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英語語法課因其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效不相匹配而備受爭議,受語法教學意識及方法等影響,在學生英語流利度提升的同時忽略了其準確性。思維導圖是一種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來提高發散性思維的可視化工具,可增強理解力,促進記憶效果。本文以高校英語語法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思維導圖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旨在為開展系統、高效的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法教學;可視化;高效性
【作者簡介】王一(1990-),女,四川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翻譯與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隨著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對英語語法教學重視度不夠、淡化甚至放棄現象逐日遞增。受交際英語教學法影響,學習者在提升英語表達流利性的同時,忽略了其準確性。對詞法、句法及語篇掌握度的不足,直接影響了英語閱讀理解的深刻性及翻譯寫作的正確性,造成“語法困難”“語法雜亂”“語法枯燥”等現象,且此現象長期存在于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者英語能力及技能的進一步提升造成不利影響。思維導圖能夠充分運用左右腦機能與思維規律,協助人們梳理邏輯,同時利用線條、色彩、圖畫和多維度等形式來增強學習者的理解與記憶效果。為進一步提升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及系統性,本文通過將思維導圖與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相結合,進一步分析思維導圖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二、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是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學者托尼·布贊首創的一種基于對腦神經生理科學研究的筆記方法,主要利用記憶、閱讀、思維規律及圖文并重技巧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進行記憶鏈接,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由于思維導圖的外形仿照了人腦神經系統的放射型結構,因此,“它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也是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東尼·博贊:1999)。托尼·布贊分析了人們的筆跡習慣, 并在訓練“學習障礙者”的實踐中, 逐漸形成了關于放射性思維及其圖形表達的研究成果。20世紀70年代初, 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學習、商業決策等領域。來自教學一線的思維導圖應用研究表明,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可使教師的教學目標更清晰、學生的學習方法更開放,教學的課堂實效更加彰顯(張惠芳:2013)。思維導圖以“圖”的形式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將腦海中的分散信息條理化、可視化,能夠最大化地促進信息吸收效率,并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作為一種學習策略,思維導圖應用在教學中能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知識網絡的構建及整體把握,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提高其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時教師可通過學生的思維導圖判斷學習效果(齊偉:2005)。因此,思維導圖被諸多研究者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如思維導圖與閱讀教學、思維導圖與詞匯教學、思維導圖與物理教學等,但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三、高校英語語法教學現狀與困境
通過對高校師生進行調研,筆者發現現階段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英語語法教學意識過于淡薄。語法是國內英語教學實踐中不可避免的議題,直接關系到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楊童瑤:2013)。部分高校教師認為語法教學屬于中學階段知識,不該被延續到大學,加之受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影響,英語教學重點向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方面傾斜,從而淡化了英語語法教學。學生由于缺少明晰的英語語法知識及英漢語法對比分析,出現將母語語法結構完全移至英語中的現象,導致英語語言運用漏洞百出,對英語有效交際產生了一定障礙。
2.英語語法教學模式過于傳統。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純灌輸和講授型教學模式已司空見慣,教師通過多次知識體系講解加反復操練的方式進行單方的語法知識傳授,授課方式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于英語語法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學生沒有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閉合整體,很難抓住語法內容的本質,造成由于英語語法授課模式單一枯燥引起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后易遺忘等狀況,“語法枯燥、語法難學”等現象無疑成了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
3.教學對象語法知識薄弱。由于中學階段對英語語法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大學階段更不會系統地講解或復習,導致部分學生英語語法知識原地踏步甚至后退。筆者在自身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習者甚至出現英語語法知識接近零了解的狀況,另有部分學習者雖然單詞都認識,但是卻讀不懂英文句子或文章,均反映出其在最基礎的英語句式及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學生語法知識薄弱還體現在CET4/ CET6考試中,選詞填空及閱讀理解部分失分嚴重,寫作中時態混亂、句型結構錯誤等頻繁出現,正確句型少之又少。
四、思維導圖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體現
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思維導圖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活動中的體現有以下幾點體會:
1. 思維導圖豐富教學模式。思維導圖利用關鍵詞、數字、線條、顏色等不同元素呈現出不同的圖形模式,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枯燥語法知識的學習興趣及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具體語法點進行思維發散,充分利用思維導圖中“圖”的客觀性與直觀性特點,通過不同色彩體現知識層次,以促進學生理解。同時,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制作思維導圖,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如此一來,學生學習語法的恐懼心理被趣味性與求知心所取代,學生在積累相關素材及繪制導圖的過程中掌握了所學知識;教師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語法課“死氣沉沉”常態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思維導圖提高教學效率。思維導圖通過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及將雜亂知識條理化,以可視化的方式提高知識辨識度。大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與發散能力,且其中大多數對英語語法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分板塊進行“思維導圖式”語法教授,學生透過“思維導圖板塊”對自己語法中所存在的短板及弱點了然于胸。教師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補齊自己的語法短板,如將有必要的部分詳細學習,沒必要的部分略去,選擇重點內容進行學習并迅速形成“個性化”知識板塊。借助于“圖”能夠使我們快速地大量汲取信息這一特點,“思維導圖”減少了學生的記筆記時間,卻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了一張“知識網”,既有效地利用了時間,也提高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率。
3.思維導圖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建立有效的思維導圖知識庫,把所教授的知識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以可視化的方法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引發他們的思維發散。此類方法在課后復習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思維導圖方法,可以為學生在課后更好地組織和建構知識體系提供支持,激勵學生通過思維發散的方式對知識再次進行梳理。學生在對所學內容的主要信息進行概括歸納、分類提煉及提升總結的過程中,最終產生新的有意義的信息。對學習者而言,在拓展自己思維的同時,鍛煉了其創造力,并形成個性化信息知識網,能夠更具體地解決問題,是自己思維創新及升華的過程。
五、結語
高校英語語法知識相對較零散且信息量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不知所措之感,教師將思維導圖有效利用于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全景圖,形成整體觀念,進一步加強其對所學語法的整體把握,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更高效系統地掌握所需知識,對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表達準確性及綜合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李斯譯.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1):56.
[2]張惠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117-120.
[3]齊偉.概念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案例[J].新知學堂,2005 (8):10-15.
[4]楊童瑤,楊敏.近三十年國內英語語法學習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2013(11):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