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華 馮創志


“薯為天下糧,糧豐天下安”。在僑鄉恩平市馮如故鄉牛江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馬鈴薯大王”。他十多年如一日,專注于馬鈴薯產業的創業,用小小的馬鈴薯,譜寫了牽動四鄉六里的好文章。他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帶領農民科學種植馬鈴薯,讓田頭“土豆”變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
他叫馮柱泉,今年52歲。馮柱泉告訴筆者,他不但要做大馬鈴薯生意,把自己的品牌馬鈴薯銷售到全國各地,銷售到港澳和其它國家和地區,還為助力牛江鎮和恩平市鄉村振興形成了巨大的馬鈴薯產業鏈。
馮柱泉是怎么成為“馬鈴薯大王”的?
在種植之路不斷“加”
人的際遇往往不同。馮柱泉高中剛畢業不久,就被選送到當時的牛江育場工作。由于他工作認真,積極肯干,任勞任怨,不久就被提拔為場長。后來,育種場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馮柱泉要下崗了。
那年,馬鈴薯在恩平剛剛興起,馮柱泉看到有不少農戶靠種植馬鈴薯致富,就有意選擇馬鈴薯種植作為他未來的事業。從那時起,他加入了“馬鈴薯事業”,開始學習鉆研馬鈴薯種植技術。下崗后,他就承包了原來育種場的部分土地,進行他“馬鈴薯事業”的“序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盡管馮柱泉種植馬鈴薯的時間不長,但由于他有技術指引,精耕細作,管理到位,當年就得到好收成,每畝有2000多斤。嘗到了馬鈴薯種植甜頭的馮柱泉,并不安于現狀,他覺得他理想中的馬鈴薯產量,應該還很大的提升。通過外出參觀學習,他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就開始改良馬鈴薯種植。首先,他淘汰了原來的本地品種,引進產量更高、薯形更好的品種荷蘭七號,種植技術上也摒棄原來的粗放種植,采取稻草覆蓋技術。這一改良,他的馬鈴薯產量有了很大的改觀,每畝達到了5000多斤。
2017年,馮柱泉對馬鈴薯種植的追求,并沒有止境。他又摸索著加進了黑色地膜覆蓋技術,經過一番實驗,自如地使用這一技術。果然,他的馬鈴薯畝產提高到7000多斤。
到了2019年,他又從黑色地膜覆蓋技術的基礎之上,又加了細水管滴灌,推行了一種水肥一體化的馬鈴薯種植新技術。在種植時一次過把所需要的肥施放到地里,裝上滴水膠管,然后再覆蓋上覆蓋地膜,既節省了人力又保持水肥的充足供應而不流失。這一來,他的馬鈴薯產量提高到畝產8000多斤,成為遠近馳名的馬鈴薯種植行業佼佼者。
馮柱泉作出的努力,得到上級有關部門肯定和鼓勵,各種名譽也紛紛“加”進他身上。2007年被共青團江門市委、江門市農業局授予2007年度“江門市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2008年,他被中共恩平市委、恩平市人民政府評為第五批拔尖人才。2010年,他被共恩平市委、恩平市人民政府評為強村富民“六個一工程”先進個人。2011年,恩平市科技局授予馮柱泉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一花獨放不是春
馮柱泉的“馬鈴薯王國”又如何進行“乘”?他認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為了帶動更多的鄉村農戶進入馬鈴薯種植的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他率先在恩平創立了“公司+農戶”式的馬鈴薯生產新路子。
2007年9月,馮柱泉的合作社從恩平市工商部門取得注冊登記資格,自此江門市首個公司性質的合作社—恩平市豐江農業合作社正式成立。豐江農業合作社注冊資金為人民幣16萬元,共八股,六個社員每人一股,馮柱泉作為社長認股兩股。合作社剛成立,便得到了江門市和恩平市農科部門的大力支持。牛江鎮政府扶持合作社農用拖拉機一臺。2012年,豐江農業合作社被廣東省相關部門定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
從此,豐江合作社切入了牛江鎮創新扶貧攻堅思路,以“龍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就業”的產業模式。牛江鎮依托豐江專業合作社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與貧困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帶領貧困戶通過馬鈴薯種植脫貧。
馮柱泉的合作社,不僅使全部社員掌握先進的農產品栽培技術,而且提供銷售、運輸、貯藏等相關技術和信息。合作社在牛江鎮梨園村委會建設馬鈴薯精準扶貧示范基地56畝,通過基地收益增加貧困戶實際收入,同時發揮馬鈴薯基地示范效應,帶動貧困戶、周邊群眾的種植積極性。2018年,馬鈴薯示范基地與貧困戶簽訂馬鈴薯收購協議共3戶,簽訂就業意向書共17戶24人。2018-2019年馬鈴薯示范基地實現產業收益20.68萬元,每戶貧困戶獲得約8000元分紅效益。
馮柱泉的豐江馬鈴薯種植合作社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牛江鎮農戶脫貧致富、助力了牛江鎮鄉村振興,也輻射到恩平其他地方,引發了更大的“馬鈴薯效應”。到2019年,恩平市以本市被列為國家馬鈴薯創建高產萬畝示范片為契機,帶動本地的特色產業,作為全市的扶貧主導產業,馬鈴薯種植達到了近5萬畝,成為廣東省繼惠東縣之后的一個馬鈴薯最大生產市縣之一,年產量達到11.5萬噸。
打造“恩豐江”品牌
由于馬鈴薯的生產,季節性極強。有一年,馬鈴薯豐收,但銷售困難,他們合作社以保底價格回收的一批馬鈴薯,未能及時銷售,虧損了5萬多元?!榜R鈴薯王國”要吸引農民,保持青春活力,馮柱泉需要做一番“除”功夫。
“除”什么?為了將自己的豐江馬鈴薯種植合作社,打造成為一艘能夠穩健致遠的“馬鈴薯產業航母”,馮柱泉首先“除”雜牌。他想打造自己的優質品牌,豐江合作社的馬鈴薯產品注冊品牌商標為“恩豐江”商標,將自己合作社種植的馬鈴薯變成可溯源性商品。他在馬鈴薯的包裝上下功夫,不斷改進“恩豐江”產品的外包裝,由原來的編織袋包裝到竹笠包裝,最后又改為紙盒包裝,以適應商品銷售的需要,讓“恩豐江”馬鈴薯以靚麗的形象走進各地市場、走進各地超市,走進廣大顧客的視野。
“馬鈴薯大王”的“除”功夫還體現在他教子務農上。去年他的兒子從廣州讀化工專業的大學畢業,馮柱泉以切身經歷,及時幫兒子除去看不起農業的想法,與他一道在“馬鈴薯王國”施展拳腳。他兒子利用互聯網知識,辦起了馬鈴薯網銷業務,通過電商平臺,直接把產品銷售到客戶手上。
南方馬鈴薯生產自然收獲的銷售季節集中,季節性強,是一種缺陷,但也是一種商機。馮柱泉建設了冷凍貯藏庫,把馬鈴薯的銷售時間延長一兩個月。這樣,他的馬鈴薯就得以在全國許多大城市的馬鈴薯缺乏了,才徐徐補充到市場。馮柱泉原來的冷鏈購銷能力原來是三百噸的,后來覺得未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就又將馬鈴薯冷鏈銷售能力提升到八百噸。
這次“疫情”期間,就有不少老客戶幫馮柱泉他擴大銷售,把他的產品輸送到香港、澳門和一些國外市場去。馮柱泉憑借自己擁有的馬鈴薯冷鏈貯藏配送的優勢,延后馬鈴薯的銷售時間,與北方馬鈴薯錯峰銷售,在北方馬鈴薯基本銷售告空的時候,源源不斷運送到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的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就這樣,在2020年的馬鈴薯銷售季節中,馮柱泉的銷售渠道購銷了馬鈴薯和其他農產品5千多噸。日前,他正派出業務骨干在國內各大城市活動,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把他的馬鈴薯和農產品產業鏈做大做強,朝著1萬噸的購銷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