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文化志愿服務也越來越重要,本文通過對文化志愿服務現狀的分析,指出在文化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規范文化志愿服務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文化志愿服務 問題 措施
文化志愿者服務是社會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文化共享和普惠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志愿服務展現文化成果,提升公眾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讓文化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品牌。
一、文化志愿服務的現狀
文化志愿服務成為海寧的一張溫暖的名片。海寧義工、愛心聯盟志愿服務隊、愛心返鄉月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綠色大地環保志愿服務隊、陽光救護志愿服務隊……這些都是海寧市志愿者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學生到青年醫生、護士,從機關干部到退休老人,各行各業的海寧人自愿加入志愿者隊伍,形成了一股“文明之潮”,推動了海寧市志愿服務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截至2017年8月7日,在“志愿潮城”注冊的志愿者人數已達131547人,累計服務時長達到3626019個小時,已形成浩浩蕩蕩的全城志愿之潮。海寧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海寧市志愿文化節。文化節期間,以“文化展示、平臺搭建、項目實施”為載體,舉行貫穿全年的多場主要活動和系列子活動,組織引導市民以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形式積極參與到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去。
海寧市海洲街道以文化藝術節為抓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留住鄉愁記憶”“相約海洲大舞臺”“城鄉文化結對”等成為海洲街道群眾文化的特色品牌。志愿者將各項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海洲街道在多年致力于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海洲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春節期間,“文化惠民,春聯送福”活動廣受市民的歡迎。“六一”兒童節期間,志愿者為海洲街道伊橋敬老院內的老人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聯歡會。志愿者組織老人戴紅領巾、唱經典老歌慶六一,讓老人重溫兒時的情懷,重新體驗一次“孩子”的樂趣,在歡聲笑語中穿越時光,回到了童年。在海寧,志愿者可以說是敬老院內老人們的熟客了。海寧市職工藝術團、海寧市玫瑰排舞隊等文藝團體常常來到海洲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養老院的老人獻上一場場精心編排的文藝節目。舞蹈、滬劇、京劇、獨唱、旗袍秀等極具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精彩表演,讓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八一建軍節期間“我們的軍營,我們的情誼”活動,海寧市攝影家協會、海寧市文化館組織攝影志愿者來到海寧消防大隊,送上各種沉甸甸的文學書刊、制作好的攝影作品等極具文藝特色的慰問品,拍攝消防戰士戰高溫、練三伏的精彩瞬間并現場打印塑封,贈送給戰士們作為建軍節的禮物,活動不僅在軍人的節日里為他們送上來自文藝界的誠摯問候,更是努力發揮文藝輕騎兵的作用,提供更貼近基層一線需求的優質文藝服務。
海洲街道的文化志愿服務不僅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還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打造了專門的服務項目。“‘愛與青春同行,健康伴我成長青少年健康成長關愛服務項目”通過閱讀沙龍等系列活動,向試點社區贈送100多冊書籍,書籍內容豐富,涵蓋了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長等多方面內容,旨在加強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協助孩子改正問題行為,為社區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共同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文化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海寧市各鎮(街道)相繼招募了文化志愿者,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隊伍,不定期地深入村、社區開展演出、展示、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把基層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作為文化干部隊伍的重要補充,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還存在結構不合理、管理不規范、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1.文化志愿者隊伍結構相對不合理。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相對來說除了有一定的業務專長外,還須有一定的服務時間,否則,也只是掛名式的志愿者,有的志愿者雖然有專業特長,但是年齡偏大,大多是已經退休的老教師或者從文化部門退下來的老同志,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因此,在招募文化志愿者時,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組織協調能力和指導能力,同時把志愿者隊伍建設重點放在中青年的發展上,這樣,更有利于深入基層開展文化志愿服務。
2.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機制不夠完善。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招募方式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力度不夠大,社會認知度比較低。許多地區對文化志愿者招募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宣傳力度薄弱,文化志愿者《管理辦法》《服務隊伍管理辦法》《服務總隊管理工作辦法》《招募辦法》《登記注冊管理辦法》《活動管理辦法》《培訓辦法》《激勵辦法》不夠完善,不能真正把具有奉獻精神的志愿者招納進來,不能為志愿者隊伍的強大做準備。
3.文化志愿的行政色彩過于強烈。文化志愿者是在自愿的基礎上按照志愿服務項目參與志愿活動,同時,文化志愿者帶有專業性指導與服務,不是隨意參與活動,因此,在志愿服務中有時以行政行為來開展,缺乏分類指導的方針,導致在志愿服務上任務不明、質量不高的形式上的服務。若文化志愿服務總是圍繞當地政府的現行政策和工作安排,被動地開展活動,那么活動對象也是“被”享受志愿服務,長此以往,文化志愿活動將都會是臨時的、無可持續性的。志愿服務的本質屬性在于個人的自愿選擇而不是外界的強制性要求。這種自上而下被動式的文化志愿服務違背了真正的志愿精神的本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愿活動的感召力、影響力;其服務目的也與真正的志愿服務背道而馳,前者為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后者為發自內心的無償服務。由于上述原因,削弱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度。
三、關于規范文化志愿服務的幾點建議
結合文化志愿者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規范文化志愿服務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文化志愿服務宣傳,培育社會責任意識。動員社會資源參與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公民參與度和滿意度。宣傳內容應明確包括志愿活動的條件、方式、保障待遇等信息,通過志愿服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宣傳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和志愿服務信息,進一步擴大文化志愿服務在公眾中的影響,從而讓更多的有志于文化服務的志愿者參與到服務中來,提高全民參與的社會責任意識。
2.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機制。建立文化志愿者的準入機制、考核機制、表彰機制、退出機制等等。圍繞“成效、能力、態度”等方面確定考核指標和考核程序,量化評分實施與評定,考評志愿者的服務成效,從而達到文化志愿服務的質量提升,促進文化志愿服務長足發展。
3.建立文化志愿服務數據庫,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活動。明確文化志愿者招募對象和條件,對招募程序進行統一和規范,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招募機制、穩定暢通的招募渠道。實施科學規范管理,按照其專業特長、服務崗位、服務時段實行分類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服務活動檔案,加強服務內容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可以借鑒各地文化志愿服務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的水平。
總之,文化志愿者服務已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切實抓好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為群眾提供更豐富多彩的服務,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作者簡介:徐虹,女,大專,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東長社區,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