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生
天等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廣西崇左 532800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居首位[1]。 目前,臨床治療胃癌的常用方式是手術治療,可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胃癌根治術是指將原發腫瘤以及轉移或可能轉移的淋巴結一起切除,達到腫瘤完全切除、無腫瘤殘留,從而達到有可能治愈的目的[2]。但由于胃癌根治術的手術時間較長、創傷較大,所以選擇麻醉方式的要求是應激反應輕、循環穩定、肌松滿意、鎮痛完善。 在術后麻醉的恢復期中患者的危險性比較大,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比較多[3-4]。 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縮短蘇醒時間,對于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蘇醒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該文通過對該院2015 年2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54 例胃癌根治術患者在全麻蘇醒期間進行動脈血氣分析,根據監測結果進行指導性治療,旨在探討其對預防術后并發癥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進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54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和觀察組,每組27 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40~65 歲,平均(53.25±12.42)歲;男性15 例,女性12 例;病程1~11 個月,平均(6.18±1.70)個月;觀察組患者年齡45~65 歲,平均(55.25±10.42)歲;男性14 例,女性13例;病程1~14 個月,平均(6.66±2.05)個月。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
所有患者均進行胃癌根治手術,在手術前給予麻醉,并對所有患者進行護理,安撫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配合麻醉。 手術前6 h 囑咐患者以及家屬禁食禁水,手術前30 min,靜脈點滴注射0.2 mg/kg 阿托品(國藥準字H3302 0465),肌注0.1 g 苯巴比妥鈉(國藥準字H31020532; 規格為0.2 g)。
對照組在全麻蘇醒期實施血氣監測分析, 常規監測心率(HR)、血壓(BP)、心電圖(ECG)、血氧飽和度(SpO2)等數據,并記錄停止吸入麻醉至自主呼吸恢復時間(T1)、至拔管時間(T2),自主呼吸恢復立即停止使用呼吸機并吸入5 min 空氣,采集0.5 mL 動脈血液進行血氣測定。
觀察組根據監測結果進行指導性治療,若pH 值<7.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值>50 mmHg、動脈血氧分壓(PaO2)值<70 mmHg,則加強人工輔助通氣的方法進行治療,增加通氣量;若并有肺泡-動脈氧分壓差(A-aDO2)>15 mmHg,則需采取怕胸背吸痰治療,加大潮氣量,使肺泡復張。 若pH 值<7.2、碳酸氫根(HCO3)<20 mmol/L、堿剩余(BE)<-3 mmol/L, 則需維持循環穩定, 糾正水電解質平衡。
觀察兩組患者的常規監測指標、 血氣值以及在拔管后的24 h 之內發生的并發癥(寒戰、循環、呼吸、意識狀態等)情況。
選擇版本為SPSS 22.0 的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選擇(±s)形式表達,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選擇[n(%)]形式表達,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HR、BP、EC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的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常規監測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routine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氣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valu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兩組患者的pH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的PaO2、PaCO2、BE、A-aDO2、SpO2水平與對照組比較(P<0.05),見表2。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術后恢復在當前醫學界已成為十分關注的話題。 胃癌根治手術患者在術前機體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入室后由于疼痛、機械通氣、麻醉穿刺等刺激,以及在全麻蘇醒期受到放氣囊拔管、吸痰、建立自主呼吸等刺激,全身代謝、呼吸循環、意識狀態等都出現較大變化,尤其是機體受到連續性的打擊,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5]。 該組研究的胃癌根治手術患者老年人占比較大, 加上老年人的通氣反應降低, 引起潮氣量不足, 通氣頻率仍然保持原有水平,導致通氣量未增加,這可能與呼吸中樞功能發生改變有關,造成了低氧血癥,導致心律失常發作[6]。 呼氣末二氧化碳是新型無創傷監測技術之一, 在手術麻醉的監護中應用廣泛,靈敏性較高,除了監測通氣外,還能反映循環功能和肺血流情況, 已在麻醉監測中成為不可缺少的監測手段。 而呼氣末二氧化碳在人工氣腹時間>2 h 后與PaCO2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臨床實際意義不大,所以應用動態血氣分析技術非常重要。 相比其他的監測指標,其結果更可靠,準確性較高,通過一次檢測就可獲取多項有效信息。 能夠對病情進行更全面的評估,然而血氣分析技術不能采用持續監測。 因此,定期檢測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血氣分析更為合理。
術后精神障礙是由多種因素結果產生, 高齡患者是易發因素之一,因其缺少大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關乙酰膽堿等受體的不足,長期服用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或增加了藥物的敏感性,心理、環境、感官缺陷等因素[7]。 而促發因素有創傷手術、腦血流降低、應激反應、術中出血和輸血、術后低氧血癥以及電解質紊亂等等[8]。 神經細胞的數量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減少,通氣血流比例嚴重失調,氣體交換面積減少,最終導致動脈血氧含量降低,加上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術后容易發生肺部并發癥[9]。 由于老年人的神經系統應答性在下降, 導致臨床表現不是很明顯,容易發生心律失常等并發癥。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22%,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15%(P<0.05)。說明在全麻蘇醒期進行血氣監測指導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這與宋秀芳等[10]學者研究的并發癥情況基本相似:“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56%)低于對照組(30.60%)(P<0.05)”,說明血氣監測能夠有效預防胃癌根治術后的并發癥。
綜上所述, 在今后全麻蘇醒期進行血氣監測指導治療能夠減少拔管時間、呼吸、術后精神障礙、循環等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