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摘要:對于煤化工產業而言,其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污水,這就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工藝進行處理。考慮到廢水處理量極大,這就需要綜合運用污水處理技術。基于此,本文對處理煤化工污水工藝選擇進行解析,其中重點分析內容為煤化工處理污水工藝、污水處理工藝選擇,希望給有關機構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煤化工;污水處理;處理工藝;工藝選擇
一、處理煤化工污水分析
1.物化預處理
隔油和氣浮是物化預處理主要采用的兩種方法。考慮到廢水中具有較高含量焦油,會對后期生化處理效果造成不良影響,這需要應用氣浮法預處理煤化工污水,其中核心是二次利用回收后焦油,實現循環發展目標,同時能夠避免有曝氣情況發生于廢水處理過程中。
2.生化處理
2.1厭氧生物法
此技術需在特別容器內進行,讓煤化工廢水按照由下至上方向流動,充分利用微生物,促進廢水中有機物轉化,使其變為二氧化碳等,并到達反應器上面,將三相分離器反應容器安裝其中,促進三相分離,即固、液、氣。
2.2好氧生物法
第一,PACT法。此方法需要將活性炭粉加入活性污泥池中,借助活性炭有力的吸附作用,吸收有機物和溶解氧,微生物還可以將這些被吸收雜物視作食物,這樣完善的循環生物鏈產生,大大提升有機物氧化分解水平。
第二,流動床載體生物膜法。此技術需要以特殊結構生物流化床技術為介質。在同一處理生物單元中此技術能夠有機結合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從而促進反應池處理成效提升,同時使系統抗沖擊能力不斷提高,這樣廢水中溶解難度較大污染物就會分解掉,使水中COD濃度大大下降。在處理具有較高濃度煤化工污水時此技術得到大范圍應用,并在后期對回用單元進行深度處理時也有一定應用價值。
第三,聯合厭氧-好氧生物法。污水處理廠想要實現污水零排放目標,僅僅依靠好氧或者厭氧方法具有很大難度,盡管應用厭氧酸化技術處理工業廢水后,可以極大提高有機物生物降解能力,在重鉻酸鹽祛除方面具有明顯效果,但是聯合厭氧-好氧生物法,在對有機物吡啶、喹啉等進行降解時效果更為明顯。
3.深度處理污水
3.1氧化高級技術
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存在煤化工污水中,這些物質具有極其復雜成分,同時具有較高含量,尤其是含有大量難以溶解的含氮、酚類等有機物,會對后期處理廢水效果產生很大不利影響。氧化高級技術的原理是將HO自由基從煤化工廢水中釋放出來,從而使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此技術以自由基產生方式及反應條件差異性為基礎,能夠分為以下幾種,如臭氧氧化、電化學氧化等。對于催化氧化技術而言,它主要在前期處理廢水中應用,目的是促進煤化工廢水生化能力提升,但是應用比較少,因為需投入較多資金,并且應用中能耗相當大。
3.2吸附法技術
此方法借助物體表面較強吸附能力,實現膠質物吸附和祛除目標,然而,如果吸附表面具有過大顆粒物時,其效果就不會特別明顯,它主要應用于小顆粒膠質物的吸附和清除。考慮此技術僅僅針對較小顆粒物的吸附有作用,并需很多資金,因此,適用范圍僅限于小型污水處理廠。
3.3生物固定化技術
此技術需要應用固定菌種,具有較強針對性,通常用于降解有機毒物廢水。菌種被有效控制后,相比污泥,它降解喹啉類物質大約是其三倍,具有極高降解效率,采用此技術處理廢水后,可以大大降低喹啉和吡啶類物質含量,因此,此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4.超濾、反滲透等膜處理
在水資源日益短缺、不斷上漲水費條件下,必須逐步推廣和應用回用廢水技術,就使膜技術被廣泛應用。當前國際上研發和工程化應用焦點之一是雙模技術。這是預處理手段之一,處理效果非常好,對于超濾而言,能夠將廢水中大多數有機物和渾濁度祛除,使反滲透膜污染得到大幅度減輕,同時可以將膜使用壽命得到適當延長,促進膜工程應用成本減少。對于反滲透膜而言,一方面可以將有機物祛除掉,使COD得到降低,另一方面其脫鹽效果十分強大。考慮可以一步完成COD的脫除、脫色、脫鹽,具有極高出水質量,因此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中,并可以利用常規工序處理濃水,促進廢水零排放及生產清潔目標的實現。
二、處理煤化工污水工藝選擇
單一使用生物氧化法不能有效降解水中氧化物,具有較高COD值,處理后污水不達標;單一使用吸附法,可以將COD cr 除掉,但是產生二次污染及再生吸附劑問題;這就需要聯合使用缺氧-好氧法及BAF曝氣生活濾池法,從而取得良好處理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煤化工處理污水具有一定難度,為使污水處理效果達到標準要求,需要對污水處理工藝進行正確選擇,對于工作人員而言,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污水處理技術工藝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處理污水工藝,使污水工藝作用和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發揮,實現煤化廠持續健康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興杏. 煤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0, No.326(08):31-31.
[2]鄭俊. 煤化工廢水處理技術與工藝應用改進[J]. 化工設計通訊, 2020, v.46;No.212(0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