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詩

杜寶元
筆名牧秋,1981 年出生,甘肅省平涼市人。中國書畫名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深圳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特聘講師。現任中華文化藝術交流學會副會長、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美協副主席、寶安區公共文化促進會藝術顧問,深圳市寶安區詩詞學會理事。
杜寶元的少年夢想便是成為一個自由畫家。1981 年,他出生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的小山村。小的時候,他喜歡“涂鴉”,那時接觸的畫作少之又少,偶然發現村里的廟宇有壁畫,便經常背著大人去那里觀摩。
幸運的是,后來認識了在鄉中學教美術的張士棟老師。張老師跟父親關系好,父親支持杜寶元學習美術。7 歲,杜寶元拜在張老師門下,開始學習中國畫、書法、篆刻。從小學一直學到中學,從未間斷。老師經常帶他去鎮上、市里,參加書畫展。稱得上師出有名,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尚且年少的他,獲得了諸多榮譽,名滿鄉鄰。
“我所處的那個年代,生活比較簡單,讓我覺得只有畫畫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雖然我內心也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熱愛國畫,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中來,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理想與追求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尊重這種差異化,沒必要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他人。”喜歡傳統文化的杜寶元擁有相對開放的精神理念。
他的作品大多數是反映故鄉的風土人情,一草一木,黃土高原的朝霞落日,這與少年時的啟蒙老師分不開。他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畫家,他的作品理所應當是深度反映生活的,筆下的畫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他說,只有這樣的畫作,才能散發著濃郁的生命力及藝術感染力。他的畫作都能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將視角鎖定在一山一水,一物一景,展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揭示生活的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啟迪。
杜寶元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藝術是現實生活的濃縮。”他眼里的畫家得有最基本的個人素養,要熱愛生活、熱愛人民,這還包括個人道德修養和較高的文學素養等等,還要具備傳統文化涵養。他心目中的好畫作,既是對現實價值取向的批判,又是對底層勞苦大眾的悲憫之心的真實寫照。他認為畫家的精神內核是可以達成相對共識的。
“我的國畫跟學院派的畫風截然不同,我作畫的技巧和思想,是來自于原始的師父帶徒弟,是口傳身授的形式演化而成,一點一墨都有師父的影子。”杜寶元說,他下定決心走中國畫這條路之后就暗暗發過誓,將來無論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放掉手中的筆。他深知,藝術是要苦修的,中國畫是功夫藝術,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熬出來,需要掌握好火候。
2000 年,杜寶元加入浩浩蕩蕩北漂的隊伍。在北京,他前后做過保安、送水工、水電工等,閑暇之余,他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成天成夜宅在宿舍畫畫。
“非典”期間,他在北京舉目無親,工作不好找,一度,他差點因為生存問題放棄了手中的筆。所幸不久后,遇到恩師李忠先生,使他順利完成了藝術人生的第一個關鍵性轉折。
他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天,他去清華園送純凈水,偶遇先生遛鳥歸來,撞見他扛著水桶,隨口便說讓他給家里送水。當他將水送到先生的家,看見書房滿屋子都是先生的畫作,簡直看呆了,先生運筆用墨如有神助。他圍著屋子看了將近一個多小時,大飽眼福。彼時,他還不知道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清華美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
先生見他非常喜歡國畫,且有一定的國畫基礎,認為只要略加點撥,他的未來可期,于是建議他辭去送水工的工作,來家里當“書童”,也就是助教。這既解決了他在北京吃住的問題,又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國畫技藝,可謂藝術、生活兩不耽誤。自此,他跟隨先生奔走在大學校園,一晃就是5 年。杜寶完感嘆說:“我很感恩那段時間,先生對我的關照和鼓勵,使我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孩子真正懂得了怎樣做人,怎樣從藝。”在先生的幫助與扶持下,他將繪畫一直堅持了下來。
很多人都知道,中央美院中國畫系的優秀傳統,就是師徒授受如家人,師視徒如己出,人最重,道為上,技近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薪火相傳。不僅是李忠先生,他還拜在黃克俊等老師門下,學習國畫。這么多年,困頓也罷,順利也罷,風塵仆仆,一路走來,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成長。
事實上,藝術,尤其中國畫,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藝術教育,不能單靠理論課堂,重在言傳身教。老師怎樣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學生都會看在眼里,耳濡目染下,完成了自覺地學習。藝術實際上是一個人的道德載體,常人講畫如其人,書如其人,學生們要傳承的就是這種東西,這也是國畫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容易,每個成功者背后都有一部心酸的奮斗史。他說,他只想拿作品說話,扎扎實實地抱著做學問的態度。對不良的風氣,他堅定地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和立場,找到屬于自己的正確位置。
2010 年秋,杜寶元來到深圳。他先在“22 藝術區”從業,后面又到了“F518 藝術區”。這期間認識了很多藝術名人,也得到了寶安藝術界同仁的支持與幫助,獲得了很多展示自我的平臺。
他對自己的成長很感恩,既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感謝幾位導師在他的藝術道路上對他的教育和指導。此外,他在人生路上遇到的貴人也是成就他藝術之路的基石,比如金愛剛對他的提攜和幫助。金先生是他的伯樂。
說來也巧,與金愛剛相識與偶遇恩師李忠類似。2018 年秋天,杜寶元還在中洲物業上班,當天下午,路過中洲綜合文化中心門口,初次見面的金愛剛和藹可親,得知他酷愛書畫,兩人聊得很是投機。文化中心正在裝修,打過幾次交道后,金先生喊他來中心上班,剛好符合他的專業,當下大喜。這成了他藝術人生的第二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

高原三月 國畫 紙本

荷塘清趣 國畫 紙本
杜寶元對中國畫有很深的感情。他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懂中國畫才行,這是一種欣賞和豐富人生的手段。關于傳承,他覺得貴在多看,多學,多了解。既要保留傳統的精華,又要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來加強畫面美感。研習畫作,在傳統的認識上加入個人的思想,戒驕戒躁,讓畫風自成一格。這些年,他的畫作頻頻傳出喜報:2018 年,入選“喜迎十九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郵票”集;2019 年,在深圳“鵬城金秋”書畫藝術展榮獲國畫組銅獎,同年,在中國詩書畫家網舉辦的“全國詩書畫作品展”榮獲年度國畫創作三等獎,又在11 月“盛世藝品”第三屆中國書畫大賽中榮獲國畫創作組優秀獎。
對于浩如煙海的藝術道路,他自謙自己還只是個小學生,研習多年,也不能說沒有自己的風格,可就是這種風格,多半也是受了師父的影響,前期受張士棟老師的影響,后期受李忠老師的影響,作品趨于清淡高雅,筆墨追求意趣。
如今,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杜寶元感到了生活的幸運,他將繼續在藝術的道路上跋涉,不負自己,不負美好的新時代。

湘西風情之一 國畫 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