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英 權麗竹



摘 要: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積極推進地域文化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對增強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傳承發展地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充分發揮二者融合的巨大作用,文章提出了把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及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中三條路徑。
關鍵詞: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1]?!钡赜蛭幕鳛閮炐銈鹘y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應用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時代的呼聲,符合黨的領導方向,符合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求。
一、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內在契合性
地域文化離不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和繼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離不開地域文化資源的支撐和充實,二者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
(一)教育功能具有相似性
文化能夠影響人、塑造人,地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例如,晉商文化中的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地域文化中的紅色革命精神,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激起地方高校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英勇、團結一致的理念,凝聚起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育人,一方面,要引導地方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地方高校學生構建崇高的精神境界,以理論知識教育與實踐活動感知于地方高校學生,讓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化于地方高校學生的行為實踐中。
(二)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
地域文化的人文教育內蘊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地域文化蘊含了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文化,如當地一些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等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在地方高校學生受到地域文化資源影響的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地域文化資源中的思想道德、人文素養等教育內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實踐中,有助于培養地方高校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培養地方高校學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也正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
(三)教育內容具有互補性
陳萬柏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中闡述道:“把地域文化作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利用地域文化的親和力與感召力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擴大教育的影響,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2]。”由此可見,地域文化中有著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及的教育內容。眾所周知,地方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抬頭率并不是很高,也許是因為內容的枯燥。因此,可以將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互補,例如,借用一些文化遺址、名人故居、革命英雄人物以及具體而生動的真實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能夠增強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的趣味性和說服力,同時,也能夠發揚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在青年大學生身上得到傳承發展。
二、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積極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受理論教育外,也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觀一些地域文化景觀,在參觀過程中深化理論知識,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培育其優良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需要??傮w來說,地域文化作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資源和重要素材,為地方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內容源泉,豐富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二)有利于傳承發展地域文化
地方高校的活動豐富多彩,有黨團日活動、社團活動、參觀地域紅色文化等,這些活動中學生參與度最高,在地方高校中的影響也較大,是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地域文化中有戲曲、文學、書畫等形式豐富多樣的載體,地方高校相應地成立了文學社、話劇社、書畫社等社團,吸引了一大批學生愛好者,在舉辦活動的同時,大量的學生參與其中,不僅能讓參與者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感受地域文化的優越性,而且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地域文化,從而認同地域文化,主動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激發大學生熱愛地域文化的情懷,研究地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樹立起傳承地域文化的意識,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三、實現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做法是把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延伸到課外的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又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例如,可以組織一些社會調查,去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歷史人物、經典故事;也可以去參觀博物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紀念碑等活動;再者可以運用現代的傳媒手段,把學生調查和體驗的成果,以短視頻、微電影和藝術作品的形式更好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自我創作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也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既豐富了理論教學內容,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對地域文化主題的把握,也有助于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二)把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及活動相結合的路徑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宣傳地域文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廣泛參與來體驗、發揚和傳承地域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如晉商誠信文化,由此來達到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目的。社會實踐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地方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道德情操、情感意志等方面,社會實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風俗習慣以及承載這些的大院、廟宇、史料、祠堂等物質載體都是很珍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地方高校應以這些資源為基礎,建立實踐教育基地,在節假日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和調查研究活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在實踐中樹立理想目標,提高其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3]。
有目的地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可以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可以促進優良學風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具有文化底蘊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例如,綜合設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訓、?;?、校歌等文化元素,既能夠弘揚和傳承地域文化,也能更好地體現學校的人文情懷和辦學追求;校園教學樓、道路、公寓等建筑的命名也可以從經典的地域文化書籍中選取,讓校園的每一物、每一標語都成為教育的隱性資源,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教育,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此外,地方高校也應該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開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把地域文化中的經典故事改編成話劇、舉辦影視鑒賞活動、紀念日活動等,讓地方高校學生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實現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標。
(三)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路徑
結合地域文化資源建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能夠優化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環境,有利于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同時,也是地方高校學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資源價值、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和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有效途徑,而且也能夠促進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利用地域紅色或革命文化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學生了解地域文化中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創建人倫道德教育基地,幫助學生養成尊老愛幼、遵從公序良俗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北京:人民日報,2019.
[2]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王永明,劉雪琦.論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契合性[J].法制博覽,2019(19):36.
作者簡介:趙麗英(1994- ),女,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