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長興縣古城中學
審美能力是在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引導下對現實或藝術中的對象進行審美發現、審美判斷和審美評價的能力。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素質提高的背景下,不斷提高民族下一代的審美素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和物質社會發展的必然。美術是藝術的種類之一,在初中階段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旨在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實現美育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通過美育來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初中階段美術教學的重要課題。
審美教育并不等于藝術教育,但是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階段的美術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其目標之一,而通過課堂教學的實施來完成對于學生審美興趣的激發則尤為重要。
美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具有專業性和抽象性的特點,而這些學科知識恰好是全方位展現美術教學的關鍵[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于美術知識的講解,帶領學生以更為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提倡讓學生發揮對于美的想象,將美的概念與美術學習結合起來。
談及美術,有的學生或許會將其視為更為高層次的藝術,其實并非如此。美術是走進生活,走進每一位學生內心的藝術,是大眾的、共享的藝術,而通過美術來實現美育的途徑也正是如此。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些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的追求的主觀意識不明顯,學習動機也不準確,對于這樣的情況,要通過鼓勵來激發其審美的興趣,例如,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所發表的觀念有所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其形成藝術自信。
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是通過美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的,而美有千萬種,每一個學生對于美的天然理解也不相同[2]。美術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美育啟蒙。例如,有的學生喜歡繪畫的美術形式,對于繪畫作品更為有興趣,而有的學生則喜歡剪紙藝術,對于剪紙作品有更為濃厚的興趣,教師在進行美術引導的時候,要取其所長,進行更為匹配的課堂互動。
審美不僅僅指的是藝術美,還有社會美和自然美,讓學生們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也是培養其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美術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還有來自生活與美術的結合,其他學科與美術的結合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要結合美術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們去建立對生活“美”的情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例如,浙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生活中的紋樣》,讓學生們利用課后時間,去搜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美麗紋樣,并在課堂上介紹和分享給大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更好的發掘了不曾被注意的生活美,繼而形成對于美的意識。
寫生是美術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更為接近自然的一種方式。在既定的課程安排中,增加寫生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感受自然中的景物之美,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十分積極的幫助[3]。以浙教版八年級美術《靜物之美》為例,首先,讓學生們思考在校園的室外空間中,有哪些美麗的景物,這些靜止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用畫筆記錄下它們吧。其次,讓學生對比不同時間段、不同角度下,靜物所呈現的不同藝術美感,去說一說感受到了什么?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景到處都有,對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藝術的美需要去觀摩,并在此基礎上去思索。當學生們走進當代藝術博物館,就會發現有很多藝術家不斷用新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這些藝術家會使用油畫顏料、油墨、大理石和青銅等傳統材料,而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如大象糞便、打碎的汽車零件、巧克力和豬油等來創造新的作品。如果沒有親自看到這些,又怎么能感受到這種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美呢。
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要融入藝術名人作品的賞析,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完成聽評析、講評析和自我評析的過程,感受藝術作品給予個人的美學沖擊,這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4]。可以先從欣賞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開始,引導同學們一起去關注和研究大師的觀念、風格、精神、創作手法和技術,直觀地介紹不同主題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性藝術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美術展覽、美術藝術講座,當學生游學到一個城市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打卡當地比較有名的藝術作品,并分享給同學們,形成互動。
此外,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美術藝術活動,通過開展美術競賽、美術作品展示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審美品質。
《尹少淳談美術教育》一書中指出:“在任何社會中創新都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期望不斷發展的社會,應該為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提供最佳的環境。”環境美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形成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通過營造美的環境,能夠更加激發出學生對于美的表達[5]。
一是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創意,美化學習的環境。教師要提倡學生利用美術素材,美化教師和宿舍,展現出他們獨特的審美品位,讓他們在美化環境的過程中感受美的魅力。
二是提倡學生利用活動機會,展示活動中關于場景布置的美,由客觀世界美的變化去感染內心世界美的變化,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產生對于美的強烈追求。
三是支持學生進行藝術學習,強化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部分學生在學校學習之外參加了社會的藝術美術輔導,例如像少年宮這類公益組織舉辦的繪畫班等,掌握更高層次、更廣泛領域的美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應予以支持。
審美是建立在大眾共性基礎之上的一種行為,遵循美育特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美術教學中,沒有不變的審美,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不斷的調整、變化著的審美。所以,教師要通過激發審美興趣、樹立審美意識、提高審美品質、鼓勵美的表達等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