方面,各部門各管一攤事,即便要湊時間共同商量解決也不容易。可信訪機構沒有管理、處置權,信訪干部夾在中間,開展工作有點難,協調溝通非常煩。
有一回,7名社區群眾反映一樓盤違規占地、通宵施工,6個職能部門牽涉其中。呂斌前后張羅了5次協調會,次次有部門因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席,群眾等不起,火氣全撒在了他和同事身上,“能不窩火?”
但過去這一年,呂斌的心氣越來越順。
最近,他又處理了一起類似的案件:安吉至海鹽一段在建公路施工時,施工方山體爆破,不慎震“傷”附近村民10多間房子。
要協商,縣“重點辦”、交通局、發改局、應急管理局、屬地鄉鎮、工程承建方都得來,可呂斌不慌——進駐在“矛調中心”的,“喊”一嗓子就行;沒進駐的,通過“浙政釘”發出“召集令”,時間一到,部門齊報到。
有人“爽約”么?今年初,“矛調中心”由信訪部門牽頭,縣委、縣政府與縣級機關重點部門簽訂信訪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引發,誰負責”,確保初信初訪一次性化解到位。“這相當于賦予了中心職權,哨子吹得響,有人聽。”
果然,這次處置“誤傷”事件,原本可能要半年的辦理周期被壓縮到7天。
從事調解工作30多年,王正平是大家眼里戰無不勝的金牌“老娘舅”。
可王正平也曾想“退隱江湖”。為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矛盾和沖突的復雜程度在增加,調解“口才”很重要,政策水平、法律素養、知識儲備更不可少。
2019年1月,因手術引起并發癥,張琴(化名)和安吉縣某醫院鬧得不可開交,醫療矛盾糾紛責任認定專業性強,王正平“磨”了幾個月也沒見效。
“矛調中心”成立后,王正平牽頭重啟這起糾紛調處,得到縣醫調委、人民調解品牌工作室、駐點律師等力量共同協助。雙方簽訂調解協議書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的調解事業煥發了“第二春”。
群眾到“矛調中心”,能“最多跑一地”,除了方便找門,還因為門背后多了一個個給力的好“幫手”——安吉縣“矛調中心”吸收縣交調委、醫調委、婚調委及新居民調委會等一大批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和法律咨詢、心理服務、社會幫扶、公益服務等社會力量進駐。
“不管是‘捏合部門,還是整合調解資源,我們中心的目標是一致的——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王正平說。
重心下沉: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鎮
經過一年多的磨合,“矛調中心”的運行機制越來越順暢,沈高飛眼睛“朝下”,又有了新主張:楓橋經驗講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在縣一級“兜底”的前提下,能不能把中心的機制和網絡向下延伸,推動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解決在當地?
一場進行中的余村實驗,與此不謀而合。
余村游客中心里,最近豎起了一塊液晶大屏——“家園衛隊”實時通話、政務辦事列表、氣象預警……上面跳動的數據和信息幾乎覆蓋了村莊的方方面面,這是余村正在打造的“數字余村綜合管理平臺”。
這個“鄉村大腦”有多強?
余村村委會主任兼治保主任俞小平說起一件事:一戶村民為修房上山挖了點土,幾天后另一戶村民家的自留地出現損壞。這兩件事有直接聯系嗎?誰也拿不出證據。
通過平臺視頻監控,村里摸排出近期上山的人員,確定了挖土的事實,然后從氣象數據中找到線索——是連日降雨沖刷松動的土壤導致了自留地損壞。真相既明,“老娘舅”出面調解,雙方握手言和,矛盾沒有出村。
俞小平說,哪怕調解結果不理想,他也有“后招”,綜合管理平臺與鎮上的“基層治理四平臺”和縣“矛調中心”網絡互通、數據共享,遇到類似特別難啃的“硬骨頭”,信息一經傳遞,職能部門會指派工作人員進村入口勘查取證,化解矛盾,“現在,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從“滅火”向“防火”轉變,是余村的嘗試,也是安吉“矛調中心”的探索。現在,中心已經和15個鄉鎮(街道)基層治理四平臺、207個村(社區)社情民意聯絡站(點)、505名全科網格員實現工作聯動,主動排查矛盾隱患,根據輕重緩急實行“紅黃藍”三色預警,層層上報,層層調解,依托“在線矛盾糾紛化解”“移動微法院”等平臺,群眾一次都不用跑,就能享受在線調解遠程服務。2019年,安吉全縣日平均受理各類矛盾糾紛50余起,其中絕大多數在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得到妥善解決。
沈高飛說,“矛調中心”正著手整合浙江政務網、視頻監控、視聯網等信息化資源,建設縣、鄉、村、網格四級信息全域統籌的社會治理信息系統,打造一個覆蓋全縣域的矛盾糾紛感知網絡,和集線上流轉辦事、動態調度、預警預測、精準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縣域社會治理“智慧大腦”。目標就一個:讓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有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