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玲 孫根琴
贛南師范大學
尼革龐第在《數字化生存》中預測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發展走向時指出,未來世界將被一“網”打盡,無論是從字面意思理解還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一切變革的驅動力量都將來自互聯網。網絡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不僅是借助技術打破有形的時空限制,更需要以數字化破除無形的思想束縛,使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屬性更具精準性、前瞻性、主動性,使公共圖書館海量、珍貴的信息資源在更大程度上發揮知識引領、教育促進的積極作用。
很長時間以來,公共圖書館線下服務始終延續著固定時間開館、閉館的模式,雖然在節假日期間滿足了不少讀者進館閱讀的需要,然而工作日期間開放時長則與大多數上班族有所重疊。顯而易見,傳統線下服務模式始終受到固定時間和場所的限制。反觀眾多線上書城、網站則完全不受時間與地點約束,24365 的開放模式已經為線上商業化運營贏得了越來越多受眾的青睞。
尤其是當新生代群體逐步養成網絡化生存習慣后,無時無刻無拘束的閱讀已經成為年輕讀者的剛性需求和常態。這也是不少讀者越來越不愿意進入線下圖書館閱讀的主要原因。
可見,當互聯網已經全面普及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數字化不僅是公共圖書館改善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的可選項目,而是已經成為傳統公共服務機構應對網絡服務嚴峻挑戰的決勝手段,是避免公共圖書館被線上閱讀邊緣化的生存之道。
在電子化手段發明之前,紙質圖書、文獻資料是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的絕對主體,不僅承載著海量的知識與信息,也是公共圖書館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的見證。然而紙質載體始終存在無法規避的嚴重缺陷,那就是易損壞、難保存。無論是發霉、蟲蛀還是污損,紙質載體的脆弱性都是公共圖書館管理工作的一大短板。從這一角度看,傳統紙質載體其實造成了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管理安全系數較低的不良后果。
反觀數字化載體則不然。以數字化狀態呈現的圖書或文獻資料完全不必考慮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條件,只要有電、終端接口與顯示屏,在筑好網絡安全屏障后,數字圖書與文獻資料就能隨時供讀者查找和使用。從這一點看,公共圖書館加快數字化發展也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時代進入信息社會后的客觀必需。
數字技術的優勢既在于其兼有二維與三維的立體性和多樣性,也在于其遠遠超越紙質載體的存貯體量。數字圖書既能滿足讀者隨時隨地閱讀瀏覽的現實要求,也能通過無限細分種類與形式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小眾化、分眾化的社會潮流。
因此,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精細化。即,數字圖書或文獻資料等需要經過充分細化分類,使之更好滿足不同讀者個性化要求。尤其是疊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后,充分精細化的數字圖書才能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在自助搜索、機器輔助咨詢等智能化服務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不斷提升服務品質。
不僅如此,精細化發展本身也是對讀者個體差異化需求的充分尊重和滿足。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足夠細化的分類既是對讀者多樣化需求的充分適應,也有助于數字化轉換后系統更加迅速清晰地識別。因此,精細化也是推動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較于傳統人工管理的相對粗放和模糊,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優勢之一是精準性。也就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閱讀服務或信息提供往往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了人工狀態似是而非的盲目性。因此,新時期公共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的又一主要方向就是精準化。
精準性不僅意味著公共圖書館面對讀者咨詢或提問時能夠一步到位,而且還要突破傳統模式下相對滯后和被動的局限性。即,數字化模式下,公共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將充分前置,在讀者提出要求前精準推送、廣而告之。
堅持精準化方向也意味著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閱讀更具主動性、預見性,能夠幫助讀者精準定位感興趣的書籍或文獻,或引導有需求的讀者縮短盲目搜索、瀏覽的時間,使讀者不斷節省閱讀時間成本等。而這些更具前瞻性和準確性的服務也是公共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原則的具體落實。
信息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早已成為順應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但落實數字化建設并做好數字化閱讀服務管理則不僅是各種先進技術與技巧的簡單堆砌,而是要從管理理念的高度全面改變傳統意識的局限,以互聯網思維重新定位公共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的價值。因此,新時期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與管理首先需要提高思想認識,完善制度供給。
比如,要將數字化轉型納入圖書館管理戰略體系內,使數字化建設成為公共圖書館管理優化的核心,并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機制。
又如,要制定公共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的長期、中期、短期規劃方案,確保數字化發展既能立足當下,又能放眼全局,形成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實踐操作步驟。
再如,要將數字化發展所需各種資金與資源在公共圖書館資金系統中明確占比與數額,使數字化建設不斷夯實資金基礎,避免由于資金和資源斷檔導致半途而廢。
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是具有一定知識和實操要求的技術活動,不僅需要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全面提高理論與管理實踐水平,也需要讀者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與操作技巧。
因此,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與管理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讀者引導。比如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宣傳教育模式。線下宣傳既要延續傳統的海報、版畫、公告欄等形式,也要增加二維碼和線上操作圖示的說明。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也可嘗試制作免費的數字圖書使用說明卡或DM 單,利用簡明扼要的圖畫與文字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數字化閱讀的步驟與技巧。
數字化發展雖然是公共圖書館建設與管理的大勢所趨,但其同樣存在互聯網安全管理的現實問題。因此,公共圖書館數字化發展還需要重視安全管理,提升安保水平。
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屬性決定了其在數字化發展進程中的安全管理既涉及到圖書館自身,也涉及到讀者層面。
就圖書館自身的安全管理而言,筑牢防火墻是第一步,及時備份、分級授權、生物安全識別等更多信息安全手段則是不斷提高安全管理品質的必要手段。考慮到圖書館海量館藏的體量巨大,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圖書備份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本地存貯與云存貯等多種形式。
至于讀者層面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用戶信息安全,也就是預防和避免用戶信息泄露。一方面,公共圖書館采集用戶信息時要堅持必要、夠用原則,也就是不超范圍獲取不必要信息。另一方面,管理好用戶信息同樣需要采用及時備份、分級授權、生物安全識別等多種手段,多措并舉才是防患于未然的關鍵。
“未來三十年,數據是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系,倘若人不與互聯網相連,不實現數據化,就會比三十年前不通電更可怕。”(馬云)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正是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戰略背景下的宏觀趨勢。對承擔公共教育職責的圖書館而言,數字化不僅是對知識傳播與信息傳輸功能的充分延伸,更是基于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均衡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與管理也不僅是個體服務理念與手段的革新,而是整個行業探索聯動與融合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既要著眼當下,立足本地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也要具備戰略視角和整體眼光,就未來一段更長時間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完善制度供給、積累實踐經驗、夯實人才基礎。這也是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探索個性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