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世強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劇藝術,是我們所熟知的京劇,廣東漢劇等一系列優秀劇種的起源。當下徽劇藝術發展正面臨著受眾不斷減少,后繼無人,徽劇藝術與國粹京劇之間同化嚴重,缺乏自身特色的雙重窘境。伴隨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傳播與傳承徽劇藝術找尋求新的出路,嘗試運用徽劇藝術與“徽符號”相結合,賦予徽劇藝術的更加鮮明地域性特色。運用新媒體技術注入徽劇藝術新的生命力,讓古老的徽劇藝術再次引入大眾的視野。
徽劇藝術作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其旋律悠揚和風韻濃厚,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層次的精神寄托和價值的追求。徽劇藝術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所以能在當代持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重新引起了更多新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熱衷。徽劇藝術是一個從深厚底蘊沃土中生長出來,代表著徽州文化的古老劇種,有著與生俱來的神秘面紗。徽劇藝術已歷經長達四百年的風霜歲月,并有著輝煌的藝術創造力與文化價值,最突出的是它發展的過程中,吸納、融合、磨煉出一個占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劇種的戲曲聲腔,歷經時間的精雕雕琢,歲月的蹉跎不斷的累積,像壇陳酒煥發出陣陣香醇。一七九零年,徽班名藝高朗亭,帶領著“三慶班”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一經出場便轟動全京,受到了從市井到宮廷,各社會階層的熱衷,不久便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從而影響之后“四大徽班 ”的出現,三慶班的戲最為離奇曲折的;四喜班在演唱曲子上格外下功夫;和春班武生的打戲最為生猛;春臺班則是童子功的小演員最為的出色。四大徽班各懷絕技,各有不同,讓徽劇的從曲目到技法不斷改良,這時便在百戲之中有了國粹的鋒芒。
徽劇藝術在徽池雅調的基礎上,又吸納中國各地特色唱腔,博采眾腔之長,有著講究的行頭,飽滿豐富的戲劇表現技藝,雜糅多種聲腔唱法,吸收了涵蓋了當時民間流行的優秀戲曲藝術,逐漸豐富和發展自身,形成與塑造了一個個復雜,富有深度的舞臺人物形象。徽劇藝術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 為了傳承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陳出新,有了一系列優秀作品。一批徽劇作家通過實際行動來傳承徽劇的演藝,使古老的徽劇藝術再次推崇起來。
處在快節奏的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快速交互,人們生活與大眾傳播密切地聯系在一起。高度信息化社會下的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巨變。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徽劇藝術的傳承,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歷史悠久的徽劇藝術很難達到當代年輕人需求粘性和審美訴求。買票進場,在戲院傳統的舞臺表演已經很難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實際生活。戲曲藝術有時候需要身處現場,才能感受到獨特魅力,現如今戲臺和戲樓,已經逐漸淡出生活,走進劇場沉浸在兩個小時的劇目中,又有一定的門檻,傳播媒介的改變,同時缺乏新形式的支持,讓徽劇藝術的受眾不斷減少,看戲的人群越發小眾。相對學習徽劇藝術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學習周期長,學習難度大,從而讓很多年輕人不愿學習,優秀的演員稀缺導致徽劇藝術的傳承成了難 題。
就徽劇藝術傳播內容而言,演出劇目集中,缺乏內容保護,隨著徽劇與京劇逐漸同化,很多演員都是同時學習徽劇和京劇,京劇藝術是從徽劇發展而來,兩者一脈相承,本身就帶有很多共性,伴隨著京劇的快速發展,很多演員同班,同臺,同演,難以避免的受其同化,使得徽劇逐漸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和地域性藝術特色。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徽劇藝術,其合理的創新發揚,已經迫在眉睫。
對于徽劇藝術而言,需要我們去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增強對現有經典曲目的傳承保護的弘揚的意識。對于徽劇的傳統劇目發掘新的價值,為徽劇藝術傳承的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和保護氛圍。 近年來許多徽劇的傳承人相繼離世,對相關理論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對已有劇目進行錄制,對徽劇的古老工尺譜進行翻譯記載,對口口相傳的唱腔進行搶救式發掘,保留徽劇的藝術檔案。 2004 年昆曲搖身一變,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用盡心力創作出了青春版《牡丹亭》,給地方戲曲如何通過創新,在新時代發展 ,一條新途徑。傳統戲曲與現代理念相結合,給予了地方戲曲創新和創作等方面新的思路。近些年昆曲進一步改良,走進了蘇州園林“不到園林怎知道春色如許”昆曲把舞臺搬進了后花園中,《牡丹亭》中的后花園本就是官府園林的典范。“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月誰家院子”把昆曲的舞臺搬進了林鳥圍繞的后花園中,草木間互訴衷腸。讓昆曲藝術融合現代審美相結合,賦予了昆曲全新的藝術表現力。可以通過相似手法,適當豐富徽劇的地域性的特色,使徽劇從形式內容上與京劇更好的區分開來。用更加鮮明獨 特的文化形式。讓能讓徽劇藝術成為“徽文化”符號的旗幟,用創新的新形式來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旨在讓徽劇藝術,與現代審美進一步結合。讓徽劇的地域性色彩更為鮮明,成為傳統徽州文化更具 特色的文化符號。
通過“文化創新”使文化相互糅雜結合出新的生命力。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后,吸引了很多青年一代對古典文物的喜愛,加入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過去這一工作。徽州的傳統民居、馬頭墻、古祠堂、牌坊群、磚雕、木雕、石雕,都是徽州獨特的文化符號,將其融入徽劇,對其進行拍攝紀錄片和宣傳短片,豐富了徽劇的地域性的特色,既能使徽劇從形式內容上與京劇更好的區分開來。同時也讓能讓徽劇藝術成為“徽文化”的一面的旗幟,用創新的新形式讓徽劇藝術,與現代審美進一步結合。讓徽劇的地域性色彩更為鮮明,成為傳統徽州文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號。讓徽劇藝術重回大眾視野。
《驚魂記》是徽劇近年來的創新改良的代表作品,沿襲繼承了傳統古老的徽劇技藝,參照生旦凈末丑的角色定位 和唱念做打的戲曲程式。是安徽省徽京劇院對莎士比亞的著作《麥克白》,所進行民族化的改編。詮釋人物子胤沒有抵擋住權力和金錢的引誘,走向了自我毀滅的悲劇故事,有著一定的悲劇色彩。通過對劇本的改良,使徽劇藝術具了的現代社會價值。加強徽劇藝術的創新能力。為傳統的戲曲藝術找尋更多新的可能,通過新的劇本創新,讓徽劇融入現代生活,賦予戲劇新的精神,并通過新媒體這個途徑引起人民群眾的共鳴。
發展擴大傳承隊伍是推廣徽劇藝術的基礎使徽劇藝術和新媒體更好的融合,創作徽劇藝術的宣傳片和紀錄片,使更多人開始認識了解并喜愛徽劇藝術。更好的傳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通過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人民群眾的 文化共鳴,提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通過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同時讓宣傳影片“進社區”“進校園”,來完善徽劇的傳播途徑。加強徽劇藝術的傳播也能更好的帶動特色文化經濟的發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徽劇藝術并喜愛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浪潮不斷涌起的今天,新媒體新文化的沖擊著人們生活習慣不斷發生改變,像徽劇這種地方戲曲的發展并不容樂觀,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但是隨著人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又開始重新對傳統文化進行審視與發掘。需要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了解徽劇藝術,傳承和發揚這項優秀的傳統藝術。只有通過多方努力一起,才能讓傳統戲劇藝術煥發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