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強
(肅州區博物館,甘肅 酒泉 735000)
壁畫磚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圖像磚,古代人多將其用于墓室、祠堂、宮室廟宇之類的建筑中作為裝飾畫面。壁畫磚藝術作為中國古代民間美術藝術的一枝奇葩,從戰國晚期開始至宋元時期已持續開放了十幾個世紀。魏晉時代社會政局變化異常、人民生活動蕩不安,酒泉地區位于河西走廊地帶,遠離戰火烽煙,人民安居樂業。同時,酒泉一帶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豐沛澆灌,農業極具發達,酒泉政治和經濟達到了鼎盛期,生活資料的相對富足使得人們對死后生存的世界充滿遐想。因此,酒泉地區墓葬裝飾藝術特別是魏晉時期的壁畫磚數量眾多,內容源于生活極具豐富,畫面簡潔傳神,反映的內涵和意境深邃易懂。

圖1 采桑圖壁畫磚

圖2絲束圖壁畫磚

圖3 采帛機圖壁畫磚

圖4 侍女開箱圖壁畫磚磚
酒泉地區魏晉墓出土了大量魏晉時期百姓生產勞作的壁畫磚,畫面上較為完整地繪制出百姓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生產過程場面,涵蓋采桑、絲織、釀酒釀醋、冶鐵、農耕等多個領域,反映出魏晉時期手工業的成熟發展和百姓以家庭作坊供給為主的時代特色。
采桑圖壁畫磚:(見圖1),磚面以白色飾底、以紅黑色彩繪,畫面中間有一高大的桑樹,左右兩邊各繪有一名一手提籃子、一手采桑葉的女子;絲束圖壁畫磚(見圖2),磚面上彩繪了四串絲束,絲束呈“∞”型,兩端有細細的繩結,且存放方式與中原地區一致;采帛機圖壁畫磚(見圖3),磚面以白粉繪底,磚面上以較粗丹砂簡略地彩繪出一張四腳曲腿幾案,幾案上面以墨線勾勒出四個施紅和兩個施淡墨的八個圓形渦狀圖案,左下方墨書“采帛”、“機”兩行題款,表現出將不同色彩絲帛卷放置在長幾上的情景;侍女開箱圖壁畫磚(見圖4),磚面繪有一高束發髻、面頰飾紅的侍女,一手開箱蓋,一手從箱子中拿取衣物的情景。通過采桑、絲束、長幾、衣物的彩繪藝術,勾勒出魏晉時期酒泉地區種桑養蠶業、制絲絲織業、存放流通業的成熟發展,讓現代人直觀感受到魏晉時期百姓絲織品的生產勞作情境。耕地圖壁畫磚(見圖5),磚面繪有二牛抬杠架直轅犁在前,一男子頭戴冠、身穿長服、左手持鞭、右手扶犁在后面驅趕,男子身后有一棲息鳥兒的高樹,似乎受到鞭子聲的驚嚇,兩只鳥兒一前一后驚慌飛走,留著一只小鳥在樹梢上驚望;宰羊圖壁畫磚(見圖 6),磚面繪有一只羊被倒著懸吊在兩根木樁之間,一屠夫雙袖高挽、右手持刀刺向羊的前胸部、左手緊握羊后蹄,羊血順勢流進下置的血盆里;廚房人物圖壁畫磚(見圖7),磚面左側繪有一在廚房內忙碌的女子,她站在門口、雙手指向右側幾案、似乎在向對面的人介紹幾案上的物品。室內地上繪有三足圓案和四足方案各三張,一張大幾案上堆放著六個炊具或器皿,墻上左邊掛著炊具、右邊吊著三股叉。三幅壁畫磚畫作運筆簡練流暢、疏密有致、線條自然舒展,表現了魏晉時期酒泉地區百姓農耕、屠宰、餐飲技術的先進,充滿濃郁的真實生產勞作的生活情趣。

圖5 耕地圖壁畫磚

圖6 宰羊圖壁畫磚

圖7 廚房人物圖壁畫磚

圖8 塢堡射鳥圖壁畫磚

圖9 宴樂圖壁畫磚

圖10 六博圖壁畫磚
酒泉地區出土的壁畫磚中有很多描繪百姓閑暇娛樂、舞樂百戲等百姓日常生活的場景。塢堡射鳥圖壁畫磚(見圖8),磚面以朱紅色勾勒。邊框,左側繪有兩層建筑的塢堡,正中間有大門,墻上有垛口,右側有一高樹,樹頂棲息著兩只鳥,一男子在樹下拉起弓箭做射鳥狀;宴樂圖壁畫磚(見圖9),以磚飾白底,左側繪有主人夫婦,三位友人面向主人跪坐一圈一同宴飲,正中上方一樂師正在彈奏阮,一男一女兩名舞者應聲翩翩起舞,中間放置一個三足案,案上放著釜形食器,右下角一侍者正向友人遞送食物;六博圖壁畫磚(見圖10),磚面繪有兩個頭戴冠、身穿交領束腰的男子對坐弈棋的情景,畫正中間有一長方形棋盤,盤上擺有棋子和籌,左側紅衣男子一手前伸、一手上舉拿旗子,右側白服男子一手放腰部、一手掌向外翻指向棋盤,似乎在告訴對方盡可大方落子。壁畫磚色彩對比強烈,內容鮮明生動,人物栩栩如生,真實記錄了魏晉時期百姓文化娛樂和多民族互通互融的場景,反映出魏晉時期百姓生活富足、閑適娛樂的社會面貌,為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圖錄。

圖11 車馬出行鳥圖壁畫磚

圖12 帳居圖壁畫磚

圖13 羌女送行圖壁畫磚
酒泉出土的壁畫磚中,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出行圖較為常見,主要由騎吏、軺車、出巡、驛使等畫面組成,是顯示墓主人社會形態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車馬出行壁畫磚(見圖11),磚面畫上繪有主人乘坐一輛帶蓬馬車正在出行,主人端坐在車上,馭者隨于馬的左側,車后面跟著一位侍從,但此時馬似乎受到了驚嚇,呈奮蹄飛奔狀,主人的神情略露驚恐狀,馭者手腕拉緊韁繩,身軀后仰,正在極力讓馬停下來;帳居圖壁畫磚(見圖12),磚面以墨線勾勒出穹廬結構,用紅彩涂飾布或絲織物制作的帳圍,帳內繪有一男子和一女侍,男子頭戴冠、身穿墨色長服盤坐在榻上,正伸手想接過女侍手里盤中的食物;羌女送行圖壁畫磚(見圖13),畫中一男子身穿圓領棉袍,頭戴黑帽,騎馬奔馳,身后一女子面容凄苦,身穿拖地長袍,身背挎壺,披著頭發站立在寒風中,目送男子而去。壁畫磚采用了簡約精巧的構圖方法,直接用墨筆勾勒和色彩點綴出人物、動物和事物的形象,從出土的社會形態壁畫磚畫面上可以看到魏晉時期百姓服飾和習俗的多民族融合現象,側面反映出魏晉時期酒泉地區社會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程度已可窺一斑。

圖14 伏羲圖壁畫磚

圖15 女媧圖壁畫磚

圖16 西王母圖壁畫磚
酒泉地區魏晉墓壁畫磚雖大多以生產和生活活動為主,描繪主人生前環境的縮影,通過繪畫內容炫耀主人生前的地位、財富和享樂,但在出土的壁畫磚中還存在繪制主人信仰、精神生活與寄托的神話故事。伏羲圖壁畫磚(見圖14),以磚飾白底,以朱紅色勾勒邊框,畫面繪制傳說中的伏羲形象,伏羲人首龍身,一手持攀日輪、一手持規(用于丈量的器具),矩內繪有一只金烏,伏羲周圍云氣飄逸環生,以示其遨游于浩渺蒼穹之間;女媧圖壁畫磚(見圖15),以磚飾白底,以朱紅色勾勒邊框,畫面繪制傳說中的女媧形象,女媧人首蛇軀,一手持月、一手持矩(用于木工曲尺),月內繪有一蟾蜍,女媧周圍亦是云氣飄逸環生,意在浩渺蒼穹之間遨游;西王母圖壁畫磚(見圖16),以磚飾白底,以朱紅色勾勒邊框,畫面繪有傳說中的西王母形象,身穿朱色長袍,面前立一棵扶桑神樹,西王母拱手端坐,云髻高綰,身后瑞云升騰。伏羲和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故事中開天辟地、孕育人類的始祖,西王母在神話故事中被視為西仙之首,掌管著人間與冥界的長生不老,兩漢時期他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中原墓葬壁畫磚上,多置于墓室穹頂,以示主人追隨伏羲女媧升天去理想中“天庭”的愿望。壁畫磚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線描筆墨藝術表現手法,直接用簡練的墨線勾勒人物形象,用彩繪加以點綴補充,反映出喪葬文化在漢晉時期隨著中原人的遷入,已慢慢成為魏晉時期酒泉地區的喪葬習俗。
酒泉地區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一磚一畫,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的在青磚上直接作畫,有的先用白色打底后再在磚面作畫,內容多以魏晉時代百姓的真實生活和傳統神話故事為主,涵蓋了當時酒泉地區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民族、風俗、娛樂和藝術等眾多領域,壁畫磚通過其磚面繪畫內容向現代人們展現出具有時代印記的種種真實場景,其繪畫技法成熟,是我國壁畫繪畫史上的杰作,對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和酒泉地區歷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