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潔
(西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幡”這一詞的解釋出于清代陳昌治刻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書兒拭觚布也。從巾番聲。”其本義為擦拭寫字板的布。清代的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分析:“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還有崔豹的《古今注》信幡條:“新幡,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此處的“幡”意味符信。可以看出這里的“幡”是符信的意思。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青崔白鵠舫,四角龍子幡”,意思為用竹竿直著掛起的一種長條形的旗子,泛指旗幟。正如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曰:“垂絳幡之素蜺兮,載云氣而上浮。”這里的“幡”,通“旙”,意為長幅下垂的旗,也就是可以用竹竿等挑起來直著掛起的一種旗子。根據以上,可以看出幡起源于古代的旗幟。
在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釋幡。下面從喪葬儀式和佛教語境下這兩個角度中衍生出來的幡之意做出概述。
1.喪葬儀式中的幡
在中國古代,幡就是在喪葬儀式中出殯時舉起得一種窄長的旗子,也叫引魂幡。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畫幡,這個畫幡發現時,是覆在內棺的棺蓋上,根據它的用處也叫做引魂幡。這幅《人物御龍帛畫》為喪葬儀式中使用的“魂幡”,就是墓主人出殯時的引魂幡畫。此幅非衣帛畫的上端有竹軸,軸上有絲繩,可以看出這是一幅可以垂直懸掛的幡。《人物御龍帛畫》和《人物龍鳳帛畫》都屬于引魂幡。通過描繪墓主人御龍升天的景象,表達了古人對于人死之后能夠“飛升成仙”的生死觀念。關于引魂幡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引魂升天”,一個是“招魂入墓”,則是安魂的意思。這幅人物御龍帛畫應該是招魂入墓的幡,畫面簡潔而具有神秘的意味。因為根據當時的喪葬習俗,認為人死后,魂魄要與人身離散,魂魄離散后變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到后人。所以必須得想方設法的把離散的魂魄能夠回到墓葬里,便制作了引魂幡。這種引魂幡上一般都是畫墓主人的形象,讓游魂便于識別。這種喪葬儀式的習俗被楚人延續了下來。因為當時有這種信仰的形成,便有了這一宗教觀念的出現,這種習俗延續了數百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武帝時,這種文化現象就隨著文化環境的變遷而陸續消失。
2.佛教語境中的幡
幡在佛教中又作“旙”,音譯為:波多迦,計都等。為旌旗的總稱。與“幢”同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來象征佛菩薩的威德。《佛學大辭典》“幢幡”條解釋說:幢幡“皆為旌旗之屬。……竹竿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之彩帛莊嚴之者曰幢,長帛下垂者為幡,又自幢竿垂幡曰幢幡。”這樣看,幢幡一般指的就是佛、道所用的旌旗。可以看出幡在佛教寺院中,是供養佛、菩薩以及莊嚴法場上重要用具之一。有《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所記載:“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華,伎樂供養。”從此處可以看出幡也為供養佛舍利的工具。《華嚴經》經典中,說立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凈土,又說供養幡可以得菩提及功德,故放寺院道場常加以使用,被視為佛教莊嚴的法具之一。
世俗中常常說:“幡然醒悟”、幡然改途”等之類的成語,顧名思義就是風吹動幡的那一瞬間突然醒悟前非并決心改正,可以看出幡有化惡為善的功用。幡是作為旗幟轉換過來的,在古代幡的圖像大概就是旗幟的意思。根據以上各類的文獻記載涉及到了幡的用法,幡的形制大小不同,在不同場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也可以看出幡起源于古代的旗幟,在佛教傳入之前,我國就已有幡,這類的幡或作為符信,或作旗幟,都與佛教無關。
根據敦煌文書的記載,幡可用于佛教節日。一般在四月,因為四月八是釋迦的誕辰,敦煌研究院所藏007《大慈如來告疏》殘卷中有最早的記載,大慈就是彌勒佛,以彌勒佛現身的說法,要求傳教者要教人化惡為善。故佛節有如下活動:造幡寫經。造幡寫經的活動從魏晉至唐宋一直都有。造幡寫經者上至皇后,下到男女信徒。這個的目的是為亡人祈福,也可以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保佑。造幡、懸幡、施幡,可以獲得很大的功德利益。
在敦煌藏經洞中也有發現幡的實物。敦煌實物幡的發現有兩次,在1900年道士王圓篆發現了藏經洞,但是這些幡和藏經洞的其他文物,后來都陸續被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家劫掠,這是最主要發現的一次。目前來看,敦煌幡大都流散在國外,現存的實物幡的形制和樣式都是各種各樣的,極少有重復的。但其幡的形狀一般都是由三角形的幡頭,矩形的幡身,還有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以及幡身下面的幡足等幾個部分構成。這些實物幡從結構上看,沒有正反面的區分,應該是用來懸掛的,懸掛的場所就是在寺廟院內、堂內柱上、佛堂之前庭,或者附著于傘蓋之四隅。
在唐代、五代、北宋時期發現了很多關于引路菩薩的絹畫,就有關于幡的形象的描繪。其中唐代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絹畫《引路菩薩圖》,現收藏在英國的博物館。從這幅絹畫的內容上來看,幡的用意為引魂幡的意思,引魂幡是佛教所創制的為死者引路的喪儀旗幡。這些引路菩薩圖的引魂幡的形制比較統一,都是幡頭為三角形,幡身為矩形,兩側都有幡手,以及兩幡足的彩色旗幡。幡身有團花的圖案。團花外輪廓為圓形的裝飾圖案,是盛唐時期最為典型,也比較流行的一種裝飾圖案。幡桿都是靠在引路菩薩的肩上,彩幡在幡桿上迎風飄揚。引路菩薩后面跟著的女子為死者生前的形象,從女子衣著和面容上來看,有著精致的妝容,發梳著唐代女人的發式,應該是貴婦人或公主。這里的引魂幡的作用應該就是接引亡者去往凈土世界的信仰意義(圖 1)。

圖1 唐代 絹畫 藏經洞出土《引路菩薩像》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唐代是敦煌藝術鼎盛的時期,它通過描繪佛教神話傳說、佛教故事、佛教活動等來反映現實生活中人對于極樂世界的向往。現今能看到幡的圖像大多都在宗教畫中,尤其是在唐代敦煌壁畫中,幡的圖像普遍描繪于經變畫中。在整理敦煌壁畫中幡的圖像時,發現唐代幡的數量最多,品種和樣式也最為豐富,在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幡,多用于禮敬佛塔而為功德,在南北朝時期所描繪的幡的圖像大都在塔的兩側。到了唐代時期,懸幡的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大都是懸掛在幡桿上。主要原因是唐代敦煌壁畫中,經變畫增加,之前在北魏、隋朝時期,敦煌壁畫是以佛教故事畫為主體,但到了唐代時期,出現了更多的經變畫,壁畫中的內容都是根據經文的內容或者是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的習俗,繪制出了幡的形象。唐代敦煌壁畫中有幡的經變畫主要為涅槃經變、普賢變、文殊變、阿彌陀佛變、法華經變、彌勒經變、藥師經變圖等,不同佛教宗派的經變畫說明了當時佛教藝術的興盛。
經變畫的題材有很多,其中藥師經變畫在唐代開始逐漸流行,在藥師經變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信徒燃燈懸幡的生動場面。如盛唐時期148窟東壁的藥師經變題材的畫中,懸幡、燃燈、齋僧的一個場景。畫面中是一座大院,院內一間屋子是佛堂,正壁供佛像,內院的正殿中供有七重燃燈一座,旁邊有一個人,似乎正在禮拜。殿旁宅院中豎一幡桿,桿上五色長幡飄揚。廂房里有供佛的僧人,寺院僧人燃燈祈福,反映出宗教活動的忙碌景象(圖2)。還有盛唐220窟主室北壁的藥師經變圖,畫面的主題是藥師七佛,頭頂上各有一頂寶蓋,后面是橫空飛舞的幡。他們身邊有日光、月光菩薩,還有十二員藥叉神將。根據《藥師琉璃本愿經》中講述藥師七佛是為了擺脫疾苦,這幅經變畫就是消災祈福儀式,可以看出豎幡是藥師信仰活動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藥師經變畫的基本內容之一,懸幡是以除病祈福為目的。盛唐之后,藥師經變畫的內容更豐富,有了十二大愿與九橫死,多條幅畫和屏風畫的形式出現在壁畫中,如晚唐莫12窟西壁,殿一側有三僧,僧后立一俗人,殿前有二俗人點燈,還有一長幡。畫面表現出供養藥師、樹幡、點燈、求平安的經義。這些表現都符合經文,經文中稱若信仰者設燈輪、長幡,藥師佛就會庇佑他們。樹幡、燃燈是基本的宗教活動,也是藥師經變畫中的主要內容,面對世間的痛苦,藥師經宣稱,世人欲度脫危厄,應樹幡、燃燈、放生等(圖 3)。

圖2盛唐莫148窟東壁藥師經變圖引自《敦煌石窟藝術全集》

圖3 晚唐莫12窟北壁十二大愿與九橫死引自《敦煌石窟藝術全集》

圖4 筆者自繪
這些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幡,不僅展示了形制、色彩、圖案等方面的信息,也展示了使用的場所和方式。幡的色彩,顏色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單色和彩色兩種。根據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幡,大致分為兩種用途,一類是用來表示佛的威德的一種供具,用來引路或者是懸掛在塔和寶蓋的兩側。另一類則是佛教信徒受佛教思想的影響,為消災免病、祈福的供養幡,主要是懸掛在幡桿上。
根據以上的絹畫里的幡、實物幡以及壁畫中幡的圖像的分析來看,幡一般有幡頭、幡身、幡手和幡足四個部分構成。莫高窟壁畫中的幡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A類型的幡是最常見的敦煌壁畫中幡的形制,一般由三角形的幡頭,矩形的幡身,幡身左右兩側的幡手以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構成,比較全面。如初唐莫高窟332窟南壁的出殯圖中的幡。B類型的幡跟A類型相似,是由三角形幡頭,矩形幡身,兩幡手,幡足為燕尾形。如中唐莫高窟231窟南壁的法華經變圖中的幡,C類型結構最為簡單由三角形幡頭,矩形幡身,幡足組成,無幡手。如中唐莫高窟205窟的彌勒降生圖中的幡。D形的結構由三角形幡頭,矩形幡身,每塊幡身的交接處兩側都有一個短幡手或兩個短幡手,以及幡足組成(圖 4)。
幡在古代本土文化里是旗幟的意思,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后與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不同的含義。本文通過對敦煌唐代莫高窟壁畫中幡的來源、形制、用途進行的整理,試圖呈現出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幡的面貌。從佛經、古籍、文獻等的文字記載中,再到敦煌壁畫和絹畫中幡的形象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幡的圖像大量存在,在壁畫的題材里可以得知,懸幡是一種宗教信仰,這種信仰并不局限于某一種特定的宗教派別,而是在不同宗教里都存在,是一種祈福的功德活動,是為了某種儀式順利進行而出現和必須使用的。唐代時期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莫高窟壁畫中幡的圖像大都是在經變畫的題材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幡它既屬于藝術,又有宗教的意義。它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其本質目的就是為宗教服務。

附表: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幡的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