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以審美的思想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以美學方式來解決他所面臨的哲學問題。莊子哲學中,包含了很多內容: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天和人的關系......因此,中國的文人雅士,其思想觀點、精神特質都深受莊子美學思想的影響,這些思想又通過他們的作品表達出來,傳承傳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時至今日,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莊子美學思想;中國藝術精神;影響
在中國,莊子通常是作為是一位大思想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殊不知,莊子同時也是一位美學家。莊子那獨特的美學系統中,“美”這個詞匯,得到了充分的延伸和拓展。聞一多先生說:“讀《莊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的確,在對《莊子》一書進行研讀并深入思考時,精神上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莊子思想中獨有的一種“超脫”精神,帶著一眾讀者,找到什么是真,什么是美。莊子的美學思想也與他的哲學思想緊密聯系,二者互相滲透,互為表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美學思想;正是這些美學思想的提出,也使他的哲學思想得到了延伸,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評價的,莊子的思想“本無心于藝術,卻不期然而然地會歸于今日之所謂藝術精神之上”。
一、莊子美學思想的內涵
(一)自然之美
莊子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道”的觀點;這種觀點,將“道”指向了更為自由的審美境界。“自然”在《莊子》中主要的涵義便是自然而然。
莊子始終以這樣自然而然的態度面對人生:“安之若命、安時處順”,也同時做到了悠游、怡然、曠達、超脫。自然和真實更是包含著樸素之美,《天道》中曰:“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說明事物的最原始狀態就是樸素。
對于莊子而言,人生和自然的真諦在一些意義上說,其實就是同一個真諦。就如莊子《逍遙游》中的主要思想,“順其自然”是用來提升合完美人格的,是實現審美人生自由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莊子看來,“逍遙”是精神和自然的合一。
而我國古代文人受莊子觀點的影響,也都很崇尚自然的審美觀。李白在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中貶抑了過分雕飾的浮夸之美。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亦云:“夫畫物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自然者為上品之上。”還有更多的詩詞名句都充分體現了古人推崇平淡自然之美的觀點。
(二)自由之美
莊子的一生,追求的是無限的自由,心靈的自由。莊子《逍遙游》中提到了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鵬,就是為了追求自由,而這其實也是莊子對自由的向往,鵬是莊子精神的一種體現,一種寄托,他渴望像鵬一樣,振翅高飛。在莊子所處的時代,沉重的徭役、賦稅,禁錮的思想、人性,何談自由?在那個沒有自由的時代,自由是那么可貴。莊子在當時能感悟并提出有關自由的理論,這在美學史上是具有飛躍性的。
莊子認為束縛人、使人得不到精神自由的,無非是人為和自為兩方面的因素。為了從重重束縛中超脫,獲得精神自由,莊子借鯤與鵬來打開廣闊的視野,從宇宙的角度出發來安排人的精神活動。
美學的感受,是把主體的美感經驗投射到外物中,從而使主體和客體關系變成和諧交融的關系,這就開擴了人的精神領域。其實,自由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而當規律和自由統一時,自由也就成為了審美的另一個標準。
(三)虛靜之美
在莊子看來,虛靜是一種原始的生命狀態,這就要求人的心境對外界事物保持一種無謂的態度,“虛靜”是生命的迸發,是人最本質的一種心靈的需求,人們要消除世俗意念,也要忘記功名利祿的欲望。而在莊子看來,保持這種虛靜的態度,是能夠實現自己在《逍遙游》中所提到的“逍遙”的前提。有“心齋”與“坐忘”就是達到虛靜的兩種基本途徑。莊子認為人世間最高境界就是“虛”,靜是這種境界的特征。虛靜是一種心靈所不斷追求的境界,當心靈達到了虛靜之時,才可以擁有暢游于無何有之鄉的道靜。
二、莊子美學思想在中國藝術精神上的運用
(一)秉持天地精神
天地精神就是泯滅掉自我意識,去掉主觀的成見,站在自我之外的角度觀看世界,也可以稱得上宇宙意識。天地自然是藝術精神的主要來源,更是其藝術精神要抵達的最高境地。莊子曾明確說出自己的精神來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認為天地具有孕育萬物的美德,也有自己的節奏和節氣;天地間每個事物也都有自己的規律,都在默默地各安其所,靜靜地各事其所。
莊子通過《逍遙游》充分表明了自己對于天地精神的認可和遵循。開篇,就拋出了一個“鯤化鵬”的宏偉場面,揭示著開啟了這個超越自我的世界觀,并運用超脫的方式去看待自我的審美方式,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審美境地,把萬千事物置于天地的位置去觀看和審視,莊子用天地和宇宙的意識和視角給人類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并將人的精神境地提升至天地精神的高度,這種精神也成為藝術所一直向往、追隨和遵循的法則。
秉承天地精神的藝術是具有穿越和超越時代的力量的。古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現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些偉大的作品的就在于他們那跨越時代的宇宙意識,即摒棄了利害關系,無功利心的審美屬性,將高于本時代的美蘊藏于作品其中,完美地展現人本性的追求。批評家勃蘭兌斯說過:“我們觀察一切事物,有三種方式,實際的、理論的和審美的。一個人若從實際的觀點來看一座森林,他就問這森林是否有益于這地區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樣計算薪材的價值;一個植物學者從理論的觀點來看,便要進行有關植物生命的科學研究;一個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觀沒有別的思想,從審美的或藝術的觀點來看,就要問它作為風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那些不具有天地精神的藝術作品,離開了自己的時代與自己的舒適區域,立刻沉入時代浪潮了。因此,只有摒棄名利目的的藝術精神,才是可以真正給人帶來好的體驗感、永不磨滅的藝術。
(二)要具有超越精神
藝術作品要想具備恒久的生命力,必須要讓作品體現出有別于同時代其他作品和前代作品的超越意識。創新讓藝術具有了永恒的生命。誠然,試看古今中外的經典藝術作品,均具備了超越的屬性。莊子給藝術提供了一個不斷創新和超越的藝術創造思維。藝術缺少超越就失去創新,沒有了創新也因此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莊子藝術審美思想的核心追求就是“道”,“道”的實質就是“超越”。人類對于宇宙而言過于渺小了,但相對于真理來說,人類又太過于自我了。因此,必須實現超越自身的局限,把自己放在更為廣闊的宇宙立場看問題,更好的發展。《齊物論》里,莊子就提出了“天籟”這一哲學意象,告誡人們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進入“道”的境界去體認一切。德國的卡爾·雅斯貝斯說過:“我們好像永遠是生活在我們知識的一個視野里,而我們又迫切要求越過每一個包圍著我們、妨礙我們展望的視野邊線到它外面去。”由此,藝術精神時刻都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沖開已有規矩的束縛,開拓出全新的藝術形式。
而莊子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突破固有傳統和知識包圍的人,他之所以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是因為他可以大膽突破固有的見解,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不同尋常、不同凡響的新理念與新觀點。藝術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長久的留存,就是因為藝術始終跟隨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向著更高的境地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并在超越中完成藝術自身的自我更新。
三、莊子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
(一)莊子美學對中國后現代舞蹈藝術的影響
后現代舞蹈中“保持事物的原樣”與“讓一切自然而然的發生”的理念與莊子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莊子的“天人合一”強調自然而然,順應天意,要求人的“清靜無為”,后現代舞蹈藝術精神,也并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分離“的關系,而是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萬物都是一種比較融洽且快樂的、順其自然的關系,人也應該回歸到自然中去,與自然和解,與萬物和諧。也因此更加在意世間萬物的內在本質和構成的基礎。“保持事物原樣”的后現代舞蹈精神,讓人們面對因人類行為帶來的自然危機、社會危機和心靈危機,吸取遺忘的失敗教訓,去尋找新的、和諧的可能性,努力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的平衡。同時告誡人們萬萬不能只以自我為中心,以技術形態為目的,簡單的完成一系列的動作。更重要的是要培養開放的審美意識,遠離功利和狹隘,確立人與萬物整體觀照關系。
(二)莊子美學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的先賢,其思想在中國電影藝術方面也源源不斷的發揮著其強大的影響力。就像周星馳的一部部電影。周星馳喜劇電影有許多標簽,有人們常常口中相傳的“無厘頭”的搞笑方式、也會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悲情奮斗史、當然也有后現代解構主義影片、感人肺腑的、笑中帶淚的嚴肅喜劇……當嘗試分析周星馳電影在藝術語言層面上的一些比較突出的特色時,發現,那正是莊子式、有些超乎現實的想象。眾所周知,莊子美學的基本特征除了超脫世俗、置身事外的充滿藝術形式的生存境界主題之外,更會用文學性很強的詩意語言、超乎常人的想象、新鮮有趣的寓言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耐人尋味。更可以使人沉浸于那個由藝術構筑的、充滿神秘莫測的未知藝術世界中,并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進而可以間接的理解“道”的浩宇。“《莊子》一書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不在于作者是用推理嚴謹的邏輯與明晰準確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思考,而是在于,書中帶著強烈的感情,作者善于運用一些藝術性很強的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想象是一切創作的基礎,而超忽現實的想象更比一般想象更具創造性,“這種想象其常用的方法有夸張、變形、錯位、時空延展或收縮等,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這些手法在周星馳的電影作品中均有跡可循,這就體現出與《莊子》極大程度的契合。而周星馳的電影也因此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讓人可以陶醉其中。
(三)莊子美學對中國審美藝術的影響
莊子在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就很好的論述了創造所能達到的自由之境,其實仔細分析,其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境界。莊子在文中指出,庖丁之所以區別于一般屠夫的原因,就是因為庖丁在平平無奇的宰牛過程中,處于一種音樂和舞蹈的表演狀態中,身體動作所呈現與刀子呈現出“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節奏和的聲響。而《桑林》與《經首》乃上古時期的名樂。由此可知,庖丁解牛的技藝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分解牛肢體,技藝純熟已經達到了自由狀態。與此同時,宰牛的動作產生的節奏感,更與上古時期著名的樂舞一般,有了美的特點,具有了美的形式。這種狀態其實就是常說的一種審美狀態,因此若要人真正處于審美活動中,那必定是要進入了一種自由的生命狀態,這種行為方式很好的契合了自然之道,即生命之道。庖丁解牛這一故事,就足以表明莊子深刻認識到自由心性和生命之道的內在聯系。
四、結語
莊子啟發了古人的藝術精神,并且影響至今,具有十分豐富的美學內涵,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聞一多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美學精神是中國人永遠的精神財富。當代年輕人應該主動地關注莊子,了解莊子思想,從莊子那歷史悠久卻經久不衰的思想中發掘閃光點,吸納其精華并加以創新,將莊子美學精神傳播發揚,用這些思想為先當下的中國藝術進行指導,將各類作品的純粹特質發揮到極致,更具傳承性。
參考文獻:
[1] 鄧聯合.莊子·道家·道教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0(02).
[2] 淵默.游與隱[J].思維與智慧.2017(05).
[3] 郭兆旺.莊子道家思想與現代生態環境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5(06).
[4] 張兆翔,苗毅.莊子的叛逆和相對主義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4).
[5] 趙揚.道家“忘我”審美心態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作者簡介:隋子群(1967.07- ),女,吉林敦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