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琪
2020年春節之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來勢洶洶,迅速席卷武漢,轉而擴散至全國,令人措手不及,在疫情發展的第一時間中央政府果斷采取強有力的防疫抗疫行動,火速執行封城、限行、公共場所及交通的關閉、延遲復工等措施,這些政策的執行也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影響,也直接影響到合同履行情況。那么企業該如何應對此次疫情導致的合同不能履行問題呢?
一、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中,對“不可抗力”的定義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本次疫情爆發構成不可抗力
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是不能預見的,也是公眾不可避免的,即使具備專業知識的醫療專家也不可能預見。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基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特點的認識發布2020年第1號公告,明確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據新聞報道,先后有31個省份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采取了延期復工、限制人群聚集活動、加強管理流動人口、交通衛生檢疫等多項應急辦法,目前世界多個國家也針對疫情防控采取了多項入境管制措施。目前,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大爆發,至今未找到有效的方法阻止其傳播,甚至還未確定確切的傳染源,醫學界也沒有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疫苗尚在研發中。
因此,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符合“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構成條件,可以在法律上被認定為“不可抗力”。
(三)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
從法律角度講,“不可抗力”屬于解除合同的法定事由范疇。當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目的失效時,當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終止原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部分履行的,當事人則可以依據履行情況和合同的性質,要求恢復原狀、采取補救措施、甚至賠償損失等。
合同因不可抗力發生解除,當事人的法律責任也可被全部或部分免除。“全部免除責任”是指對全面免除當事人的合同責任,包括主給付義務,亦包括附隨義務、違約責任等。而“部分免除責任”則是指在免除部分不能按約履行的責任,如減少違約金、允許延遲履行等。
針對不同種類合同,要抓住其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常見合同類別
第一,買賣合同,即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第二,承攬合同,即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做人給付報酬,是有償、諾成合同。本類合同內容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復制、測試和檢驗等工作。
第三,建設工程合同,即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通常包括建設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合同。在傳統民法上,建設工程合同屬承攬合同之一。
第四,運輸合同,即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運輸合同包括:客運合同、貨運合同、多式聯運合同。
第五,服務合同,如咨詢服務、物業服務、旅游服務、演出合同等,這類合同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政府采取的如封城、交通管制、假日延長、延期復工等措施,或者相關人員因疫情被隔離治療等,將對上述各方履行合同的情況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三、判定合同的履行是否適用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
不管是哪種情況對合同造成不能履行的影響,如果還存在其它事由不構成不可抗力與義務不履行間因果關系,那這種情況就不應適用不可抗力免責條款。不可抗力與義務不履行間的因果關系應當具有最近性和唯一性。
(一)時間要點
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必須是在合同形成效力以后,并且應在合同約定履行完畢之前,即合同約定的有效期間內。各地疫情發生時間和對企業造成影響的各類政府限制措施等必須以當地政府的正式文件為準。
(二)因果關系
在法律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必須是造成合同不能如期履行的直接原因。假如新冠疫情期間,合同履行并不受疫情影響,也不阻礙合同義務人履行合同,則不能適用不可抗力。例如,在合同義務人所在地,為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區,當地政府并未發布隔離等限制性措施,合同義務人因自身恐懼,自行采取停工停產措施不履行合同的,則不適用不可抗力,不能免責。
四、容易被混淆成不可抗力的合同行為
(一)合同延遲履行
合同義務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影響之前,已經存在延遲履行合同的情況,則不能適用不可抗力。《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遲延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二)合同一方存在過錯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合同義務人由于自身過錯,比如產品出現質量缺陷、消極怠工延誤工期等對合同履行產生影響的,合同義務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適用不可抗力。
五、企業利用法律,最大化降低損失
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并不當然都是全部免除違約責任,而應視不可抗力的影響程度來區別處理。在分擔責任方面,通常做法是要考察不可抗力發生影響后,合同義務人是否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損失擴大,從而來確定責任劃分。對于受到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響的合同主體而言,應當及早評估對合同履行的影響及相應法律風險,結合自身訴求(希望繼續履行、變更還是解除合同)和實際情況,采取合法、合理的應對措施,力爭減輕乃至避免風險損失。
在應對疫情對合同履行帶來的影響時,一方面應當爭取通過雙方友好協商方式來解決爭議,另一方面應預設以訴訟或仲裁解決糾紛的底線,提前做好各項應對和準備工作。
(一)及時通知、溝通協商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1.7條第3款規定:“未能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將障礙及其對履約能力的影響通知另一方當事人。若另一方當事人在未履行方知道或應當知道該障礙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沒有收到該通知,則未履行方應對另一方當事人因未收到該通知而導致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在新冠疫情發生后,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的合同義務人,應及時通知合同履行當事人,并提交相關證明,以便讓對方有時間反應行動、減少或避免損失。
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合同履行困難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及時將合同履行困難原因及情況通知另一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也可以減少自身對損失擴大的賠償責任。如果想通過不可抗力制度免除或減輕責任,應當及時向對方提供疫情、防控措施及其造成合同履行困難的有關證明。如果當事人欲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應及時向對方提出協商請求,同時提出合法合理的解決方案。對于非受疫情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及時與對方溝通了解合同履行情況,制定應對方案。
(二)檢視合同約定和法律規范
法律、合同是處理民商事合同法律事務和糾紛的基本依據,合同雙方當事人應盡快檢視合同約定和法律規范,及早研判自身的權利和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盡早確定應對疫情影響的方案措施,贏得主動。如果雙方當事人已就不可抗力、變更、法律后果、責任分擔等作出約定,通常應優先適用當事人約定。如果合同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則應適用法律規定,不可抗力是《合同法》規定的、不需要合同約定即可援用的法定免責事由,因此,即使合同雙方并未在合同中約定相應條款,如果其免責事由符合《合同法》規定的不可抗力的情形,仍可適用該法律規定;如果合同約定的不可抗力條款與法定條款范圍不同的,當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小于法定范圍,合同義務人可直接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果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大于法定范圍,則超出法定范圍部分應被視為當事人合意另外成立的免責條款,亦可主張免責。
(三)采取適當減損措施,防止損失擴大
無論是當事雙方是否受到疫情影響,按照法律規定,都應在知曉或發生合同履行困難的情況后,及時采取減損補救措施,防止擴大損失,避免加重自身責任。同時,在疫情影響減輕或消除后,還應根據具體情況盡快恢復合同履行。
(四)固定、收集證據,做訴訟準備
合同主體應當提高證據意識,做到有備無患,以免進入訴訟或仲裁階段后因證據問題而陷入被動。
首先注意固定和收集疫情、防控措施及其造成(或不足以造成)合同履行困難的證據,例如政府部門通知、公告、命令等,企業自身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響而停工停產、蒙受經濟損失等證據。
其次注意固定和收集合同雙方溝通協商所產生的證據(如往來函件、郵件、聊天記錄等),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的一方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向對方發送協商請求或通知的,應注意固定和收集相關內容和發送、接收過程證據。
再者如果一方訴求合同變更,應注意固定和收集證明繼續履行原合同將導致明顯不公的證據,以及能夠證明合同變更后更具公平性的證據。
最后對于一些不易固定、容易流失的證據(如停工的場景),以及其它關鍵證據,可以考慮通過公證方式予以固定。
(五)新簽合同應注意評估疫情影響并作出約定
疫情爆發后擬簽訂合同的,應當結合行業、地域和交易本身的實際情況,充分評估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可能給合同履行造成的影響,事先在合同中作出安排,明確將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疫情約定為不可抗力,對受疫情影響的合同履行及其責任分配做出明確約定等。
(六) 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及時利用政策便利消減法律風險
2020年2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下發重要通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動企業開復工工作的通知》(建辦市〔2020〕5號),文中指出疫情防控導致工期延誤,屬于合同約定的不可抗力情形。相關部門應引導企業加強合同工期管理,根據實際情況依法與建設單位協商合理順延合同工期。停工期間增加的費用,由發承包雙方按照有關規定協商分擔;因疫情防控增加的防疫費用,可計入工程造價;因疫情造成的人工、建材價格上漲等成本,發承包雙方要加強協商溝通,按照合同約定的調價方法調整合同價款;因疫情不能返崗的管理人員,允許企業安排執有相應資格證書的其他人員暫時頂崗,加快工程項目開復工;督促工程建設單位切實保障工程項目合理工期,嚴禁盲目搶工期、趕進度等行為。大力推行工程擔保,以銀行保函、工程擔保公司保函或工程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減少企業資金占用。強化進場人員開復工前質量安全、衛生防疫等交底。
六、結語
眾志成城,必能共克時艱。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但其法律影響已經并將逐步顯現。企業在防治疫情之余,及早謀劃、妥善應對,爭取將疫情造成的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作者單位:湖北聯合交通投資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