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紅
摘? 要:本文主要詳細分析了常規的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方式,重點對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技術進行了探討。地鐵接觸網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對該技術進行詳細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地鐵接觸網的維護條件得到改善,從而使地鐵設備能夠安全穩定的運行,進一步增加供電接觸網系統的安全性。
關鍵詞: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技術;檢測方式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地鐵憑借著其便捷、安全的特點已經逐漸成為目前城市交通發展的主要方向。為了進一步提高地鐵運行的安全性,保證其能夠在城市中穩定運行,就必須加大對檢測的重視力度,對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的方式與技術進行詳細的分析,避免因接觸網過熱導致停運的情況發生。
一、常規的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方式分析
目前,主要為地鐵供電的設備是地鐵接觸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供電系統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為了保證地鐵運行的安全性,必須保證地鐵接觸網具有良好的穩定性、適應性以及耐腐蝕性,避免地鐵接觸網因為溫度過高或者環境惡劣而出現質量問題。另外還要在建設完成后定期的對接觸網進行檢測,及時的對其進行檢修和維護。經調查研究分析,目前常規的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方式如圖 1所示,下面是對其中幾種檢測方式的詳細分析。
1.靜態檢測與接觸式檢測方式
首先靜態測量,顧名思義就是反映接觸網中“接觸線的高度”、“接觸線的抬升值”等靜態的位置,這也導致了靜態測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想要進一步檢測接觸網的建設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質量標準和規定,還需要借助其它測試方式進行檢測,但仍然不可否認的是靜態測量對接觸網相關幾何參數進行測試是比較方便的。其次,在受電弓上面根據原先定好的距離安裝光電傳感器就是接觸式檢測。接觸式檢測方式主要是根據磁場產生的感應信號,再結合光電傳感器的位置進行測量的。但是由于受電弓與線的接觸會受到環境、溫度等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磁場不穩定,從而使得測量結果出現誤差。
2.激光雷達掃描法和接觸網點硬點消除
第一,激光雷達掃描法,顧名思義是借助發射雷達激光來進行檢測的,相對而言這種方式雖然會受到一定的干擾,但是結果是具有很高參考價值的。因為導線的高度和拉出的數值是借助雷達掌握激光的行程而測量得到的。第二,接觸網點硬點消除,接觸網的硬點現象會對導線造成難以想象的損壞,從而導致地鐵的運行出現問題。因此必須采用接觸網點硬點消除的測量方式,及時的在檢測過程中發現硬點并進行處理,從而使接觸網的相關性能得到改善。
3.三維圖像測量法和動態測量法
首先,三維圖像測量法,顧名思義是借助激光器材和數字攝像機,利用三維的視覺原理進行測量的。這種測量方式對激光器材和攝像機的要求比較高,設備主要是用來拍攝圖像的,因此需要保證設備的精度和質量,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其次,剛才提到過靜態測量方式不能滿足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的需要,因此還需要采用動態測量法,對動態參數進行測量,從而保證地鐵能夠安全、平穩的運行。
二、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技術思路論述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人口一直持續增長,居高不下,導致利用地鐵出行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因此對地鐵沿線軌道上方的高壓輸電線路進行檢測已經刻不容緩了。只有對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技術進行分析,做好接觸網的檢測工作才能保證其更好的為地鐵提供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鐵運行的安全性。
1.幾何參數測量技術分析
幾何參數的檢測計量在接觸網檢測內容中是必不可少的,拉出值測量、接觸網高度測量、接觸懸掛空間位置參數測量等多種參數都屬于幾何參數測量的一部分。為了消除目前幾何參數測量過程采用方法的局限性,提高接觸網拉出值以及參數計算的精度,可以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具體的來講,目前以線陣相機技術為基礎的,結合圖像的識別、處理、分析等技術的接觸網檢測方式被逐漸應用,該檢測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的將灰度值還原,使得位置坐標更加精確,從而使接觸網檢測數據的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動態參數測量技術分析
弓網動態受流性能最能反映出地鐵接觸網弓網系統的運行性能,接觸網的懸掛以及接觸線的材質等多種因素都會對弓網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必須進行動態參數測量技術的分析。借助傳感器能夠對接觸壓力以及電弓網的加速狀態等相關參數進行分析,從而根據相關的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得出電弓網的壓力。目前,我國參數檢測的動態性現狀不容客觀,因此為了保證動態參數測量的精確性,必須借助弓網燃弧的檢測。
三、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地鐵能夠安全、平穩的運行,加大檢測力度,解決目前地鐵接觸網檢測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對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的方式與技術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改善接觸網的運行性能,為地鐵運行的安全性提高保障,進一步提高城市地鐵交通的運輸質量。
參考文獻:
[1]萬山林.地鐵接觸網導線狀態檢測技術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0,38(3):43-44.
[2]陳繼淵.地鐵接觸網狀態檢測技術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4):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