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洛冰 梁西嵐 黃鳳娟 潘錦梅 楊景謀
18-三體綜合征又名愛德華綜合征,是人體18 號染色體多一條導致的染色體異常,除唐氏綜合征之外的第二大常見染色體病,在臨床中較為普遍,胎兒一般有多發畸形,還伴有智力低下。新生兒出生后難以存活,病死率高,患兒平均生存時間只有12 周[1]。目前無有效治療手段。18-三體綜合征患兒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所以產前篩查及診斷尤為重要[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于2014 年1 月~ 2020年3 月在本院產前診斷中心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手術確診為18-三體綜合征的56 例病例,探討18-三體的產前高危因素,以指導臨床遺傳咨詢工作。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自 2014 年1月~2020年3 月產前診斷結果示胎兒為18-三體綜合征的病例56 例。產前診斷指征分為4 大類:超聲軟指標異常或超聲結構異常、產前血清學篩查高風險、高齡妊娠及產前無創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高風險。
1.2 方法
1.2.1 介入性產前診斷方法 所有病例核對孕周,知情同意后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手術,孕11~13+6周行絨毛活檢術,孕18~24 周行羊膜腔穿刺術,孕25 周之后行臍靜脈穿刺術,通過以上手術方式取得胎兒的絨毛、羊水、臍血標本,進行細胞培養、處理、常規制片、G 顯帶、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分裂相。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檢查20 個核型,每例分析5 個核型。
1.2.2 超聲篩查 超聲診斷檢查使用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是飛利浦HD15,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2.0~5.0 Hz。孕11~13+6周行胎兒頸項透明層(NT)檢查。孕14 周以后對胎兒行系統性超聲篩查。檢測順序從頭部開始,檢查頭顱光環、腦室結構、小腦、顏面,然后檢測脊柱、內臟器官和四肢。測量胎兒的頭圍、雙頂徑、腹圍、股骨和肱骨的長度,以及小腦橫徑、側腦室、后顱窩池和羊水指數[3]。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胎兒18-三體綜合征孕婦介入性產前診斷手術情況及指征分類情況。②分析18-三體綜合征胎兒超聲異常類型情況。
2.1 胎兒18-三體綜合征孕婦介入性產前診斷手術情況及指征分類 56 例孕婦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手術,其中5 例(8.93%)行絨毛活檢術,48 例(85.71%)行羊膜腔穿刺術,3 例(5.36%)行臍靜脈穿刺術。穿刺成功率100.00%,穿刺術后1 周內流產1 例。56 例18-三體綜合征胎兒的染色體核型結果顯示:53 例染色體核型為47,Xn,+18;嵌合型1 例,mos47,Xn+18[27]/46Xn[13];其余2 例染色體核型為 48,XXY,+18;48,XXX,+18。56 例確診胎兒為18-三體綜合征的產前診斷指征分類 :超聲軟指標異常或超聲結構異常 53 例(94.64%)、產前血清學篩查高風險25 例(44.64%)、高齡妊娠13 例(23.21%)、產前無創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高風險12 例(21.43%)。其中40 例18-三體綜征含有2 個或 2 個以上超聲軟指標異常。4 大類產前診斷指征中因單一指征行介入性產前診的13 例(23.21%),其中超聲軟指標或超聲結構異常10 例,產前血清學篩查高風險2 例,高齡妊娠1 例。因2 個或2 個以上指征穿刺的 43 例(76.79%)。見表1。

表1 56 例胎兒18-三體綜合征產前診斷指征分類(n,%)
2.2 18-三體綜合征胎兒超聲異常類型分析 經超聲檢查發現,56 例確診為18-三體的胎兒中,有53 例伴有超聲異常表現。見表2。

表2 53 例18-三體綜合征胎兒超聲異常類型分析[n(%)]

續表2
18-三體綜合征是第二大常見的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出生病死率高,伴嚴重智力障礙。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早篩查早診斷以及提高18-三體綜合征的產前診斷率意義重大。
回顧分析在本院行介入性診斷術確診的56 例18-三體綜合征,有5 例(8.93%)于孕早期行絨毛活檢術,48 例(85.71%)在孕中期行羊膜腔穿刺術。本地區的18-三體綜合征主要是在中孕期確診。原因在于:①產前篩查的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孕婦沒有意識到孕早期篩查的重要性,直到孕中期或晚期才會接受產前檢查,沒能在最佳時間段接受篩查。②產前診斷意識薄弱,以及對絨毛活檢術不熟悉接受度低有關,等待至中孕期才行羊膜腔穿刺。56 例18-三體綜合征病例的產前診斷指征主要包括:超聲軟指標異常或超聲結構異常、產前血清學篩查高風險、高齡妊娠及產前無創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高風險。其中超聲異常53 例(94.64%),提示超聲檢查在篩查18-三體綜合征有重大意義。血清學篩查高風險25 例(44.64%),為第二大重要指征。考慮與本地區唐氏血清學篩查免費,應用普及有關,較無創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篩查應用更為廣泛。唐氏血清學篩查是針對18-三體綜合征篩查的簡便有效方式[4]。
產前篩查離不開超聲檢查。目前大多數學者研究結果表明,超聲篩查明顯作用于18-三體綜合征的診斷,不同類型的非整倍體異常,有其典型的畸形譜。根據研究結果顯示,>90%的18-三體綜合征胎兒超聲影像結果有變化[5]。此次研究中的56 例18-三體綜合征胎兒有53 例超聲影像異常,本研究中,心臟畸形的檢出率最高69.81%,心臟異常中又以室間隔缺損最為常見,其次是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及肢體異常,占比均在28%以上,與文獻報道一致[6]。心臟發育異常、頭顱形態異常(草莓頭)、雙手姿勢異常、橈骨缺如等是18-三體綜合征胎兒的一系列典型的超聲征象。除了上述問題,超聲軟指標異常如脈絡叢囊腫、頸項透明層(NT)增厚、單臍動脈、側腦室增寬、腸管回聲增強等在18-三體綜合征超聲檢查中也較為普遍。超聲軟指標異常一般是正常結果的變異,但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增加。當超聲發現胎兒某一結構或軟指標異常時,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檢查,如伴有其他部位超聲異常,18-三體綜合征異常的風險增高。超聲篩查雖然無法作為18-三體綜合征胎兒的確診標準,但是其診斷結果可以作為遺傳學檢查的指引;同時可以作為產前診斷的依據,提高產前診斷的陽性檢出率。產前超聲對篩查18-三體綜合征異常有重要臨床意義。據報道血清學篩查高風險并結合超聲檢查,血清學篩查假陽性可降低為0.01%[7]。說明血清學篩查聯合超聲檢查,增加了篩查的可信度和陽性孕婦的依從性,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
高齡妊娠也是介入性診斷的重要指征。高齡是引發18-三體綜合征一個重要原因。高齡孕婦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容易分離錯誤,導致胎兒18-三體綜合征的發生。此次56 例患有18-三體綜合征的胎兒中,有13 例孕婦年齡>35 歲,占23.21%,與國內學者相關研究報道無差異[8]。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工作中遇到一些高齡孕婦存在僥幸心理,或對羊膜腔穿刺術等存在恐懼心理,未重視產前診斷。因超聲發現異常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才前來產前診斷。因此在遺傳咨詢的過程中,對高齡孕婦要充分知情告知生育染色體異常兒風險,通過科學的產前診斷避免18-三體綜合征胎兒的出生。
綜上所述,通過對18-三體綜合征的產前診斷指征及產前高危因素的回顧性分析,尤其對血清學篩查高風險、胎兒超聲異常高危因素的分析探討,為今后臨床工作提供指導。加大孕早期的篩查力度,聯合血清學篩查、超聲、孕婦年齡及產前無創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等多種篩査方式,可有效篩出18-三體綜合征,及時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確診,降低本地區的出生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