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冰 余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高校應急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考驗。防范心理壓力引發的極端事件,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由此,筆者以疫情中的大學生心理援助為切入點,進一步探索并拓展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2020年年初,中國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為了嚴防疫情輸入校園,廣大高校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宅”在家里面,居家隔離,共同抗疫。面對疫情,各大高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采取嚴密措施,積極做好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工作。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惫P者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嘗試運用所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開展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援助服務工作,幫助學生正確應對疫情帶來的心理應激反應,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塑造學生的心理韌性,提高心理素質。
一、疫情影響下大學生突出的心理適應問題
病毒肆虐,高校延遲開學,大學生開啟“宅家戰役,線上學習”狀態。他們的行動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每天最大的消遣就是網上娛樂,隨時關注疫情信息。大學生作為消極體驗易感人群,部分學生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疫情影響下大學生突出的心理適應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項:
情緒適應問題。西南大學新學工創新中心課題組所做的45所高校實證調查研究數據顯示,雖然大學生群體總體情緒穩定,但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在疫情初期,都曾有比較強烈的負面情緒,如緊張、恐懼、憤怒、難過、害怕、擔心等。高強度的媒體信息暴露,以及高校每天開展的“每日一報”疫情防控工作,無形中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同時,身處高危風險地區的大學生,或者自己曾接觸來自高風險地區返鄉的親朋好友,或者身邊有疑似、確診的同學,他們的負面情緒更加明顯。而在疫情發生前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他們更易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嚴重者需要進行危機干預。
學習適應問題。延遲開學,教育部要求“停課不停學”,高校普遍運用學習通、騰訊會議、釘釘、慕課、云課堂等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學習方式的突然轉變,學校為了有效開展教學,對學生的線上課堂監管比較嚴格。學生抱怨學習平臺眾多,網絡信號卡頓,網上學習視頻繁多,章節測試和課后作業比在校多,學習效率低等。畢業班學生因為疫情不能如期實習找工作,擔心以后的就業問題與升學問題。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大二學生,本科院校的大三學生,處于臨近畢業設計與實習準備安排的關鍵階段,擔心學習計劃被打亂,缺乏學習氛圍,擔憂自己懈怠,陷入焦慮。
生活適應問題。大眾都居家隔離,宅家抗“疫”,大學生的社交局限在家庭內部與網絡社交。大部分的大學生生活變得沒有規律,沉迷網絡游戲,熬夜追劇、刷抖音,看小說等消磨時間。筆者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學生都會有輕微的生活失控感。同時,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追求獨立自主,希望獲得家長的尊重與理解,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經濟自由?;顒涌臻g受限,相處時間較長,家長的期許與要求,容易激發潛在的家庭矛盾,引發親子沖突,破壞家庭的和諧。
因此,高校應該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高校的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可以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為受疫情影響的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和社會工作服務,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和社會影響。
二、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援助的案例簡析
筆者在抗疫期間,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短期心理援助服務,干預因疫情引發的心理適應問題。為了尊重咨詢學生的隱私,文中提到的相關學生的姓名將做匿名處理,用字母代替。以下筆者列舉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疑病情緒的介入
疫情在家,部分大學生過于關注疫情信息,總擔心自己得了新冠肺炎病毒,身心疲憊,出現“疑病情緒”?!耙刹∏榫w”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緩解,會演變成疑病障礙。疑病障礙,也叫疑病癥,是一類表現為對自身的健康狀態過分關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經常傾訴某些不適,但與實際健康情況并不符合的病例狀態。疑病癥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它往往伴隨著其他心理疾病的出現,如抑郁癥、焦慮癥和軀體形式疼痛障礙。
小A是一名高職高專院校大二的女生,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小A在疫情初期1月中旬,曾與從湖北武漢歸來的同學一起吃飯,但其并未了解同學從武漢回來的事實。直到2月初,同學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社區排查的照片,才后知后覺。學校排查嚴格,小A在知道事實之后,馬上與筆者反饋其與湖北相關人員接觸的事實。小A自述有感到胸悶、食欲不振的癥狀。筆者結合小A的既往病史,以及在詢問小A及其家人的身體狀況、居家隔離的活動軌跡之后,進行初步的評估,制定介入計劃。
1.小A疑病情緒成因分析。首先,因為小A有既往病史,需要詳細了解其近期生活情況。小A自述一直在吃醫院就診的藥物,睡眠質量良好,作息規律,很大程度上排除其并非處于舊疾發病期。但因為其自身精神狀況不佳,暗示性強,其更容易出現情緒狀態軀體化的表現。其次,小A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因為疫情,生活變得單調無聊,缺乏運動,不自主的關注網絡負面信息,產生負面情緒,容易過度注重“身體自我”的心理狀況。最后,因為其與武漢返鄉同學接觸,加劇其擔心被感染的恐慌情緒。
2.小A疑似病的介入方法。筆者秉持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和理論,利用網絡平臺,為小A開展了“云咨詢”個案服務。首先,筆者運用“人在情境中”理論,幫助其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進行分析,普及新冠肺炎病毒知識,與“疑病”的非理性信念辯駁,接納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心理壓力,做放松訓練,學會自我心理調控,減少上網關注疫情的時間,避開刺激源,緩解焦慮和恐懼的情緒,改善疑病情緒。其次,筆者聯系其家人,幫助小A建立家庭情感支持網絡。建議其家人多與該生溝通,鼓勵其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當運動,轉移注意力。最后,筆者在后期不定時的跟進小A的情況,據小A自述在自我調適之后,胸悶癥狀第二天就已經有所緩解,第三天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