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在臨床上的常見傳染病中,菌陰肺結核是不可小覷的一類疾病,有相關的研究表明,我國肺結核疾病中約有70%為菌陰肺結核。臨床上對該疾病的診斷沒有十分明確的“金標準 ”,給臨床診斷菌陰肺結核帶來不便,疾病漏診、誤診的現象頻發。盡管目前臨床上涌現很多新的診斷方法,但缺少真正能夠快速獲得準確診斷結果的價廉技術[2]。為探究支氣管鏡檢查在菌陰肺結核診斷中的意義,本研究選取在本院就診的80例患者,采取不同診斷方式并比較其診斷效果,詳細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就診的菌陰肺結核患者80 例,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18~75 歲,平均年齡(43.60±10.47)歲。納入標準:年齡≥18 周歲;患者不存在其他系統嚴重性疾病;不存在智力障礙[3]。排除標準:存在溝通障礙;不能積極配合檢查[4]。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加入此次研究,且此次研究通過倫理會審核后實施。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賓德電氣子支管鏡對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在鏡檢結果的引導下分別對患者的組織活檢片、刷檢涂片和術后痰涂片進行檢查,比較不同取材方法的菌陰肺結核陽性檢出率,并分析其支氣管鏡下表現[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取材方法的菌陰肺結核陽性檢出率比較 組織活檢片、刷檢涂片、術后痰涂片和聯合檢測對菌陰肺結核陽性檢出率分別為76.25%、51.25%、42.50%、100.00%,聯合檢測對菌陰肺結核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組織活檢片、刷檢涂片、術后痰涂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取材方法的菌陰肺結核陽性檢出率比較(n,%,n=80)
2.2 支氣管鏡下表現分析 80 例患者支氣管鏡下表現:黏膜充血腫脹占17.50%(14/80)、管腔瘢痕狹窄占25.00%(20/80)、多發結節樣新生物占18.75%(15/80)、肉芽腫樣新生物占16.25%(13/80)以及黏膜面白色苔狀物占22.50%(18/80)。見表2。

表2 80 例患者支氣管鏡下表現分析(n)
臨床上對菌陰肺結核進行診斷時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金標準”,加上該疾病與一些其他肺部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存在著某些相同之處,在疾病之初如何對該疾病進行準確判斷,一直是臨床上較為重要的疑難問題[6]。部分患者會被誤診為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慢性支氣管炎等,而被給予長期抗炎治療,卻沒有得到明顯治療效果,一直等到患者病情到了比較嚴重的底部才會考慮肺結核,對患者身體健康十分不利[7]。此外,在流行病方面對菌陰肺結核進行考察,該疾病具有傳染性。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該疾病接觸人群的傳染幾率很高,接近1/10,甚至部分地區接觸者感染力達到1/5。也就是說,菌陰肺結核在傳染疾病中不容忽視,及早對菌陰肺結核患者確診可有效減緩傳染病的傳染幾率[8]。臨床上對該疾病進行診斷時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支氣管鏡檢查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菌陰肺結核患者在使用痰涂片進行檢測時,由于患者肺部痰液易與其他部位的分泌物相混合,導致常規的痰涂片不能準確對肺結核疾病進行診斷[9]。現臨床上支氣管鏡檢查對支氣管內膜結核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應用,支氣管鏡可以通過對患者氣道進行直接觀察并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取材。支氣管結核初期發生病變的位置在支氣管黏膜,導致黏膜出現水腫、充血的癥狀,因此增多的分泌物阻塞支氣管,此時的病變仍是可逆性,如果給予患者及時的治療,可以使得患者黏膜恢復正常[10]。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使得病情進一步發展,黏膜出現了潰瘍,在潰瘍底部有肉芽組織,此時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便是患者的支氣管出現穿孔[11]。盡管在支氣管鏡下菌陰肺結核表現比較多,但這些鏡下表現都不具備特異性,與其他炎癥或者腫瘤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聯合檢測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此次研究表明,聯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為100.00%,說明聯合檢測在臨床上十分可取。作為重要的菌陰肺結核診斷方式,支氣管鏡檢查在早期疾病治療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如果遇到下列的狀況要考慮對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去診斷疾病:長期咳痰咳嗽且無法查明準確原因;給予抗炎治療14 d 后病情仍不見好轉,無明顯治療效果的,也就是那些痰檢陰性的;存在呼吸道癥狀,在治療14 d 后病情不好轉的[12]。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菌陰肺結核進行診斷時,支氣管鏡時一項十分重要的輔助手段,與其他臨床診斷方式相互結合能夠有效提高臨床對該疾病的診斷陽性率,大大減少誤診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