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
肺炎(pneumonia)是一種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由于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或者嗆咳、誤吸、放射線等理化因素所致的炎性病變,病灶位于肺泡、肺間質和終末氣道,該疾病在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胸痛、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應及時治療,而迅速、高效、準確地診斷是肺炎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治療的保證[1]。肺炎發病急,由于發病特點、臨床癥狀相似,容易與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疾病混淆,誤診率較高,尋找一項安全準確的早期診斷方式是當務之急[2]。此次試驗旨在探究胸部CT 在肺炎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在本院治療的105 例肺炎高度疑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 例,女49 例;年齡21~75 歲,平均年齡(42.91±10.70)歲;臨床癥狀表現:咳嗽咳痰86 例、高熱28 例、痰中帶血23 例、呼吸困難22 例、胸悶胸痛15 例、呼吸困難5 例。患者已接受對癥治療及抗感染治療,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均無心、肝、腎等嚴重器質病變,亦排除肺癌、肺結核的可能,患者知悉試驗內容后,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X 線檢查 選用東芝 DRX-3724 X 線機,患者做好準備后,拍攝X 線胸部正位片、側位片。
1.2.2 CT 檢查 X 線檢查后,即可進行胸部CT 檢查,此次試驗采用東芝Activison 16 層螺旋CT 機,取仰臥位,頭部先進,自肺尖勻速掃描至肺底,掃描球管電壓設置為120 kV,管電流設置為3200 mA,球管旋轉時間設置為0.75 s/周,層厚設置為5 mm,掃描矩陣設置為512×512,引導患者屏住呼吸3~5 s,一次性完成掃描,采用骨算法及軟組織算法,重建數據包,再應用多平臺重建技術(MPR)、表面遮蓋法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R)等后處理技術,對可疑部位進行靶重建及增加1 mm 薄層重建,以將病灶部位的位置、形態、邊緣、密度和鄰近縱膈、胸膜的關系清晰顯現出來[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由2 位工作經驗豐富的影像學診斷醫師獨立閱片,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意見不統一時展開討論,記錄胸部X 線、CT 診斷結果,將之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計算兩種診斷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05例疑似患者病理檢查診斷陽性80 例、陰性25 例。X 線診斷,陽性診斷符合63 例,原有陽性17 例誤診為陰性,陰性診斷符合13 例,原有陰性12 例誤診為陽性;胸部CT 診斷,陽性診斷符合76 例,原有陽性4 例誤診為陰性,陰性診斷符合20 例,原有陰性5 例誤診為陽性。在肺炎診斷中,胸部CT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00%、80.00%、93.83%、83.33%,均高于X 線的78.75%、52.00%、84.00%、43.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05 例疑似患者的胸部X 線、CT 診斷結果比較(%)
肺炎是一種病原體入侵肺實質并在其中過度生長,令機體無法防御導致肺泡腔出現滲出物的炎性病變,一般而言,病原菌是經由空氣吸入、血液傳播、附件部位傳播等方式入侵呼吸道,到達下呼吸道,生長繁殖后,導致肺泡毛細血管出現充血、水腫等癥狀,肺泡內出現纖維蛋白滲出、細胞浸潤等癥狀[4]。根據生理解剖結構,肺炎可分為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及間質性肺炎,而根據病因,肺炎又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非典型病原體所致肺炎、理化因素所致肺炎及其他病原體所致肺炎[5]。早期診斷對于延緩肺炎進展,改善肺部通氣功能及患者預后生存質量有著積極意義。
以往肺炎臨床診斷常用方式為胸部X 線。X 線是一種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的診斷方式,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經濟實惠,在患者中有著極高的接受度,與超聲、CT、磁共振成像并稱為4 大醫學影像技術[6]。不過,胸部X 線雖然穿透力強,成像清楚,但是在X 線影像上,與肺結核、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泡細胞癌十分相似,影像中均可見肺門影增大、斑片影肺紋增多、斑片影、大片影等表現,而且肺部的生理解剖結構較為復雜,X 線無法顯示肺門旁、肋膈角區域、臍靜脈食管窩旁等重疊部位的病變情況,平片影像重疊、影響密度不均,誤診率較高[7-9]。多層螺旋CT 是一種具有掃描時間快、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較高優點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安全性高。與X 線相比,胸部CT 的明顯優勢在于,能夠清晰顯現出無法顯示的重疊部位病變情況,并且清晰顯示出位置、形態、邊緣、密度和鄰近縱膈、胸膜的關系,準確反映出與心臟大血管重疊部位的炎性病變情況,有效診斷鑒別肺炎、肺結核、肺膿腫、肺癌等病變,特異性、敏感度均較高[10-12]。以胸部CT 診斷小兒支原體肺炎為例,影像中大部分患兒出現斑片狀、大片實變及胸腔積液,部分患兒伴有結節影、小葉間分布、支氣管血管束增粗等表現[13-15]。
本研究將2019 年1~12 月在本院治療的125 例肺炎高度疑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接受胸部X 線、CT 檢查,105 例疑似患者病理檢查診斷陽性80 例、陰性25 例。X 線診斷,陽性診斷符合63 例,原有陽性17 例誤診為陰性,陰性診斷符合13 例,原有陰性12 例誤診為陽性;胸部CT 診斷,陽性診斷符合76 例,原有陽性4 例誤診為陰性,陰性診斷符合20 例,原有陰性5 例誤診為陽性。在肺炎診斷中,胸部CT 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00%、80.00%、93.83%、83.33%,均 高 于X 線 的78.75%、52.00%、84.00%、43.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較于X 線,胸部CT 在肺炎診斷中有著更高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臨床應用價值高,具備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