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很多人把“耕讀傳家”當作自己的座右銘。“耕”被擺到和“讀”一樣高的位置,是文化人畢生追求的理想之一。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基因,浸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的向往,甚至成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一直延續至今。
從居家隔離時期被人們注意到的“陽臺種菜自由”,到西沙戰士在沙地上成功開辟菜園。不難發現,喜好種菜的基因,早已深深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體內。
中國人如何養成種菜技能
事實上,種菜在中國不僅有著歷史演進的邏輯,也兼具現實因素的作用。《人民日報》評論道:從狩獵采集時代到農業種植時代,華夏大地上早早就出現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
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樂吃善吃的飲食文化,重視農桑的國家政策,勤勞肯干的民族稟賦……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點亮了種菜這個與生俱來的技能,幫助中國人民抵御災荒、戰勝饑餓。
在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影響下,春種秋收、夏忙冬藏,不遺余力地滋養開發腳下的沃土,就成了中國人鮮明的屬性、自然的本能。
中國人養成種菜技能,也伴隨著無數嘆息。有專家統計過,從周朝到1937年,中國發生過5000多次饑荒。對于災荒和饑餓的記憶,使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成了中國人的基本訴求。于是,中國人總是不遺余力地開發每一寸土地,栽種上能填飽肚子的糧食和蔬菜。
當然,在漫長的種菜歷史中,中國人也漸漸形成了吃“草”的文化,把素菜做得有滋有味成了一種本能。
《西游記》第一百回就列出了一個素菜單:“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面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這些紛繁食材的錯綜變化,是令中國素菜出神入化的根基,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種精神追求
在中國,種菜從來不是“下等人”的事,皇親貴族和知識分子也很喜歡種菜。古代天子每年都會“親耕”。這項具有強烈儀式感的傳統起源于漢文帝,之后,很多皇帝都會在每年正月下地勞動一番,以示對“三農”的重視和尊重,祈禱一年的好收成。
后來,“親耕”也逐漸有了一套繁雜的禮儀。到了明清兩代,祭農活動達到頂峰時期,祭祀親耕制度周密詳備,整個儀式隆重有序。從保存的清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親耕圖和有關典籍上,可窺一二。
知識分子和貴族也種菜,他們崇尚田園。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為,“耕”與“讀”相結合是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還把“耕讀傳家”當作自己的座右銘。“耕”被擺到和“讀”一樣高的位置,是文化人畢生追求的理想之一。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勤奮“耕讀”的農家子弟通過科舉考試,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從農人到官僚的切換,走上人生巔峰。
軍隊也種菜,自給自足。中國軍事自古以屯田聞名。屯田就是軍隊從事農業生產,種糧食和蔬菜來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家財政支持。
如今的貴州屯堡文化就是明朝屯兵軍墾遺跡。李牧雁門關屯田、諸葛亮屯田漢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屯墾戍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等,這是重農經濟的軍事特點。
如此看來,在中國,種菜不但不會被歧視,有時候反而是一種精神追求,甚至是一種低調的表現。
延續至今的處世哲學
同樣,經歷宦海沉浮,對官場心灰意冷的官僚也把田園當成自己最后的棲身之所,完成從官僚到農人的切換。
《三國演義》中,劉備甚至通過種菜來掩藏自己的鋒芒,減輕曹操對自己的懷疑,“就下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晚清名臣左宗棠領兵新疆,實行屯田。他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去菜園看澆灌情況。據說,當時的哈密大營有菜園20畝,種植各類瓜菜,左宗棠種菜是其“以軍屯為輔、民耕為主”治軍方針的體現。
今天的蘇州拙政園是一座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極具江南特色的山水園林。但在明朝嘉靖年間,賦閑御史王獻臣聘畫家文征明設計建成時,占地62畝的拙政園中,“歸田園居”就占到一半,那是一片31畝大小、種植蔬菜和水稻的田園。而“拙政園”的名稱,源自西晉潘岳《閑居賦》:“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王獻臣當時仕途失意、歸隱蘇州,想以此暗喻澆園種菜是拙者的“政”事。
上述幾位歷史名人,不管是劉備、王獻臣還是左宗棠的種菜,都有著種種考慮。左宗棠旨在以身作則、帶領廣大戍邊將士實現蔬菜的自給自足;王獻臣請名家設計、大興土木的建園,從取名“拙政”看,明顯帶有政治失意;劉備種菜,一為被逼,二為保命,同時,還有些狡猾使詐的意味。
相比之下,陶淵明辭官歸去,無所企圖,種菜務農,樂此不疲,才是特立獨行、大俗大雅之舉。與他同時代的詩人顏延年,在《陶征士誄并序》中談到陶淵明是一個種菜的好手,不僅能自養,還能出售貼補家用。當然,陶淵明并非普通的農民,而是親近自然、歌詠生活的隱逸詩人,他曾吟道:“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
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基因,浸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的向往,甚至成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