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金融蛋糕的不斷做大和包括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業態的不斷涌現,需要眾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使命。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企業杰出的人才、先進的企業文化、濃厚的職業氛圍等要素,都能夠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強而有力的幫助。因此,在對現有人才培養困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校企業聯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定向班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三個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養途徑。
關鍵詞:校企雙主體 高職院校 金融人才 工匠精神 培養途徑
校企雙主體協同創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時代的呼喚,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保障。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深化產教融合的指導意見下,基于學生普遍欠缺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職業精神的現狀,要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協同作用,做好高職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養,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金融人才強軍。
金融“工匠精神”,包括了對職業的敬畏、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對事業的專注和創新。它是金融人才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但從高職金融人才培養上,學生欠缺金融“工匠精神”較為普遍,仍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
一、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養的困境
(一)人才培養目標上,缺乏工匠精神的統籌引領
金融類專業課程,需要注重誠信品質、法治觀念、敬業精神的培育[1]。而高職金融人才培養往往是簡單參照工科類高職教育模式,片面強調動手能力,人才培養存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輕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具備契約精神等職業道德的塑造”、“重校內教師教學培養,輕企業專家、企業文化等資源的引入”的情況,導致最終導致畢業后專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以真正滿足金融實踐工作要求。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為42,其中金融與證券專業、金融保險專業分別以58、57的高離職率占據前十大高離職專業兩席。學生低專業對口率和高離職率并存,學生缺乏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核心競爭力,難以長期適應金融工作。
(二)工匠精神和課堂教學的融合不夠
第一,課堂教學上,教師教學過程沒有把工匠精神和專業知識有機結合,雖然近段時間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教師逐步提升思政元素在課堂的占比,但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缺乏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學生的價值觀、職業觀的塑造效果并不明顯。第二,一面是金融技術、金融業態飛速發展,另一面是受辦學條件等因素影響下的學校實訓軟硬件更新不及時、缺乏實質性校企合作的影響,部分學校的金融實踐課內容仍停留在傳統的點鈔、小鍵盤、商業銀行柜臺業務方面,缺乏對新的金融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停留在表面。
(三)“雙師型”隊伍有待加強
研究發現,開設了金融類專業的非財經類高職院校占比遠高于財經類高職院校數量,作為“萬金油”專業,金融高職教育的“雙師型”隊伍確是相對缺乏的。目前,教師大多來源于應屆畢業生,普遍缺乏把新理論、新技能教授給學生的能力。同時,金融科技、金融綜合經營不斷更新迭代更是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四)產教融合不深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兩個系統基于共同利益,發揮各自資金、技術、師資等優勢資源,開展深度合作的發展模式[2]。之所以產教融合不深,主要由于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工作中的任何失誤或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3]。因此,企業對接收學生參觀實習、教師掛職等比較謹慎,也缺乏和高校深度合作的意愿。校企合作的推進困難、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不對稱等正成為制約專業發展的瓶頸。
二、校企雙主體下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一)校企聯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學院應對現有合作企業的合作進行深化,積極拓展新的合作企業,全面發揮校企協同效應,充分開展行業調研,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將真實的企業人才需求融入到課程建設,平衡好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占比,以任務驅動等方式提升專業本領。此外,以“1+ X”證書制度試點為生長點、突破點,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完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校企共同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要素進行考核,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工匠精神。
(二)探索“定向班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充分調研,以金融產業需求、企業崗位要求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依據,在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基礎上,創辦校企聯合定向班。 培養模式上,建立雙導師制,由專任教師和企業骨干聯合培養,共享共建培養資源,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重視課堂工匠精神滲透,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外,提前掌握企業崗前培訓內容,實現校內崗位實訓與企業崗前培訓相融合,既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學員到職員的過渡,也為企業未來招工節約成本。 考核方面,由校企共同對定向班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進行考核。 此外,學習可以依托與企業的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把金融企業的優秀職業文化、時下最新的職業技能知識通過專題講座、“企業杯” 學生技能競賽、模擬招聘比賽、企業實踐等形式貫穿到到人才培養中來,由點到面,形成輻射專業群的效果,促使全體學生工作作風、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的有效提升。
(三)強化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優勢,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供保障。第一,建立健全考評機制,提升現有專任教師增強雙師素質。通過建立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雙向交流機制,保證金融類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掛職鍛煉,進而密切把握金融業最前沿的業務模式、發展動向。第二,吸引企業人才,建設校企融通、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通過聘請來自銀行、券商、互聯網金融公司等金融企業中高層、業務骨干擔任兼職教師,讓他們參與教研活動和教改、科研項目中,參與到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教學、學生技能競賽和頂崗實習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把金融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及職業道德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實踐。
三、結束語
隨著金融人才需求結構發生重要變化,高職金融類專業要活下去、活得好,不能再囿于所謂條件不足而閉門造車。必須有憂患意識,主動出擊,克服校企合作困難,打造專業特色,構建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模式,培養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金融人才強軍,才能推動專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畢玉江.財經類高校專業課程推行課程思政的對策建議[J].大學教育,2019(09):131-133.
[2]劉曉,段偉長.產教融合型企業:內涵邏輯與遴選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4):9-14.
[3]許捷,李玉菲.新時代金融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9(20):20-24
[4]米高磊,郭福春.“雙高”背景下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38-144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職業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ZJG1913818),主持人:張露。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