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宇
(敦煌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30)
《漢書·常惠傳》載:常惠“獲單于父行(hang)及嫂居次。”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居次)匈奴女號,若言公主也。”
《漢書·匈奴傳下》:“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李奇曰:“居次者,女之號,若漢言公主也。”
問:“漢代‘居次’讀何音”?答曰:漢代“居次”音ɡuz(i居,形聲字,從古得聲,古文作“”。《廣韻》居“九魚切”,“九”,魏晉以前古音讀ɡou;“魚”,魏晉以前古音讀ηu。我這里所謂“讀古音”,只是讀近似的古音,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古音,因為我們還不知道那個字是它當年的準確讀音。
《詩·北風》:莫赤匪狐(hu),莫黑匪烏(wu)。惠而好我(ηo),攜手同車(ɡu)。
《詩·小雅·采薇》:彼而維何( ),維常之華(pu)。彼路斯何,君子之車(ɡu)。
《戰國策》載馮諼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ηu)!長鋏歸來乎,出無車(ɡu)!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ɡu)!”
《史記·匈奴列傳》:“驃騎封于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姑衍即居延。《漢書·地理志》武威郡揟次縣,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揟音子如反(zu),次音咨。諸本作恣。”)
據此則知漢代“居次”讀若ɡuzi,本為匈奴語。突厥語亦有“ɡuzi”一詞,意謂女兒、小姐、公主、少婦。可能是匈奴語的遺留。后世漢語讀作ju ci,是聲母 ɡ變為 j。
《漢書·西域傳·車師后城長國》:“車師后王姑句(師古曰:句,音鉤)……其妻股紫陬(師古曰:陬,音子侯反)。”“股紫”音義無釋,一般認為“股紫陬”為車師后王姑句妻之名。
我說車師語“股紫”即匈奴語“guzi(居次)”。“股紫”音 ɡuzi,即“居次 ɡuzi”。“股紫陬”即“居次陬”。其號“股紫”,猶言“公主”;其名曰“陬”。“股紫”字音恰可印證“居次”的漢代讀音)
漢代車,居,姑,股,呼,音通居延~姑衍~呼衍,居次~姑咨~股紫,姑師~車師(《史記·大宛列傳·大夏傳》:“樓蘭、姑師小國耳。”《集解》:徐廣曰卽車師)
ɡ k h皆屬喉音,j q x屬舌上音。上古無舌上音 j、q、x。由此可知,后世 j、q、x 諸字,上古皆非 j、q、x聲母字。
后世出現的舌上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喉音衍變出來的。
喉音怎樣衍變出舌上音的?
一是即由于音點前移,舌位上提的緣故。音韻學家謂之“顎化現象”。衍變過程是
ɡo→ɡe→ɡi→ji
ko→ke→ki→qi
ho→ke→hi→xi

上古喉音聲母 ɡ、k、h,為甚么會衍變為 j、q、x。這又是由于漢字發聲時氣流走行動態造成的。
二是由于發聲氣流強弱的變化。聲韻家將發聲氣流強弱分析為發、送、收三種。
發聲、送聲例:
奇——ji奇偶犄角畸零〇qi(奇怪)
騎——ji班固《東都賦》:“千乘(sheng)雷起,萬騎紛紜。”杜牧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人一馬為一騎。〇qi騎兵騎射。
期——ji期年,期月,期日(朞年,朞月,朞日)即周年,一整月,一晝夜〇qi日期期望。
霸《集韻》“匹陌切”《漢書·律歷志下》引《周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傍)死魄。”顏師古注:“孟康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故言死魄。魄,月質也。’師古曰:‘霸,古魄字。’”霸魄吐氣強弱之別;又,旁、傍亦同。
收聲例:zhuok捉(守捉),不同于“作難”之 zuó。
發聲 aouIebmdnlɡj r zh(氣流最弱)
送聲 pftkh(氣流強)qxchsh(氣流弱)
收聲作勢之m,b,t,k,(“入聲短促急收藏”只作勢,不發聲。)
聲紐的通轉
ɡ k h jqx
干桿稈竿玕肝趕酐ɡan 刊 kan旱汗焊han
奸jiam靬qian 搟娨xian軒xuan對轉
上古的ɡ k h字,一部分仍保留著ɡ k h,一部分各自對轉為j q x

旁轉
ɡ k h各與其鄰近的聲紐轉變,謂之旁轉。如:
ɡ轉為k h q x
k轉為ɡh j x
h轉為ɡ k j q
例如:間ɡan—間jian—閒xian—鬜qian
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漢間(ɡan)。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jian)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xian)。
某著名歌唱家唱《關山月》:間讀ɡan,見讀jian,閒讀 xian。唐音讀間(ɡan)是,而讀見(jian)、閒(xian)則非。蓋唐代無jx二聲紐,后世出現的j x二聲,唐代原為 ɡ、h。
ɡ—k扛——ɡang《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籍)長八尺余,力能扛(ɡang)鼎。”〇今音kang扛起槍。ɡ—k(ɡang、kang)僅為吐氣強弱之不同。
zh—ch—sh峙持恃
Zh峙立,潘岳《射雉賦》:“擢身竦峙(zhì)”〇ch_陸德明釋文:“本亦作‘持’”;今河南話讀‘恃’為chì.〇sh《老子·徐無鬼》:“恃(shì)源而往者也。”
zhuàn傳傳車傳舍驛傳傳略人物傳記
chuán傳傳送傳奇傳說傳言傳道傳授傳家傳世傳頌宣傳
甲、ɡ-J對轉
(1)古——吉《南史·夷貊上·林邑國》:“古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時如鵝毳(鵝的絨毛),抽其緒,紡之以作布。”
《梁書》“吉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時如鵝毳(鵝的絨毛),抽其緒,紡之以作布。”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七“迦波羅,劫貝也,即木棉樹。則辨‘古貝’‘吉貝’者,證以‘劫貝’,則‘吉’為近。”
《通雅》卷四十三:“以佛書‘刼貝’證古貝為吉貝……閩中呼棉花為‘吉貝’,近于家貝。”
吉,中古音 ɡit,《廣韻·質韻》:“吉,居質切(jit)。”逆推其上古音為ɡok。元代入聲消失,由中古音ɡit,演變為ji(集)。因知《南史》之“古貝”,與《梁書》之“吉貝”音近而通,不可校以是非。
順便提一下“聲同韻變”。以“久——記”為例:
《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2簡《秦律十八種·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髤(漆)書之。”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注:“甲兵,武器;”“久,讀為記;”“刻久,刻上標記;”
〇同書第40簡《效律》“公器不久刻者,官嗇夫貲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譯文:“官有器物未加標記,該官府嗇夫應罰一盾。”“公器不久刻者”,意謂“官有器物未加刻標識者”。“貲一盾”,謂罰納一面盾牌。
久,古音 ɡou。記,古音 ɡi。ɡouɡi為洪細
(2)家
《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凡固zhu《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輙詔大家作賦頌……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贊》焉。”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卷一:“家,音姑。漢曹大家,讀作姑。”
漢·焦延壽《易林》:“三足孤烏(wu),靈明為御(you);司過罰惡(wu),自殘其家(ɡu)。”
賈ɡu商賈行賈又音jia賈誼賈似道價價槚
(3)勾——句高句(勾ɡou)麗~高句(句ju)麗。
拘,從句(ɡou)得聲,故音 ɡou。《禮記·曲禮上》:“以袂拘而退”,漢鄭玄注:“袂,古侯反。”而今音ju.
(4)茍——敬,敬,從茍得聲,本音茍。茍亦從句得聲,敦煌遺書有句道興編撰的《搜神記》,句音ɡou。又有茍姓,今人嫌其與狗同音,改茍姓為敬姓(敬一丹)。
《禮記·大學》載《殷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甲骨文發現:“茍且辛,且且辛,父且辛”刻辭。郭沫若釋讀為:
“茍(敬)且(祖)辛”——茍,古“敬”字,尊敬也。祖辛,商朝第14帝名祖辛。
“且且(祖祖)辛”——祖辛為吾之祖(《史記?殷本紀》“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自此帝系轉入庶支)……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由此,帝系回歸祖辛嫡系)……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帝系再次轉入庶支)……弟南庚崩,立弟祖丁之子陽甲(陽甲之父祖丁,祖丁之父盤庚)……帝陽甲崩,弟盤庚立(盤庚為祖丁次子),是為帝盤庚。”祖辛之子祖丁,祖丁有二子:陽甲、盤庚。從知祖辛為盤庚祖父。)
“父且(祖)辛”(父,意謂至尊。《儀禮·喪服傳》:“父,至尊也。”“父祖辛”即“至尊的祖辛”,若今言“偉大的祖辛”)
歷代經學家對此《盤銘》刻意做出過種種解釋,大致不外乎教人自勵自勉,不斷進步。但甲骨文刻辭發現后,經郭沫若釋讀,方知歷代注釋家都當了“傻帽”。
句字聲系:
“句”本音ɡou——《姓源》、《姓氏考略》等書載有句(ɡou)姓;中村不折藏敦煌遺書《搜神記一卷》,作者名“句道興”。〇從句(ɡou)得聲的字,有一部分保留著ɡou音,如:“勾鉤芶購溝鉤構抅夠”等字。“駒”字古音亦讀ɡou,如《戰國策·趙策一》:“此代馬胡駒不東”,馬王堆帛書作“胡駒”作“胡狗”。
“句”,后世變讀為ju——〇從句得聲的字隨之變讀ju,如:“句(句讀)枸拘駒等字。或讀ɡ聲或讀j聲,都可以得到解釋。〇上舉《戰國策·趙策一》之“胡駒”,帛書作“胡狗”,亦表明ɡ—j之變。
順便說一下,古音亦有方音之不同。唐代敦煌方音讀“敬”作jì(記),P.4660抄本《沙州緇門三學法主李和尚寫真贊》:“舉朝僉議,遷為道師;河湟畏記(敬),相無不知。”把“畏敬”抄錯作“畏記”,原因就是敦煌方音敬、記同音,寫了別字。如今敦煌學家釋文仍未加校正。
(5)咎,古音 ɡao(咎繇/皋陶)今音 jiu(不咎既往,咎由自取)
(6)港,有 ɡang、jiang 二音。港本音 gang,后世變讀jiang(北方話“溝港”音ɡou河南信陽市明港鎮,當地音 mingjiang)
這一現象,其它種語言亦有之。因此成為歷史語音學一種普遍規律。掌握了漢語喉音向顎音轉化的規律,對不少漢字一字多音的現象可以知其究竟。
(7)革(ge),革(ji,病革),羈,吉(丁謙《元經世大典地圖考證》卷三“的迷失吉”條:“的迷失吉,即官本圖‘達馬士革’轉音。”)
(8)金,古讀入聲 ɡim,今讀 jin 朝鮮語 ɡin(金日成ɡin-mir-sheng)〇漢代名臣金日磾ɡin-mi-di.
(9)矜ɡuan矜寡孤獨〇今讀jin矜持矜夸
(10)概ɡai溉摡槩槩〇既暨
(11)菅《唐韻》“古顏切”;《正字通》“古頑切”,音關。〇今音jiǎn草菅人命。
(1)ɡ轉 kh x:
ɡao高稿膏鎬篙槁槀搞藁稁暠
hao蒿嚎毫豪壕濠蠔滈皜鎬暠籇鄗〇西涼王李暠(ɡao)《晉書·涼武昭王傳》:“武昭王諱暠(gao),字玄盛。”〇暠又音hao:法顯《佛國記》:“夏坐訖,復進到敦煌……敦煌太守李浩(hao),供給渡沙河。”
he翯熇
xiao嗃歊熇藃髇
ɡ轉 j、q:
厥《廣韻》居月切(ɡeit),鱖,從厥得聲,讀 ɡuì
而從厥得聲的“厥蕨橛撅噘蹶镢獗”皆讀Jue。〇突厥 蕨菜 一蹶不振
又,從厥得聲的“闕闕”讀què。〇岳飛《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骨ɡu骨嗗傦愲蓇磆榾縎馉猾——氣流弱
hu鶻搰縎——氣流稍強。
hua滑猾磆螖螖——合口漸變為開口,舌位隨之下降。
ku骷搰——氣流加強。
江,音 ɡong《說文·水部》:“江,從水,工聲。”段玉裁注音“古雙切”,(雙,古音松)。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想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以事為名,謂半義也;取譬想成,謂半聲也。‘江’‘河’之字,以水為名,譬其聲如‘工’‘可’。”蓋先有語言謂之‘江’‘河’,后乃造出‘江’‘河’二字
江音ɡong〇《楚辭·哀郢》:“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gong);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dong)。”〇左思《蜀都賦》:“結陽成之延閣,飛觀榭乎云中(zhong);開髙軒以臨山,列綺牕而瞰江(gong)。”晉《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又《晉諺》“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
工虹hong
從工得聲的“紅、功”皆音 ɡong。如:《史記·酈生列傳》“農夫釋耒,工女下機。”《索隱》:“工,《漢書》作紅。”《漢書·酈食其傳》:“農夫釋耒,紅女下機。”顏師古注:“紅,讀曰工。”〇《漢書·景帝紀》:“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又,功:《儀禮·喪服》:“齊衰大功”(“齊衰”音 zi cui,粗麻布做的孝服,其緝邊縫齊,所以叫做“齊衰”。齊衰為繼母、慈母、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及妻之喪而服),“緦麻小功”(用疏織的細麻布做的孝服,為遠親如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壻、外孫而服),《史記·孝文本紀》作“大紅小紅”。〇《史記·孝文本紀》“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集解》引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漢書·文帝紀》:“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顏師古注:“晉灼曰:‘《漢書》例以紅為功也。’紅與功同。”。
hong〇“紅、虹、渱、葒、玒、魟、訌、仜、叿、灴、羾、瓨、屸、訌、妅”等音 hong
〇虹 一音 ɡàng(ɡàng,開口呼;ɡong 合口呼)虹一音 jiàng(喉音 ɡàng 的顎化。)
上舉例字,皆音同而字異、義異者;此外,又有字異而音同、義假者,所謂“通假”是也。
“功、攻”音通義假:《荀子·議兵篇》:“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唐·楊倞注:“攻當為功”。秦《繹山碑》“功戰日作”,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繹山石刻》云:“‘功戰日作’,功當是攻。古人以功、攻二字通用。《齊侯镈鐘銘》:‘肇敏于戎功’,作‘攻’”;
“功、公”音通義假:《詩·小雅·六月》:“薄伐獫狁,以奏膚公。” 毛傳云:“公,功也。”又“王公伊濯,肇敏戎公。”《漢樊安碑》:“以公徳加位特進”,《隸釋》云:“以‘公徳’為‘功徳’。”《別雅》云:“公,義為功。公、功古蓋通用。”
(2)ɡ—q—j
稽有三音:ɡi(古奚切)—qi—ji晉杜氏注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卷五十三《昭公三十一年》:秋,“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唐陸德明《音義》:“稽音啟(qi),又古兮反(ɡi)。”今讀ji(稽考會稽滑稽)。
ɡ-溝江
江永撰《古韻標準》卷二“上聲·三講”:“講、港,古永切(ɡong)。此字,三講一送皆有之。古音當為古永切。”則“江、港”古音同為古永切(ɡong)音同義近。上古當同為一語,后世分為“江、港”二詞。
he q_渠 j_澗為旁對轉,推測上古同為一語,后世分為“渠、澗”二詞。
(3)ɡ轉 h
滑 ɡu〇《莊子天下》:墨子弟子“禽滑釐”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滑音骨。”〇《楚辭·卜居》云“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崔浩云:“滑音骨,稽,流酒器也。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〇《史記·滑稽列傳》,滑稽,音guji。〇《敦煌漢簡釋文》23頁載敦煌馬圈灣出土王莽居攝三年(公元8年)第282號簡云:“都步昌候史尹欽、隧長張博,受就人敦煌高昌里滑護字君房。”知西漢時敦煌縣有高昌里。敦煌縣之所以有高昌里,疑是西漢征和三年(公元90年)破車師,虜其民(見《漢書·匈奴傳上》及《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后城長國條),一部分被安置于敦煌,乃為之置高昌里。〇《梁書·滑國傳》云“滑國者,車師之別種也。”“別種”者,謂非車師王族。從知西漢時敦煌確有車師國非王族的滑姓居民。〇又,敦煌遺書S.113《西涼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高昌里籍》,表明敦煌縣高昌里至西涼時仍存。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供養人題名又有“滑□安”、“滑黑奴”、“(滑)昔海”、“滑一”等滑(gū)姓人氏。進一步得知北魏時敦煌仍有車師國滑(gū)姓遺民。滑音gū,此姓出自滑國。以往,敦煌洞窟講解員皆誤讀“滑”為hua,應改讀為gu。
〇“滑”,后世又讀hua,是ɡ~h通轉之例。
簂、幗—或、惑《下女夫詞》有“去帽惑詩”,“帽惑”即覆髪巾,若今之“蓋頭”。“去帽惑”即今所謂“揭蓋頭”。帽惑又訛作“冒或”“毛惑”,本應作“簂ɡui”或“幗(ɡuo)”。或、惑與簂、幗音通(h—ɡ)
(4)ɡ 轉 j、k、h
革本音ge。
轉音 ji,如:《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禮記·禮器》引作“匪革其欲”。《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煮棗侯棘朱”,《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革朱”。
病革。(《禮記·檀弓上》:曾元曰:“夫子(曾元之父曾參)之病革矣。”鄭玄注:“革,急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云:“革,紀力反,并又音極”)。丁謙《元經世大典地圖考證》卷三“的迷失吉”條:“的迷失吉,即官本圖‘達馬士革’轉音。”
又轉音ke(緙絲)
又轉音he煂
(5)ɡ轉 k、j、x
ɡ轉k——空,從工(ɡong)得聲而讀kong.
ɡ 轉 k、j:ɡai概溉摡槩;kai慨嘅鍇 ji既暨即卽皀唧鯽墍櫭穊ɡ轉k、ɡ轉h、j、x——解古有ɡai、hai二音。《易經·解卦》:“解,利西南。”孔穎達疏:“解有兩音,一音古買反,一音胡買反。”
后世變音 jíe:解釋,解題,解放軍,解圍,解決,解脫,解系(jíe ji)又音 jìe:押解,解送。
又音xie.(解甲,解憂(漢解憂公主曹操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謝縉)
皆古音ɡai今音jie從皆得聲的楷讀kai,偕諧讀xie,方言讀hai.
戒音 ɡai,轉音 jie(戒律,戒指,)又轉音 xìe(機械)
ɡ轉 x從解(ɡai)得聲的字:懈,懈怠,松懈;蟹,螃蟹;蠏;邂,邂逅;澥;獬,獬豸;廨,公廨,官廨;薢,萆薢;嶰;繲;皆讀 xìe
(6)ɡ 轉 x
加—新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五十八《加羅國傳》“加(ɡɑ)羅國,三韓種也。建元元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加羅國即新羅國。《廣韻·真韻》:“新,息鄰切。”息,心紐(S),北方多變讀為曉紐(h x)。古無 x音,“息鄰切”讀作“hen(很)”。“加(ɡɑ)羅國”的加(ɡɑ)與“新(hen)羅國”的新(hen),一陰一陽,互為對轉。
1、K—q對轉
(1)豈,古音ka《i詩·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故凱鎧愷剴塏闿暟嵦颽皆音kai〇今音qi
啟古音kai,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開母廟石闕銘,篆書,延光二年。今在嵩山啟母廟南、漢避景帝諱,改啟之字曰開。”借開之音而改(改字不改音)〇啓啟啟晵棨,古讀溪紐(k),今音讀q紐.
(2)愾愾鎎音kai〇乞氣迄訖氣汽盵芞今音qi
龜茲音丘慈(kōu-ci)《漢書·傅介子傳》:“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軍為官。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服曰:“龜茲音丘慈。”今人讀作“丘慈”,大誤。服,東漢滎陽人。東漢無舌上音q,故“丘”不讀qiu。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卷二:“丘音欺。”周代“欺”音k(i是時尚無q聲),《廣韻·尤韻》“丘,去(ke)鳩(ɡou)切”,音摳(kōu)。因知中古時期“龜茲”音kōu c(i摳詞)。
元代寫作“苦叉”,清代寫為“庫車”。唐代以來“車”字讀作“叉 cha”。唐·李頎《古從軍行》:“聞道玉門猶被遮(zha),應將性命逐輕車(cha)。年年戰骨埋荒外(wei),空見葡萄入漢家(ɡia)”。
①K—q:
從“可”得聲,當讀ke或he,今讀qia,是k h之顎化。
又例:曲,丘玉切,入聲,燭韻,讀kuk。元代中原音韻入聲消失,“曲”字讀作區(qü)。元代瓜州—肅州間有曲尤城。元代“曲尤”音qü you,即突厥語“苦尤厄”kuyuo(l校仲彝譯、麻哈默德·喀什噶里著《突厥語大詞典》第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161頁)《元史·成宗紀四》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六月“乙巳(“乙巳”為六月十九日)……命甘肅行省修阿哈潭(《西域土地人物略》之“阿丹”)、曲尤壕,以通漕運。”又《經世大典》延祐元年(1314年)七月十八日,“中書省奏,前者以西邊川地,軍人當站消乏,奏準令甘肅行省買馬駝應副□(差?)遣,仍追復蒙古站戶當役。今本省回咨,欽遵上命,追究元當站甕吉剌準行哈等戶,仍令復役,及于曲尤、沙州、瓜州上戶內僉補一百戶,以充察巴站役。”又《泰定帝紀二》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乙巳(引者按,是年五月朔日為甲辰,‘己巳’為五月二日),甘肅行省臣言:赤斤儲粟,軍士度川,逺給不便,請復徙(赤金倉)于曲尤之地。從之。”
元代入聲消失,kuk 讀為 ku(苦),“尤”作“峪”,元代的“曲尤”,即明代作“苦峪”《明史·沙州衛傳》:“自赤金蒙古西行二百里曰苦峪,自苦峪南、折而西,百九十里曰瓜州。”
② k—h—j—x:ke 渴;He 曷、喝、褐、鹖、毼;Jie揭、竭;ji偈;xie歇、蝎
③k旁轉x——況音kuang,兄音xiong。
苦郄宋?鄭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三》“苦氏,即郄(xi)氏。郄犨亦號苦成,于苦為別封之邑。《潛夫論》苦成城,在鹽池東北,越大夫苦成,漢有苦灼,為會稽太守。”苦音庫。
④ k旁轉x—j:kai楷揩鍇慨偕;xie偕諧jie皆喈堦稭
⑤ Kɡ j快塊筷駃kuai炔鴂ɡui夬決訣抉玦赽駃蚗觖鈌妜刔芵疦趹砄吷鴃jue
會儈澮鄶膾鲙廥kuai檜劊ɡui會hui
2.K 旁轉 ɡ h j x

(1)k 轉 ɡ、h——
可ke柯珂苛坷軻牁砢 〇哥ɡe歌舸謌鎶
〇河hu何呵荷訶
(2)k 轉 j、x
豈kai(豈弟)凱愷鎧剴塏闿颽暟 嵦 覬jì(覬覦)
①h—x對轉
②h旁轉ɡ k j q
5.h之對轉、旁轉釋例
甲、h—x對轉
(1)下古音 hu,今音 xia(方言音 ha)
下古音hu:《詩·邶風·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mu)。于以求之,于林之下(hu)。”《詩·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hu)。有子七人,母氏勞苦(ku)。”《詩·唐風·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詩·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旁證:《易·乾象》“潛龍勿用,陽在下(hu)也。見龍在田,德施普(pu)也。”《易·井·初六象》“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旡禽,時舍(音暑)也。”《禮記·禮運》“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楚辭·懐沙》“變白而為黒兮、倒上以為下。鳯皇在笯兮、雞騖翔舞。”宋玉《髙唐賦》“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髙唐賦》“狀似砥柱,在巫山之下。”
(2)夏 hu《韻補》“胡故切”;《素問》“若春無秋,若冬無夏(hu),因而和之,是謂圣度(du)。”賈誼《鵩鳥賦》“單閼之歳兮四月孟夏(hu),庚子日斜兮服集余舍(shu);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hu),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gu)。”
(3)戲古音hu,今音 xia〇於戯(戲)嗚呼嗚呼《史記·三王世家》:“於戯(戲)!小子閎,”唐·司馬貞《索隱》:“於戯,音嗚呼。”
(4)戲音hu又音麾(hui),今讀xì:《漢書》卷九十五《朝鮮傳》“即令左將軍(左將軍荀彘)戲(hui)下執縛樓船將軍(樓船將軍楊仆)。”師古曰:“戲,讀與麾同。”
(5)許古音 hu《淮南子?道應訓》:“舉大木者,前呼邪許(ya-hu呀呼),后亦應之。”漢·高誘注:“許”音 hu。今音 xu,〇滸,從許(hu)得聲,音 hu(水滸)。〇《南史·曹景宗傳》:曹景宗“臘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yahu)逐除,徧徃人家乞酒食。”宋·吳仁杰云:“近時小說乃作“打夜狐”,不知“邪呼”自有本字。”(宋·吳仁杰《兩漢刋誤補遺》卷九“儺呼”條)〇敦煌遺書 P.3468《進夜胡詞》,“夜胡詞”即“呀呼詞”,古之“邪許辭”。
許,今讀xü,敦煌方音讀xi。S.466《后周廣順三年(953)莫高鄉百姓龍章祐兄弟出典地契》“兩共對面平章為定,更不喜休悔”。“不喜休悔”即“不許休悔”。“許”讀為“喜”,為 h—x之變。
(6)行,本音 hang,(《邶風·擊鼓》:“擊鼓其鏜(tang),踴躍用兵(bang)。土國城漕,我獨南行(hang)。”〇銀行,行列,商行)。〇行今又音 xing(行走,進行,行為,行醫行頭)。
(8)銜音含 han(銜冤,馬銜山),又音嫌 xian(官銜)。
(9)惠,音hui,恩惠;一音xi(姓氏)惠(xi)。
(10)還《廣韻·刪韻》“戶關切”,音 huan(還原)。《詩經·齊風·還》:鄭玄箋云:“還,音旋。”《廣韻·刪韻》亦載“又音旋”,今人讀xuan。
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問題:鄭箋“還音旋”是對的,但鄭玄所說的“旋”讀sian,不讀xüan。上古聲紐屬“心(s)”,韻部屬“先(ian)”與今音 xüan 屬溪紐(x)刪韻(uan)頗異。但今人用今音讀《詩經·齊風?還》詩句“子之還兮”,“還”音 xüan 也是對的。正所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與此類似的問題,還有“休 屠 ”“ 祁 連”“居次 ”“ 居 延 ”“ 車 師 ”“ 月 氏 ”“ 撐黎”“龜 茲 ”“ 祁連”“五 船 ”“ 合 黎”“賀 蘭 ”“ 哈 喇”等 等
(11)hJX
He 覈、礉,從敫得聲,音He。

Ji 激憿撽譤寅吾以降。”〇宋玉《風賦》:“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髙城,入于深宮。”
降又讀 jìang(上升下降,降薪)。
降今讀xiang(投降,降魔變)。
(2)鞨—吉《北齊書·武成帝紀》:“是歲,室韋、庫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貢。”
《魏書·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
《北史·勿吉傳》:“勿吉國在髙句麗北,一曰靺鞨。”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六邊防二《勿吉傳》“勿吉又曰靺鞨,后魏通焉,在髙句麗北,亦古肅慎國地。”
《舊唐書·靺鞨傳》“靺鞨葢肅愼之地,后魏謂之勿吉。”
《新唐書·北狄·黒水靺鞨傳》“黒水靺鞨,居肅慎地……元魏時曰勿吉。”
《滿洲源流考》卷二:“按,勿吉始見于北魏,亦謂之靺鞨,故魏書為勿吉傳;隋書為靺鞨傳,而北史傳云:勿吉一名靺鞨。其事則實為一國。蓋南北音殊,譯對互異,併不得謂一國而二名也。”
“勿吉”又變“窩集”《皇清開國方略》卷一:“東海之窩集部”。窩變窩,仍為m變w
戲音 hu,“於戲(wuhu)”《禮記·大學》:“於戲!前王不忘”,陸德明《音義》云“於音烏”,“戲,好胡反”。《史記·三王世家》:“於戲!小子閎”《索隱》:“於戲,音嗚呼。”
又音麾(hui)《漢書》卷九十五《朝鮮傳》“即令左將軍(左將軍荀彘)戲下執縛樓船將軍(樓船將軍楊仆)。”師古曰:“戲,讀與麾同。”
又音xi,戲弄 唱戲
(4)休hou《漢書·地理志下》:“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師古曰:昆,音下門反。休,音許蚪反(吼 hou),屠音除(chu)。”休,今讀 xiu。
(5)行一音 hang(銀行,行列,行當,)一音 xing(進行,行走,行頭)
(1)降 hongjianxiang
降古音 hong(洪),屬東韻。《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〇《詩·小雅·出車》“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〇《詩·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〇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
(6)Hɡ k x
H——河、壑(he),海)(hai),湖(hu)洪(hong)
ɡ——江、港、溝溉(ɡang)(陸游詩:“鵞鵞出溝港”)
x——洫(xu)溝洫
ɡ—q—j:《左傳注疏》卷五十三《昭公三十一年》:秋,“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唐陸德明《音義》:“稽音啟,又古兮反。”(ɡ_古兮反,q_啟,j_稽)
鹍、暄之音相類晉·王嘉《拾遺記》卷五:太初二年(公元103年),大月氐國貢 頭雞,四足一尾,鳴則俱鳴。更以餘雞混之,得其種類而不能鳴。諫者曰:“《詩》云‘牝鷄無晨’,一云‘牝鷄之晨,惟家之索。’(‘牝鷄無晨’及‘牝鷄之晨,惟家之索。’皆出自《尚書·牧誓》。“《詩》云”當為“《書》云”。)今雄類不鳴,非吉祥也。”故謠言:“三七末世,雞不鳴,犬不吠,宮中荊棘亂相係,當有九虎爭為帝。”至王莽篡位,將軍有九虎之號。其后,喪亂彌多,宮掖中生蒿棘,家無雞鳴犬吠。此雞未至月氐國,乃飛于天漢,聲似鹍雞,翱翔云里。一名暄雞,鹍、暄之音相類。宇按:鹍雞,一作昆雞,見《漢書·司馬相如傳》。鹍,k聲,暄,x聲,k、x旁轉(k 轉 h、h 轉 x),又,鹍、暄皆屬元韻。故云“鹍、暄之音相類”。
q—x“敝昔”即扁鵲。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920多支醫學竹簡,有《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侯》、《脈數》等。此外,還有184支(含殘簡)組成的內容為《醫馬書》。
附言:敦煌方音“青齊不分”,陽聲韻變入陰聲韻。
①請~祈P.2483末題《親贊文壹本》“親贊文”即“祈贊文”;親、祈同音假借。
②星~西:敦博077及北圖8024《六祖壇經》“不能了見日月星辰”,S.5475作“不能了見日月西辰”。
③情~齊:S.5949《下女夫詞》“星斗齊明”,北大圖書館藏《下女夫詞》作“西斗情明”;
④明~迷:P.3883《孔子項讬相問書》“耶孃年老惛迷去”,P.3833作“耶孃年老惛明去。”〇S.5475惠能《壇經》“又有名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敦博077及北圖8024《六祖壇經》“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潘重規先生校本作“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
⑤令~裏:P.4625《五臺山贊》“南臺寺裏甚可憎……靈敬寺裏圣金剛”S.5487作“南臺窟令甚可憎……靈敬寺令圣金剛”;
⑥令~禮P.2718《茶酒論》“有酒有令,人(仁)義禮智”,P.3910 作“有酒有禮,仁義禮智”;S.3877《甲寅年(894)龍勒鄉百姓⑩領~禮張納雞雇工契》“春衣汗衫一禮”、S.5578《戊申年敦煌鄉百姓李員昌雇工契》“春衣汗衫一禮”、P.5008《戊子年梁戶史氾三雇工契》“汗衫一禮”,“禮”皆“領”之借字。北圖8347《甲戌年慈惠鄉百姓竇跛蹄雇工契》“汗衫一領”可證;
⑦領~禮莫高窟322窟西壁龕下南側五代供養人北向第4身題名:“節度押衙、祭酒、市禮、銀青光[祿大夫]……”“市禮”即市令,主管商貿之官。某先生不悟“市禮”即市令,以為“市禮”為歸義軍掌管禮樂之官。
⑧靈~理S.3427《結壇散食廻向發愿文》云:“右弟子厶甲自結壇散食、誦呪轉經、焚香燃燈三日三夜者,遂請下方窈冥神理(“理”余校作“靈”。敦煌方音“靈”讀作“理”),陰道官寮、閻摩羅王、察命司錄、太山府主、五道大神、左膊右肩、善惡童子、鑒(監)齋巡使、行道大王、吸氣收魂、判命主吏、六司都長、行病鬼王、內外通申、諸方獄卒,又請四神八將、十二部官、太歲將軍、黃幡豹尾、日逰月建、黑赤星神、八卦九宮、陰陽之主、門戶妖精、街坊巷神、倉庫執捉、山河靈異、水陸神仙、宮殿非人、樓臺魎魍等并諸眷屬,并愿舍于所樂,離于所居,來就道場,領斯福分。”
⑨停~提:北大圖書館藏《下女夫詞》“人疾馬乏,蹔欲停留。”S.5949《下女夫詞》:“人疾馬乏,蹔欲提流。”可證“停、提”同音假借。
⑩定~第:P.3051《丙辰年三界寺僧法寶貸生絹契》“兩共對面,平章為苐……用為后驗,押字為第”,S.1897《后梁龍德四年(924)敦煌鄉百姓張厶甲雇工契》“兩共對面,平章為定,準法不許翻悔。”P.3501《戊午年兵馬使康員進貸絹契》“用為后憑,押字為定”;P.3350《下女夫詞》“次定申陳,不許潦(繚)亂”,“次定申陳”即“次第申陳”。◎S.6836《葉凈能詩(書)》“有常州無錫懸(縣)令張令,將妻及男女于華岳神前過。其張令將妻,酒脯駝馬,奠祭岳神求福。適會此日岳神在廟中闕(缺)第三夫人。放(訪)到店中,夜至三更,使人娶之。三更三點,(張令妻)忽而卒亡。”葉凈能作法,遣使求神放張令妻回生。“使人回至店中見凈能,具傳岳神言語,云皆奉天曹匹配,為定三夫人,非敢專擅。”“定三夫人”即“第三夫人”。
?引~易北圖0683《仁王般若經卷下》末題:“大隋開皇廿年二月十五日,佛弟子索顯 發愿息洪相,造《仁王經》一部,并及莊嚴悉訖。又愿洪相見存父母六府(腑)康和,眾魔隱塞;世世常近父母邊供養供給;恒愿諸天諸佛,擁護易(引)接,歷劫不墮三途八難;子孫衣食豐饒,奴婢成行;逮及見(在)眷屬,并得平安,共一切眾生,相將成佛。”
?晚唐五代敦煌詩韻青齊通押:
P.2641《某又(道真詩):“白壁從來好丹青,無知個個亂題名。三涂地獄交(教)誰忍,十八煎銅灌一瓶。鐫龕必定添福利,鑿壁多層(曾)證無生。唯(為)報往來游翫者,輒莫于此騁(逞)書題。”此詩用“青、名、瓶、生、題”押韻。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載:“秦人訛‘青’字,則‘青’為‘萋’,謂‘經’為‘稽’。”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歸納出“青齊互注”定例。余謂“青、名、瓶、生”當讀支(i)韻。
P.3792敦煌僧馬永隆撰《大晉張和尚生前寫真贊》:“其詞曰:南陽盛族塞標名,稟宿胎膺誕關西。門傳閥閱朱軒望,簪組聯綿代降英。師之異貌無論比,杰世天然奇異靈。髫年早曉儒王教,齓歲歸真守嚴精……”(齓同齔,音chen,《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齓。”) 此詩用“名、西、英、靈、精”押韻,知諸字亦讀支韻。
P.3821《蘇幕遮》(原題《感皇恩》):“聰明兒,稟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馬學來陣上騁,似虎入丘山,勇猛應難比。善能歌,打難令,正是聰明,處處皆通閑(通嫻),久候策官應決定。馬上盤槍、輔佐當今帝。”此詩用“性、并、騁、比、令、閑、定、帝”押韻,知諸字亦讀支韻。
“青、精、名、銘、瓶、并、騁、生、性、令、靈、榮、英、閑”諸字,敦煌方音讀支韻由來之分析:
1.“題、提、弟、西、比”具屬止攝(基本韻母i),陰聲;
2.“精、青、名、令、并、令、靈、瓶、英、榮、生、定、騁”具屬曾梗攝(eng、ing),皆陽聲。
可知為陰聲陽聲混而不分。彼時諸字皆讀陰聲,尚未分化出陽聲。
注:本文是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系列公益學術講座(第九講)稿,即2019-10-28日及11-15日兩次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