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華中師范大學
關鍵字:女樂;研究綜述
在中國古代,對“女樂”的稱呼是有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史料記載中,女樂被稱為“女伎”、“妓樂”、“樂妓”、“掖庭女樂”、“新樂”、“掖庭材人”等等;并且,在不同作者的文章中,“女樂”也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不過,經過筆者的認真分析、歸類,無論是在史料中或者是在不同作者的文章中,“女樂”都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類:1、中國古代女性音樂表演者的一種統稱;2、女樂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的稱謂。因此,筆者綜合下來,給女樂下了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女樂是指中國古代社會中從事音樂活動的女性藝人以及女性參與的音樂活動。因此,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女樂問題,不僅包括眾多的女性藝人,還包括所發生的同女性有關的音樂事項。
對于中國古代女樂“女樂”的研究,學界尚未出現專著,音樂史和舞蹈史的著作較多,大多是通史性質,對于女樂的敘述多為概括性的。以下分三個方面概況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女樂”的研究現狀。
1.音樂史相關著作
趙維平在《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一書中認為女樂有兩層意思,是指貴族和皇帝,即個人與宮廷所擁有的女樂人:二是一種娛樂性很強、被視為淫樂的音樂,不用于宮廷儀式。
2.舞蹈史相關著作
孫景琛的《中國舞蹈史一一先秦部分》第三章第七節《女樂、倡優和宮廷貴族生活中的舞蹈活動》,認為“女樂倡優是主要活動于王室和豪門貴族間的專業藝人。其身份是奴隸,她們來源于下層民眾或者罪犯的家屬。她們進入宮廷后還得進行專業訓練,他們不僅供統治者娛樂,還是外交活動中的重要政治手段”。
王克芬的《中國舞蹈發展史》第四章第一節第二小節《“女樂”的舞蹈活動》,認為在后宮與貴族之家專門以表演歌舞娛人的藝人就是“女樂”,有時也稱“歌舞者”。并且介紹了漢代的太樂和樂府兩個音樂機構,還結合文獻記載對漢代貴族間的歌舞生活進行了描述。
彭松和于平的《中國古代舞蹈史綱》第三章《女樂及其源流》,對夏商、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女樂發展作了梳理,運用大量史料,涉及女樂的舞蹈、教育音樂機構以及身份地位等。還介紹了女樂中的杰出人物,如戚夫人、趙飛燕等。對先秦兩漢的女樂源流及發展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3.其他著作
王書奴的《中國娼妓史》,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以及日本學者川上子《中國樂伎》均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與敘述,按照歷史發展為脈絡,還原了中國古代女性樂人的生活面貌。
關于中國古代史中的“女樂”研究的論文是很多的,既有學位論文,也有期刊論文。這些論文各有側重,有的是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書寫的,有的是從微觀上分小方面來寫的。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涉及女樂的發展演變、社會地位、服飾研究、作用研究以及繁盛的原因等方面。
1.“女樂”發展演變研究
翟麥玲的《先秦兩漢“女樂”考》,探索了先秦兩漢時期“女樂”的發展演變。在其身份上發生了演變,從先秦宮廷中的舞妓,到漢代祭祀天地活動中歌唱的童男童女,再到漢代掖庭人才,這些都是女樂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吳迪在其碩士論文《先秦時期燕趙音樂文化史料研究》中指出趙女音樂文化是先秦女樂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并總結出先秦女樂文化的三個特征:統治階級的政治工具、以聲色技能娛人、民族文化交融的因素。
2.女樂社會地位研究
關于女樂的社會地位,大多數學者認為女樂就是奴隸,武周在《中國妓女生活史》中認為“女樂倡優的聰明才智、藝術修養以及生理素質,都是出類拔萃的。但他們的地位卻與奴隸無異,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同樣,羅俊峰、張玉珂的《淺談唐代女性樂人的地位與命運》也指出“唐代女性樂人的身份無論怎樣改變,其本質仍然是一個奴婢,地位相當低下,沒有自主的婚姻擇配權。”翟麥玲的《先秦兩漢“女樂”考》認為女樂的社會地位、身份地位很低、幾近于婢妾。左漢林的《關于唐代教坊樂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作者指出唐代教坊樂工的社會地位有兩面性:一方面,教坊樂工的主體是樂戶,其身份是雜戶、官戶或官奴婢,其法律地位尚不及平民,故其社會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因為教坊樂工是直接服務于宮廷的,他們有機會接觸皇帝,其中技藝高超者,很多受到皇帝的寵幸,借助皇帝的寵幸,他們有時會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3.女樂服飾研究
蕭心瑩的《兩漢“女樂”舞者研究》中,對漢代女樂的衣裙樣式、長袖袖式、服飾的治療和色彩、舞鞋的形式以及女樂的發型與化妝方式都有深入詳盡的解釋。 羅俊峰、張玉珂的《淺談唐代女性樂人的地位與命運》中通過搜集墓葬壁畫、陶瓷、雕塑及絹繪上有關唐代女性樂人的服飾的資料,介紹了唐代音樂服飾的風格、唐代舞蹈中的女性樂人服飾以及樂器表演中的女樂服飾。其服裝既美觀大方、賞心悅目,以供皇帝和各大臣觀賞,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使其設計不影響基本樂器彈奏和舞蹈表演。
4.女樂的作用研究
女樂的社會作用,應該是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作用。總的來說可分為兩類,即國家和民間的。國家層面的主要有參與國家祭祀、表演宮廷樂舞、作為國家外交手段等;民間的主要是供下層民眾消遣,欣賞歌舞表演、愉悅身心等最重要的是發展、傳承了中國古代的樂舞表演。翟麥玲在《先秦兩漢“女樂”考》中指出,女樂不僅用于宮廷歌舞表演,還用于祭祀天地。王小健的《女樂與婦女的商品化趨勢》認為女樂不僅是從事音樂表演,還是博弈的籌碼。
5.女樂繁盛的原因
馬玉香《論漢代女樂繁榮的原因》一文中 ,著作認為漢代女樂發展主要是在對先秦禮樂制度的繼承的基礎上統治者又擴建宮廷女樂的規模,進而影響了私家女樂風氣的盛行,而私家女樂風氣的盛行促使女樂隊伍壯大,再加上漢代女樂歌舞的藝術性較以前更強,所以漢代女樂十分繁榮。作者還將夏商到漢女樂的發展脈絡結合史料和考古發現作了簡要梳理等。鄭琳、陳群《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音樂歌舞的盛行》中指出,魏晉南北朝女性音樂歌舞的盛行主要體現在音樂理論、管弦樂、聲樂以及樂舞演奏技藝等方面,這一時期女性音樂的盛行與上層統治者的喜好與提倡音樂教育渠道的增多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時期歷代帝王多好聲色,擅音樂。魏時,曹魏政權的歷代帝王都是如此,曹操身邊常有樂伎相伴,情商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宮廷樂種,女樂樂伎是它的主體,而曹氏父子都是情商樂活動的參與者和倡導者。同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腐敗,物欲惡性膨脹,一些人崇尚奢靡,陷入無節制地追求聲色享樂的活動之中。許多王侯、貴族、文士都會操演樂曲。權貴、士大夫畜養家妓成風,甚至成為一種權勢、地位的象征。最后,由于統治階級的嗜好與提倡,也帶動了民間歌舞音樂的流行。唐靜在其碩士學位論文《關于齊國音樂史料的整理與研判》中對齊國女樂史料進行了整理和研究,認為齊國當時女樂興盛的原因主要是統治者喜歡女樂,女樂還能作為政治手段,并且齊國音樂比較重視娛樂性,對禮教精神并未有嚴格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認為女樂不參與祭祀與禮儀音樂,是因為祭祀音樂和禮儀音樂未受到統治者重視。
中國古代女樂不僅是在音樂舞蹈上對我們今天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其女樂本身及其發展演變也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歷史意義的。研究中國古代女樂不僅可以窺探這一女性群體在當時的生活狀況,而且能夠看見這一女性群體為當時社會所做的貢獻。無論從女性本身,還是音樂舞蹈活動中,這都是她們當時所承載的重要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對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傳統音樂舞蹈文化有著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