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漢塞出土封檢形制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肖從禮
(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居延考古隊于1973—1974年間在弱水下游(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的漢代居延烽燧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近萬枚漢簡和眾多的屯戍遺棄物。據《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①一文介紹,甲渠塞第四燧(發掘代號EPS4)位于甲候官遺址(即貝格曼編號A8,俗稱破城子)南5.3千米,與甲渠候官相隔兩座烽臺。在第四燧西區塢院的燒灰層中出土了兩件木器物,如圖所示:

圖1(出處: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圖1-6)
對于這兩件形制特殊的木器,《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一文認為,“前述第四燧的封檢,可能就是棨,很象戟形。”②這個解釋里,首先認為這兩件器物的名稱是“封檢”,后又認為可能是棨,且像“戟形”。實際上這種推斷已經涉及到三個概念了,即棨戟、棨和封檢。綜合文獻記載來看,這三種器物在形制、功能和用途上是有區別的。
首先看棨戟。棨戟是古代官吏使用的一種儀仗,供出行時使用,其作用是用以增加威儀感。其次來看棨。《說文》:“棨,傳,信也。從木,啟省聲。”按,傳,是由官府頒發給辦事官員或個人的通行憑證。傳是通稱,有多種類型,如符、節、繻、棨等,皆具有憑信的功能,故傳又可稱“傳信”,棨只是傳信之一種。據《說文》可知,棨屬于傳的一種,木質,起憑信之用。根據文獻記載,作為通行憑證的棨有如下特征:棨的材質有繒帛,也有木質;棨長五寸;作通關津隘口之用的棨,捺御史印章,并書符于棨上以為信;配合節的使用,在棨上題有持傳者所帶物品和規定到達的日期等信息;棨,又稱棨傳。凡需出入宮門,必須執有由其長史負責密封棨傳,題寫上出入宮門之人的相關信息,交由守衛者審查印信后,方可出入。
最后看封檢。封檢是一種特制的用于物品或文書封緘的木板,功能如《釋名·釋書契》所載:“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可知檢起密封之用。《釋名·釋書契》曰:“署,書文書檢曰署。署,予也,題所予者官號也。”檢的封緘和題署方式在文獻中亦有所記載,如徐鍇《說文系傳》曰:“書函之蓋三刻其上,以繩封之,填以金泥,捺題書之印。”由這些記載可知,封緘文書的封檢有三道凹槽,封繩纏于三道凹槽中,填以封泥以密閉之,捺上印章,在封檢之上寫上接收官府的名稱。近世以來,全國各地墓葬、烽燧遺址等出土的漢代封檢實物較多,多與徐鍇所述相符。出土的封檢雖然形制多樣,但多是單體構件,即以一塊木板作為封檢,也有以兩塊木板合封的封檢實物出土,這種情況并不常見。
將上述傳世文獻中棨戟、棨、封檢三類器物的記載與甲渠候官第四燧出土的兩件木器相對照,我們初步認為,至少從形制和尺寸上看,這兩件木器與棨戟、棨、封檢有較大的差別。居延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的這兩件木器的尺寸雖有不同,但外形相一致。以上圖右邊的木器而言,該木器保存完整,縱木長16.5厘米,橫木長23厘米,封檢槽長6.1、寬3.7厘米。這兩件木器皆屬于組合而成,各件都可拆卸成四部份,如圖所示:

圖2 (出處:肖從禮攝)

圖3(出處: 肖從禮攝)
筆者以為,第四燧出土的這兩件形制特別的木器物或許應該稱作“牛頭檢”。從整體造型上來看,這兩件木器外形酷似牛頭。與這兩件木器同出土于甲渠塞的一枚漢簡上記載有如下簡文:
(1)物牛頭檢 入一枚箸檢(“入”字以下為后書)EPT65:167③
該簡出土地為居延甲渠塞,俗稱破城子(A8),該遺址屬于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府下轄的甲渠候官治所地,出土這兩件木器的第四燧為甲渠候官的下轄機構。關于簡文的書寫,整理者注曰:“‘入’字以下為后書。”筆者按,此簡上端殘斷,下端完整。從簡上所書字跡可知,“物牛頭檢”和“入一枚箸檢”為先后兩次書寫而成。簡文中的“牛頭檢”,《中國簡牘集成》注釋曰:“牛頭檢,一種特制的檢署,未見實物。”④本文認為,居延甲渠候官第四燧遺址出土的兩件外形酷似牛頭形的封檢就是居延漢簡中所謂的“牛頭檢”。簡文中的“箸”讀作“著”,附著義。“入一枚箸檢”或指甲渠候官收到附有封檢的牛頭檢一枚。第四燧出土的牛頭檢縱木上有三道槽的封檢一枚,可取下,證明牛頭檢可附封檢,也可不附,簡文特記錄上“箸檢”二字,以說明此次所入甲渠候官的牛頭檢上附有一枚封檢。
此外,從傳世文獻和出土漢簡記載可以知道,在漢代,人們對封檢有不同的稱法,這是有例可證的,茲舉例說明之。
一是稱封檢為“斗檢封”。《周禮·地官·司市》:“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鄭注:“璽節印章,如今斗檢封矣。”賈疏:“案漢法,斗檢封,其形方,上有封檢,其內有書。則周時印章上書其物,識事而已。”
二是稱封檢為“偃檢”。“偃檢”一詞在西北漢簡中多次出現,筆者曾在《西北漢簡所見“偃檢”蠡測》一文中認為,偃檢即是專門為客田之類所用的傳上的附件。偃檢實際上只是傳的代稱而已。與為家私市等為目的持傳者不同的是,簡文所見以偃檢為封的傳的持有者主要有兩類人員,一種是赦罪之人愿返回故籍之人;一種是舉家徒往外地進行客田(或買客田)行為的人。根據居延新簡簡文“七匽(偃)檢部一以松若萩廣三寸三”(EPT5:88)的記載知,偃檢是統一以松木制作,當若楸木一樣染為赤色,其寬度為三寸三。⑤
三是稱封檢為“缊檢”。在懸泉漢簡中還有“缊檢”之稱,相關簡文為“出綠緯書一封,西域都護上,詣行在所,公司馬以聞,綠緯孤與缊檢皆完,緯長丈一尺。”(II0114②:206)對于簡文中的“缊檢”,《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注曰:“赤黃色封檢。缊,赤黃色。”⑥按,缊,古音屬影母諄部,偃,古音屬影母元部。元諄旁轉,二字音近可通,故“偃檢”和“缊檢”或指同一物,均指赤黃色的封檢。
四是稱封檢為“檄檢”。檄是一種文書,主要用于軍情、征討、命令的傳達,檄書根據所傳達信息的用途、重要性和保密性等情況,有合檄和板檄等不同的類別。一般情況下,河西漢塞發現的檄書簡的尺寸較普通的尺簡為長,且多面書寫。檄書簡上面一般契刻有一到兩個不等的封檢槽,有的封檢槽內還書寫年月日等信息。還有檄書上的封檢槽內放置有傳送的書信,如敦煌馬圈灣漢簡記載“正月十六日因檄檢下赤蹏與史長仲赍己部掾”(974A)和“為記□檄檢下”(974B)⑦,簡中“赤蹏”讀作“赫蹏”,是一種薄紙片。從簡文記載可知,此薄紙片上書寫有信(即“記”),被壓在檄檢的封檢下面,其目的自然是起保密作用,又此紙質書信以檄書的形式傳送,說明此信件比較重要。
綜上所述,我們對漢代居延甲渠候官第四燧所出的這兩件形制特別的木器的基本認識是:從形制和尺寸上看,這兩件木器不是棨戟和棨;從功能上看,與封檢相似,但又與單板類的封檢不同,這兩件木器屬于組合器。從形制上推測,我們傾向認為這兩件外形似牛頭的木器物就是甲渠塞遺址出土的漢簡上所記載的“牛頭檢”。關于此推論尚有其他旁證,如漢代的封檢有不同的稱法,文獻上記載有“斗檢封”“偃檢”“缊檢”“檄檢”等可為證;從出土實物封檢可知,封檢的形制亦是多種多樣,如近世以來全國各地出土的封檢。當然,以上所論,僅是我們就相關文獻和考古所得出的個人觀點,居延甲渠候官第四燧出土的這兩件形制特別的封檢類木器的具體名稱、功能和用途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注 釋]
①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 1期。
②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 1期。
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31頁。
④中國簡牘集成編委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11冊),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53頁。
⑤肖從禮:《西北漢簡所見“偃檢”蠡測》,張德芳主編:《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45頁。
⑥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1頁。
⑦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