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冉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處我國亞熱帶地區,四季常青,土壤肥沃,溪水環繞,傣族人民喜歡臨水而居,擇水而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傣族“三道彎”所特有的體態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傣族舞蹈風格,使傣族民間舞蹈深受藝術工作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傣族“三道彎”一般分為“靜態三道彎”與“動態三道彎”。“靜態三道彎”的第一個彎表現為從腳掌、腳跟到彎曲的膝關節,第二道彎是從膝關節到胯部,第三道彎是從胯部到上半身的腰部、胸部和頭部;手臂還具有“三道彎”的特點,即從手指尖到手腕、從手腕到手肘,從手肘至臂膀。“動態三道彎”又稱“動律三道彎”,舞者在保持“三道彎”基本體態的同時,將三道彎作為基本韻律。
關于傣族的起源有多種解說,其中黃惠焜在《從越人到泰人》 中最早提出傣族發源于古越國的說法。自殷商以來,越人在云貴高原上便有活動的痕跡,傣族及周邊地區多有發現新舊石器的遺址上存留古越人文化,種種跡象印證了傣族發源于古越國說法的真實性。傣族是古越國的后裔,保留了百越 民族對蛇、鳥圖騰的崇拜以及對水的特殊情感,并發展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征,將其融入舞蹈,“三道彎”體態上對其表現的較為明顯。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毗鄰越南、泰國等地區。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不僅受到古越國水文化的影響,還源于整個民族本身孕育著諸多水資源,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傣族人民傍水而居,種植水稻,以稻為食,以水為生。傣族舞蹈上,不論是身體的“三道彎”還是手部、腿部的“三道彎”,無不體現出傣族舞蹈如水般柔美流暢的審美特征,蘊含著傣族人民如水般柔和細膩的性格和恬靜淡雅的生活狀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其獲得了“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又由于傣族人民向來有模仿的天賦,模仿大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的生命及其形態與生活習性,將明顯的特征融會貫通統一標出為“三道彎”。這一切出于傣族人民向往自然、渴望美好事物的內心訴求,他們將一切美好的愿景寄托在“三道彎”的表達之中,從而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
終年高溫的氣候,是西雙版納女子上身穿著緊身短衫下身穿著筒裙的主要原因,筒裙一般高起腰間,長至腳踝,緊緊地裹住下半身,突出女子腰、臀、腿間的“S”曲線。筒裙是“三道彎”體態的動力來源,能較大限度的將女性曼妙柔美的身段曲線體現出來。
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出于他們對佛教虔誠信仰,使小乘佛教“積善行,修來世”的主張基本上已經深入到每個傣族人民的心中,其中受小乘佛教“因果報應”理論的影響,溫柔、善良是傣族人民最主要的特征。“三道彎”作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體態,是傣族人們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現,它的舒緩流暢、玲瓏婀娜的線條最能展現出傣族女子柔美靈動、平和善良的性格特征。
佛教的傳入,使周邊高棉、印度等地區的文化同時傳入傣族。傣族舞蹈從高棉、印度舞蹈中吸收了大量的精華,其對人體曲線美的追求,影響了傣族舞蹈中腿部的“三道彎”與印度舞蹈中的屈膝半蹲存在著異曲同工之處。
新石器時期的傣族傳承了古越國的蛇、鳥圖騰文化,經過時代的變遷,孔雀逐漸被視為傣族人民心中的圣鳥。孔雀安靜地棲息在樹枝上的自然形態便是“三道彎”,傣族人民不僅對孔雀一板一眼、單純的靜態模仿,還有它的舒暢流動與生活習俗,模仿孔雀漫步、追逐嬉戲、開屏、飛翔等動作,將“三道彎”的特征細致到身體的各個關節。
傣族“三道彎”具有比較穩定的傳承性。最早的“三道彎”源于傣族人民對動物體態單純的靜態模仿,出于滿足社會集體意識的心理需求,當時的“三道彎”更追求造型感與相似度。隨著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進步,“三道彎”開始傾向于對思想境界的追求,表達一種向往自然、渴望美好事物的內心訴求與美好愿景,形神兼備,進而賦予它靈魂與生命。再是當傣族舞蹈開始搬上舞臺時,“三道彎”以一種標準化的形式被定義。舞臺形式出現的“三道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加注重審美表達與藝術追求,為其規范化與程式化張本,走向藝術的更高境界。時至今日,傣族舞蹈在世界中的民族文化價值已不可替代,同時“三道彎”的體態特征也越來越被世人所認可。在中國,“三道彎”基本成為了傣族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傣族舞蹈的“三道彎”更是區分于其他民族舞蹈的重要標簽,當今陸續出現的對傣族舞的熱愛者及模仿者,“三道彎”的發展開始走向巔峰。在世界舞蹈界,“三道彎”開始運用到各國舞蹈之中,如阿拉伯舞中的屈膝扭跨,巴厘舞中身體動作的“S”路線等,都兼收并蓄了“三道彎”這一元素。
就“三道彎”的創新性而言,其內容上,在保留原始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巧妙融合現代舞諸多元素,充分映射出以表現多元化人文精神為典型的現代舞精神,使傣族舞蹈與時代接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當今,現代舞在傣族舞蹈“三道彎”的呈現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傣族舞更多被賦予現代元素與藝術家的主觀色彩。形式上,從動作節奏、舞蹈語匯、風格和舞美等方面不斷發掘新的表達形式。例如《云南映象》中的《月光》,以剪影的形式將“三道彎”體態更加準確清晰地表達,加之對形成“三道彎”節奏的切分處理與局部動作的巧妙設計,才使得“三道彎”可以通過多層次、多方面來表達創作者背后的審美傾向。審美標準是與時俱進的,“三道彎”體態的審美特征根據生活環境、思維方式的進步也是不斷發展的。對于“三道彎”體態,也不再是停留在認知的淺層表面,更是一種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作為傣族舞蹈最典型的體態特征,“三道彎”蘊含著傣族舞蹈柔美流暢、細膩委婉的風情特色,展現著傣族女子的平和善良、嫵媚動人的內在性格。首先,“三道彎”所特有的民族風情與文化內涵要求我們從文化著手,通過一系列對傣族歷史觀念、人文內涵的理解,來認知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形態。其次,要求我們從文化中來又從文化中去,透過形態的表象,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傾向,剖析溯源傣族背后蘊藏的勞動生活、風俗文化及宗教信仰。最后,要求我們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從風格語匯、動作節奏上挖掘新的表達形式,使傣族舞蹈與時代接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為傣族的“三道彎”體態開拓了審美意義,提高了其文化價值,從而使傣族舞蹈的審美性得以傳承與發展。
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社會狀況,促使各個地域存在不同的審美傾向。孕育了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汲取本地風土人情的精華。西雙版納的一方水土,塑造了傣族“三道彎”所特有的體態特征與其別具一格的舞蹈風格,借圖騰崇拜,化“巫”為“舞”,展現出自身獨特的形體美。當今,在與時俱進的審美情趣推動傣族“三道彎”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不僅增強了傣族在中國內外的影響力,也推動了整個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