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洋
沈陽理工大學
商代中期(約公元前 16 世紀 —前 11 世紀),出現了與瓷器特征相似的青釉器,因瓷器開始出現,叫做“原始瓷器”,也稱為 “原始青瓷”,是因為它的釉色呈青黃色、青綠色、豆綠色的居多。原始青瓷是我國先民在燒制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瓷器與陶器之間的聯系密切,同時在使用材料、燒成溫度、釉料、透明度等方面又相互區別。
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按省份的分布來看,遍及山東、河北、河南、陜西、湖北、甘肅、江西、江蘇、安徽和北京等各地。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年代最為久遠,最早在鄭州商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釉尊,之后在黃陂盤龍城遺址的商代墓葬中,也有原始青瓷出土,器形較為廣泛。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在安陽、藁城、益都、輝縣等地的居址和遺址,相繼發現有原始青瓷和殘片,數量最多的是在江西清江吳城遺址墓葬中。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分布較為廣泛,遍及洛陽、琉璃河、長安、屯溪、句容等地,其中,屯溪和句容的西周遺址中,原始青瓷數量較多,器形也相對豐富。東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分布在洛陽、山西候馬牛和石家莊市莊村等地。
1.刻劃,該裝飾技法是在半干或全干的器物表面上用石塊、竹木等工具的進行刻劃。弦紋是刻劃紋飾里常見的方式之一,西周開始普遍應用,用于裝飾尊、豆、盂等器物的外觀,弦紋是在坯體上輪旋刻劃而成的,刻劃裝飾在口沿、肩頸、腹部等位置。水波紋也是刻劃紋飾的方式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為吳越青瓷鼎,其肩部刻劃有細膩的水波紋,工匠們通過對水的觀察和感受,巧妙地利用在了原始青瓷器物的表面。
2.拍印,該裝飾技法是在半干的坯體上,使用印有紋飾的拍子拍打坯體表面,其中常見的紋飾有方格紋、圓圈紋、勾連“S”形紋等紋飾。方格紋大多以條狀裝飾在器物的腹部,使用拍印或刻劃的方法,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器型上;西周晚期,原始青瓷器上出現了仿造青銅器的圓圈紋、勾連“S”形紋等紋飾,其中,圓圈紋利用印模連續拍印,主要裝飾在器物外腹部,形式多樣,不同于以往的刻畫和拍印,形成了獨有的裝飾方法。
3.原始青瓷還有堆塑、貼塑等多種裝飾手法,裝飾部件捏制好,然后堆貼在原始青瓷器。“S”形堆貼是西周中晚期開始大量使用的裝飾,鳥形堆塑,是器物表面普遍的一種裝飾方式,同樣也體現在原始青瓷的裝飾上。
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生產迅速進入高峰期,成型方法也由最初的泥條盤筑轉變為拉坯成型,使得器物的薄厚更加均勻,造型更加豐富,此時,原始青瓷的胎質經過加工后也顯得更加細膩,而且胎質呈灰白色或土黃色[1]。
原始青瓷出現后,由于具備陶器所沒有的優點,例如釉面光潔,質地堅硬,不易被污染,而受到普遍歡迎。原始青瓷開始被廣泛的生產和利用,需求大大增加。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在商周時期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器物釉色呈青黃,造型別致,裝飾精美,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從而使原始青瓷達到了頂峰。春秋時期,大量的日常實用性碗、盤等器型開始出現,該時期的原始青瓷具有明顯的特征,內壁常常會有拉坯時留下的弦紋;戰國時期,禮器大量出現,有仿燒青銅器造型的鼎、尊、簋、盉等,非常精美。
秦漢政權的統一,導致了古越地區不同風格的原始青瓷的出現,僅器物朝上部分上釉,釉層不均勻,釉面多點,器型主要有杯、鼎、盒、壺等,更接近于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東漢時期,常見的器形有碗、罐、盤、缽、孽等,紋飾類型主要為水波紋、弦紋等,到東漢晚期,社會穩定,燒制青瓷的質量極佳,工藝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狀態。 在此期間,瓷原料的制備相對標準化,瓷器質地細膩,淺灰色,壁厚適中,釉面光滑潔凈,胎釉緊密結合。釉色主要是青色,也有青灰色、青黃色等多種色調, 成型過程更加嚴格,形狀規則,并且燒制技術得到了顯著改善。 原始青瓷發展雖然較緩慢,但秦漢時期原始青瓷的燒制與工藝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東漢中后期,瓷器終于被成功創造和燒制,使我國成為瓷器發明和生產的國家。漢代是中國手工藝從陶器到瓷器的孕育和成熟的階段,也標志著中國青瓷的手藝相對成熟。
古代陶工在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長期使用高溫窯爐后,窯爐的燃燒口以及窯爐的四壁和頂面會產生一層玻璃質,俗稱“窯汗”,因此受到啟發將其應用于生產實踐,原始青瓷在此基礎上發展并逐漸成熟。
在唐代,越窯燒制的青瓷是獨一無二的,被稱為“瓷器中的貴族”,五代時期,越窯的燒制技術不斷發展和改進,后來生產出了一種秘色青瓷,備受世人的喜愛。南宋時期,官窯、哥窯生產了精美的紋片青瓷,龍泉窯燒制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的釉色,這是青瓷歷史上是一個巔峰。同時期,景德鎮燒制出青中顯白,白中泛青的影青釉。元明時期,景德鎮仿龍泉釉的燒制和青瓷釉的新品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極大地豐富了青瓷釉的種類。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青瓷的釉色更加豐富,有天青、粉青、冬青、影青、梅子青、豆青、灰青、翠青等。
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現后,歷經春秋、戰國,燒制工藝不斷發展和完善。東漢時期,青瓷燒制工藝達到了成熟,隨著窯爐技術的進步和提高,燒成溫度達到1200℃左右,上釉過程也得到了改善和改進,吸水率逐漸降低。秦漢時期,原始青瓷的燒制工藝邁上了新的臺階,燒制溫度達到約1200℃,其質量和水平已接近于瓷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的燒制技藝發展不太明顯,但在隋唐時期,燒制工藝變成了使用匣缽裝燒,該時期的“秘色瓷”,燒制工藝精湛,其主要是采用二缽組合裝燒法與盒狀匣缽裝燒法,唐初期繼承了以前的明火迭燒工藝,所用的間隔窯具碩大[2]。五代時期,越窯青瓷承襲了晚唐的匣缽裝燒工藝,并不斷改良,瓷器遠銷海外。在宋代,汝官窯青瓷的燒成溫度約為1200℃,不易熔融,在此溫度下,胎屬于素燒狀態,而釉處于正燒狀態,氣孔率處于10%至20%之間,這樣使青瓷具有了玉質感。
1.黑瓷
據發現,漢代陶瓷窯址數量很多,上虞縣有30 多個,這些窯址年代有早晚,種類有差別。它們的演變過程清楚地表明:是由原始青瓷發展而來的,后來隨著生產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黑瓷已實現大批量生產。原始青瓷與黑瓷有很多共同點:制坯原料的含鐵量較高,且成型和上釉的方法相同,因此,從工藝和燒制技術上看,由原始瓷演進成黑瓷,符合發展規律。東晉時期,在越窯的巨大影響下,德清窯生產了大量的青瓷和黑瓷,以燒制黑瓷而聞名。唐宋時期,隨著制瓷技術的提高和商品交易的擴大,黑瓷的生產越來越廣泛,質量也越來越高。
2.白瓷
在原始青瓷的影響下,工匠們積極探索,制瓷工藝與技術不斷深化和發展,創造出了白色瓷器。白色瓷器的外觀和顏色不同于原始青瓷,但早期的白瓷有時會呈現白中泛青的特點,體現了早期白瓷的工藝與技術并不成熟。后來工匠們在不斷地燒制白瓷的實踐中,原料的制備也越來越精細,掌握了原料成分的比例與釉色的聯系,形成了白瓷獨有的特性,為白瓷開創了有利的發展空間。
唐代,北方是白瓷的主要產區,北方白瓷的燒制是瓷器制造技術的一項創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生產白瓷的國家。宋代最著名白瓷窯系當屬定窯,它獨特的造型裝飾以及熟練的生產技術,為北方瓷器的發展寫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