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蘭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細分化教材編寫對于有著不同教學目標、教學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性,不僅影響著具體教學目標的達成,還影響著具體教學的效果,在關聯性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細分教材的區分與引導,劃清各個教學過程中的方向,確保對學生需求的充分滿足。
各個學校應當結合學生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和不同教學目的進行細分化的教材編寫和應用。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在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授課教材的使用上,主要以《大學英語》為主,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中均有應用,這樣一來,就很難凸顯出各個年級和專業的特色。各個學校應當將《大學英語》這一教材作為基礎性通識教材,再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培訓目的進行細分性教材的編寫。如針對大一學生來說,應當以《大學英語》為基礎,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圍繞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進行講述。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教學為例,各個學校教師應當將教材內容劃分為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課程與活動兩個板塊。
當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為“填鴨式”教學法,未能夠形成多元性的教學體系。對此,多數教師可以充分借鑒國內教學中的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具體特色進行引用和創新,打造自身的多元化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性的提升。
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的思路,以“自主學習+分組展示”的形式進行課堂開展,即教師事先將授課的主體框架和內容簡要地給學生闡述,同時劃定教學板塊和教學任務小組,通過相關板塊的劃分,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并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最終,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整體性的回顧,并對學生展示過程中的一些不當之處進行指正。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降低教師講課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的“視覺疲勞”,也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有效掌握。
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跨文化交際的問題上,學院方面應當加大對教師本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對一些英美等國風俗、信仰等的掌握能力,以及教師對英語的掌握能力,實施對有關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雙語教學,從而有效避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沖突問題,提高課堂講解的效率。
具體來說,各個學校應當為教師制定定期的培訓制度,培訓對象主要是對學生的英語教師,并且,在培訓過程中應當制定具體的思路和框架,引入培訓的考評制度,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如,在初期培訓上,主要講授一些英美等國的風俗、佛教信仰等內容,在中期的培訓上,為培訓對象講授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習慣等的問題,確保培訓對象能夠對學生有著更多地了解與認知,這樣也便于教學的更好開展。此外,各個學校還要為教師制定定期的考核制度,圍繞近期培訓內容,對教師進行考核,對于考核不達標的教師,引導其進行主動學習或者返回重修。在教師培訓結束以后,保證教師能夠熟練掌握英語、英美等國風俗的基礎上,引導教師對有關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雙語教學。
對于學生的校園英語言活動來說,要打破原有的活動規束,增加多元的活動類型,這也能夠為學生的英語交際提供基礎,從而促進其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應用和掌握能力。
首先,深挖當前文化活動類別,對固有文化類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開展,提高對學生的吸引能力。學生當前的校園文化活動類別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際中的武術文化、書法文化、舞蹈文化等,再具體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以此為主題進行開展,這樣雖然能夠起到多種文化類別搭配的作用,但是隨著文化活動開展的頻率不斷提高,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降低對文化活動本身的參與熱情。因此,各個學校可以以固有的文化類別為依托,結合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發展,進行創新性視角、創新性主題下的活動開展,如再進行書法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邀請外國留學生進行交流等,促進文化活動本身的創新性。
其次,引入更多的文化活動類別,構建多元性、豐富性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文化活動的參與,提高對跨文化交際的感知度,引導學生在校園活動中進行主動交流。各個學校在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應當充分探索跨文化交際中的其他文化類別,如美國的餐飲文化等,進行活動的開展,能夠打破原有文化活動類別的束縛,起到對學生參與積極性調動的作用,從而促進文化活動更好地開展。
校園英語言文化活動的效果與質量的提升,不僅要依托于文化活動本身的內容,更需要文化活動的方式不斷進行創新。針對學生在當前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習途徑較為單一的問題,各個學校應該探索出更多的創新性文化活動形式,確保文化活動形式不僅能夠與學生群體本身具有適應性,同時還能夠通過文化活動形式的優化帶動整體文化活動的優化。各個學校當前應當降低文化活動中的競爭性設置,以“參與”為核心,可以對優秀的學生作品等進行展示,但盡量不要對參與學生進行排名設置,從而引導學生對文化活動本身進行積極參與。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能單純地依賴教材,因為有的教材的課文主題與跨文化交際知識缺乏必要的關聯性,即使是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學期與跨文化交際知識相關的單位數量也不相同。針對這種情況,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可以考慮借助課后練習提升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使其能夠對教材做出補充。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材料引導學生進行翻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加深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再比如,教師在布置作文方面練習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多增加一些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思考方面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直接針對中西方文化這一主題進行寫作,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反思。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除了借助課后練習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試中適當融入相關內容,這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雖然大多數教師都能十分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受限于自身教學手段的落后,導致培養效果不理想。講授法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有著一定的先進性與合理性,但是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卻略顯不足,這是因為講述法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屬性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講,其屬于一種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屬性,雖然會涉及到大量的跨文化交際知識,但是其實踐性更強,而講授法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實踐內容涉及較少,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便不會得到顯著提升。針對這種情況,便需要教師注重創新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加深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夠將跨文化交際知識正確地運用到特定的快文化交際場合。例如,教師可以將對比分析法引入到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主動對中外文化進行反思,并積極探索化解文化沖突的方式方法。
具體來說,該學院可以在文化活動舉辦的過程中,通過設置情景,如茶文化的情景,讓學生對文化活動本身去親身感受,并在感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能夠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也能夠對文化活動有更深的認知,并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自身對文化活動內容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