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李準
1.棗莊礦業集團滕南醫院外四科,山東濟寧 277606;2.棗莊礦業集團滕南醫院外二科,山東濟寧 277606
雖然外科手術治療髖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具有相對穩定的效果,但仍然會有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存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一種挽救性的手術方式, 其在治療方面發揮的作用已經得到大量的研究證實。 我們通過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的預防措施, 可以有效地探討相關患者的治療模式。 隨著未來手術技術的成熟與假體工藝的技術改進,創傷程度更好,術后活動度更加好的治療方案必然成為今后的主流選擇。 該次研究也是以此為基礎所展開,選取該院2018 年1—12 月間收治的90 例創傷性骨關節炎患者,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擇該院所收治的90 例創傷性骨關節炎患者, 并且按照手術方法差異將其劃分為全髖關節置換組(觀察組)和髖關節表面置換組(對照組),每組45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齡29~59 歲,平均年齡(41.1±1.2)歲。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齡31~58 歲,平均年齡(40.7±1.4)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都被確診為髖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出現了典型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行走跛行等現象。
排除標準:患者已經被確診為其他骨科疾病。
所有患者在一般基線資料的對比方面, 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內容全部得到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后展開,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執行。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并做好術前髖關節Harris 評分。 術前行常規血常規、 尿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 線平片等檢查,必要時進行CT 或MRI等影像學檢查方案。 對患者的骨折類型、骨折愈合情況進行明確, 如果有感染或股骨頭壞死現象或神經損傷則做好記錄。排除手術禁忌后,術前30 min 進行抗生素預防感染,讓手術能夠達到最大需要濃度,常規備血。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選擇髖關節表面置換術進行治療。 按照患者骨折分型差異選擇不同的手術入路, 髖臼側選擇珍珠棉微孔壓配固定,股骨側選擇骨水泥固定,并且按照股骨頸直徑確定假體型號等。 在中心定位導向器的輔助之下,沿著股骨頭、頸中心進入導針,之后將骨水泥置于股骨頭表面與假體表面,然后持續加壓至骨水泥固化。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手術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 患者取健側臥位,作以大轉子為中心沿股骨干軸線直切口,暴露臀大肌與闊筋膜張肌,在兩者之間縱行切開。利用電刀向遠側、腹側切開,附著于大轉子上部分。在確定骨折愈合情況和患者的骨缺損類型后, 明確最終的內固定區域和股骨頭壞死范圍。 完成關節置換之后復位髖關節,檢查患者的關節穩定性、活動情況后,確認無誤后沖洗傷口并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兩組患者在術后都進行心電監測和血氧飽和度監測,直至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平穩,給予抗生素和抗凝藥物來預防感染。 術后1~2 周內可以在輔助下開展部分行走訓練,術后12 周可以開始負重練習。
在術后展開相應的隨訪工作, 了解兩組患者的術中指標以及髖關節功能,分析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
髖關節功能評定劃分為優、良、一般和差,以假體的松動、磨損、骨盆傾斜、股骨頸骨折程度作為判定依據。
該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全部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中各項指標的對比方面,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上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髖關節屈伸活動度更好,說明患者手術指標較好, 能夠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和其他問題。數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數據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index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數據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index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髖關節屈伸活動度(°)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150.0±11.4 204.7±10.9 3.356 0.004 698.0±22.7 941.4±19.9 3.780 0.001 110.2±6.3 95.5±5.8 3.268 0.005
在髖關節功能方面,觀察組的優、良人數比對照組更多,說明患者手術后的髖關節恢復狀況優秀,活動度接近于正常水平。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價對比Table2 Comparison of hipfunction eu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創傷性關節炎是髖臼骨折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 髖臼骨折是因為高能量嚴重暴力所產生的創傷情況,例如交通事故傷、超高空墜落傷等[1]。 這種骨折類型是骨盆骨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同時也是關節內骨折,具有兩者共同的臨床特點和治療要求。 臨床治療原則上遵循有效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的原則, 對于患者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嚴重并發癥的產生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 但由于該手術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較多,即便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進行治療,仍然會產生一些術后不良反應影響遠期療效[3]。 在相關的研究內容中也提到了髖關節置換術對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比較突出,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和非重體力勞動者有更好的效果,假體10 年生存率達到了90%。但對于某些年輕患者而言,髖關節置換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長期效果不足的缺陷可能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和恢復。如某些粉碎性骨折并出現關節面破壞的患者, 即便進行早期有效處理,仍然會產生創傷性關節炎或股骨頭壞死等現象[4]。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在手術時間(150.0±11.4)min、術中出血量(698.0±22.7)mL、 髖關節屈伸活動度(110.2±6.3)°,明顯優于對照組(204.7±10.9)min、(941.4±19.9)mL、髖關節屈伸活動度(95.5±5.8)°(P<0.05);在髖關節功能方面,觀察組的優、良例數比對照組更多,說明患者手術后的髖關節恢復狀況優秀, 活動度接近于正常水平 (P<0.05)。 在髖關節功能方面, 觀察組的優、 良例數41 例(91%)比對照組33 例(73%)更多(P<0.05)。 這與劉傳法[5]的研究結果 患者治療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 Ⅰ組的優良率100.0%高于Ⅱ組84.0%(P<0.05),基本一致。
觀察組無論是在術中指標還是在術后髖關節功能方面都優于對照組,這說明手術的整個過程更加穩定有效。完善的術前計劃是手術成功的先決條件, 同時也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主要措施。 為了進一步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我們在手術前應做好各項檢查,排除潛在感染因素。如果在化驗檢查中產生異常情況,不可貿然直接手術,需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6]。 在完善影像學資料的前提下,更好評估患者骨折類型和骨折愈合情況,如果患者出現骨缺損或內固定物妨礙現象, 也應該考慮手術方式的合理選擇,擬定其他手術計劃[7]。
和常規THA 手術方法相比, 創傷性關節炎有其獨特的生理特征, 假體穩定性和內固定物的存在也是導致潛在感染的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患者手術時間延長,出血量增加,甚至會導致神經血管的損傷情況[8]。 在手術入路的選擇方面,如果患者畸形情況不嚴重,可以選擇方便手術操作的入路,減少對軟組織做松解的相關原則,保證之后的恢復效果,減少脫位現象[9]。
在并發癥防治方面, 在術中利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傷口, 利用常規抗生素和抗凝藥物預防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對于患者的假體類型和骨折愈合情況展開分析后, 在術后短期內就可以在床邊進行肌肉收縮練習和關節被動活動鍛煉。 所以該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沒有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等不良表現, 在保守治療一段期間后,均可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10]。當然,目前髖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仍然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在手術時機、手術入路、內固定選擇方式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爭議。 但是我們在確定避免手術創傷的方法之后, 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并發癥控制,減少手術損傷,讓治療過程更趨向于微創治療, 輔以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髕關節磨造和關節軟骨愈合,并利于防止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 患者的微循環可以得到改善,其生活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更快地適應社會角色,重新具備社會生活的相關功能。
綜上所述,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手段, 對于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恢復具有明確的應用價值,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能夠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