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秀歷史,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融入傳統文化將對高校思政教育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能夠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心,也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困難,文章在對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困難進行仔細的分析后,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策略,以期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策略
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高校教育創新改革的關鍵點,同時,高校融入傳統優秀文化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幫助,讓學生多方面了解歷史,培養民族精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所在,而這也是當代高校學生普遍缺失的。將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利用網絡的力量,充分發揮出高校思政教育中傳統優秀文化的作用,希望為以后的高校發展提供幫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知識范圍較窄,學生就業壓力太大,高校在教學中總是將重點放在專業知識方面,往往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更了解民族文化,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中還包括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讓當代大學生從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二)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思政教育作為各高校重要課程之一,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也包涵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將進一步拓展思政教學內容。傳統優秀文化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文化理論支撐,其好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世界觀方面。學生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從古代先賢和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樹立科學的世界觀。(2)價值觀方面。傳統文化更加強調的是愛國主義,個人利益要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有利于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人生觀方面。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倡導的人生態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大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人生信條,并為之努力。
(三)活化傳統文化德育資源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包括愛國主義精神、人格精神、開拓精神等等,這些內容的活化還是要依靠教師的力量,從教師方面來說,在課堂教授知識的時候應該靈活運用,對文化知識做到信手拈來,讓思政課堂生動有趣,從思政隊伍來說,應該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實踐中,發揮出傳統文化的作用,讓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得到升華。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一)傳統文化知識匱乏
從目前來看,部分學生存在知識匱乏,素養差的情況,作為當代大學生更需要改變自己的不足,多學習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世界各國的往來日益密切,很多學生忽視了對自己本國母語的學習,而重視對外語的學習,再回過頭來學習傳統文化就更加的吃力,現在高校的學生不會背也不會寫古詩詞,都是因為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夠造成的。大學生的道德精神淡漠,沒有對我國傳統文化提高重視程度,要想實現民族的復興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二)教育課程缺乏投入
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很少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少數學校對傳統文化開展了課程,但是所占的比例比較小,大多數都是以專業課程為主,例如,福建某高校在對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時候,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調研,只有九百多位學生認為自己學校有必要開設傳統文化課,而大多數學生表示所在學校傳統文化課程只是選修課,很多學生對此重視度不高,還有學生認為根本不重要,因此往往選擇逃學,這樣的教育充滿不確定性,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缺乏優秀師資隊伍
高校缺乏從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研究的師資團隊,只有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因此師資團隊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將傳統文化與思政內容相結合,對教師的要求就更高了,高校的一些教育工作者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在知識方面,部分教師的知識面不夠廣,對跨學科的知識缺乏專業性,在教學能力上,很多教師擁有高學歷,卻不知道該怎么樣教會學生,最后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作為教師應該從自身素質開始不斷的增強。
(四)外來文化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各國文化相互融合,展現出不同的力量,我國社會也加速自身改革進程,在外來文化不斷涌入的過程中,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排擠,大學生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從而盲目的跟從形勢,逐漸忽略了對本土優秀文化的學習,西方一些國家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十分重視,這一點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應該加強大學生在該方面的重視程度,進而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策略分析
(一)建設傳統文化教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高校教學過程中課程是關鍵,它規定著教學的進度和成果,將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高校為了增強大學生整體素養的重要舉措,首先這是一種創新,將思政理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將思政理論課的內容進行豐富和融合,還能為以后的教育提供更好的平臺,兩者結合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學校的師資力量,選擇適合自己并且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快樂,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啟蒙,讓他們擁有自覺性。
(二)完備傳統教育師資力量
一個學校能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主要就是看這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培養出人才,而要想培養出全能型人才,必須要有全面發展素質較高的文化勞動者,也就是師資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現有的條件下,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相結合重點就是培養一批優秀的教師,讓他們的素質和教學水平提高了,那么也可以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高校要從多個方面考查教師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科研能力等等,作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成為一個行走的教科書,幫助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素養。不僅是任課教師,作為輔導員也要以身作則,發揚榜樣的力量,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處,所以對學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在日常的工作中,輔導員應該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傳統文化宣傳中,時刻掌握該方面的動態,以南京的一所高校為例,輔導員積極的參與到各種活動中,能夠為思政課程增加傳統文化提供建議,并且還帶領學生購買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從而提高自身素養,學生可以多借閱這樣的書籍,增長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很多國外的媒體和新聞內容之所以吸引人們,是因為這種大眾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播能力,能夠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就不會把傳統文化作為自己選擇的目標,因為要想傳統文化得到發揚,把它放入到思政教育中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形式上做出一些改變,讓它變得更符合現代大學生的興趣要求,能夠吸引大學生的注意,這樣就為以后的教學發展打下基礎。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都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為傳統優秀文化是有著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精品,是人類寶貴的遺產,從近代中國就一直與西方國家學習,而現在本土也有有價值的文化,需要當代大學生將它發揚光大,那樣世界也會更認同我們的文化。
(四)校園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
無論是精神文化還是物質文化,將兩者結合起來都能夠達到育人的效果,對傳統文化進行應用,不僅能體現高校的歷史情懷,以及具有時代特點校園文化,這些精神物質方面的內容給大學生愉悅的心情,能夠激發出他們內心的拼搏熱情,塑造出符合大學校園的藝術形象,對學校的紀念館、人文景觀進行改造,將文化精髓地方特色都融入到建筑中去,充分發揮出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也可以將知名的人物,知名校友等利用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可以是雕塑的命名,讓原本枯燥的建筑變的物化,也能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等形式。
(五)發揮媒體力量傳承文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全面進入到網絡化的時代,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除了可以利用報紙,書籍等獲取信息之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增強時代的吸引力,人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或者利用學校官網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揚,例如南京的一所院校就以藝術的名義進行校園媒體的建設,既能吸引一些熱愛傳統文化的校內外人群,也能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讓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學生利用網絡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六)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在社會資源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特點,并且可以在社會實踐中將優秀文化等資源進行利用,利用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進行歷史文物參觀活動,可以到學校周邊的紀念館、文化遺址等地,真實的感受豐富生動的文化資源和遺產,學校還要建立起相應的管理機制,加大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例如,在貴陽大學城的學生每周都需要到孔子學堂聽講座,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綜上所述,主要對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同時多開展一些校外實踐活動,真正實現文化教育的創新,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讓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 侯小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2019(33):98-99.
[2] 徐麗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管理觀察,2019(25):125-126.
[3] 高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J].福建茶葉,2019,41(8):204.
[4] 高麗.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19,17(31):149,151.
[5] 趙棟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分析——以貴州大學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6):94-98.
[6] 姜濤,周奕,孫曉紅.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J].中外交流,2019,26(32):23.
作者簡介:王會利(1987- )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黃河交通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