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中
喹諾酮類藥物是近幾年被廣泛使用的化學合成藥之一,包括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是一種光譜抗菌藥[1]。因生物利用度較高、半衰期長、臨床療效顯著而被廣泛用于治療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等疾病[2]。但抗菌藥物的長期使用均會引起人體免疫功能的降低,嚴重者還會引起相應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而需對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誘因、規律等進行深入研究,保障用藥安全。本研究以2017 年1 月~2019 年7 月于本院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并出現不良反應的4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探討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并分析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癥狀表現以及藥物聯用情況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7 月于本院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并出現不良反應的42 例患者,其中男19 例,女23 例;年齡19~70 歲,平均年齡(47.60±11.68)歲。入組患者均符合藥物不良反應的標準,且臨床資料齊全,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報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
1.2 方法 將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過敏史、病情、用藥原因、用藥名稱、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時間及頻率、合并用藥情況、發生不良發生情況、情緒狀況、生活環境狀況等詳細記錄在本院自制的 《喹諾酮類藥物使用情況調查表》 中,各項資料的收集采取直接詢問患者、家屬及主治醫師,確保所用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4]。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所處的年齡、性別、體質、過敏史等資料,分析患者不良反應類型、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名稱及用藥方式、藥物聯用情況[5]。
2.1 一般資料 42 例患者中男19 例,女23 例;年齡>50歲21例,40~50歲8例,<40歲13例;過敏體質17例,非過敏體質25 例;有過敏史15 例,無過敏史27 例。見表1。女性多于男性,年齡>50 歲可能更易引發不良反應。

表1 42 例患者的一般資料(n,%)
2.2 不良反應類型 患者所發生的不良反應中,以皮膚反應較多,占比33.33%(14/42);神經系統反應次之,占比21.43%(9/42);消化道反應占比19.05%(8/42);心腦血管反應占比11.90%(5/42);血液系統反應占比7.14%(3/42);泌尿系統反應占比4.76%(2/42),肝膽系統反應最少,占比2.38%(1/42)。常見臨床癥狀為皮疹、瘙癢、皮炎、惡心、嘔吐、心律不齊、頭暈、頭痛、意識模糊、血小板下降、白細胞減少、血尿、肝功能障礙等。見表2。
2.3 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名稱及用藥方式 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中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為54.76%;環丙沙星次之,為26.19%;莫西沙星、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占比較低,分別為9.52%、7.14%、2.38%。患者均為靜脈注射用藥。見表3。

表2 42 例患者不良反應類型(n,%)

表3 42 例患者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名稱及用藥方式(n,%)
2.4 藥物聯用情況 喹諾酮類藥物和堿性藥物、抗膽堿藥、H2受體阻滯劑、利福平、氯霉素等藥物同時服用時,藥效明顯降低。
喹諾酮類藥物是臨床使用較早的抗菌藥物,藥物處于第一代時,抗菌譜較窄,對于常見的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并沒有抗菌作用;第二代喹諾酮類藥物對銅綠假單胞菌存在抑制作用,但同時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但發生率較低[6];第三代時已具有抑制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作用,同時可以抑制革蘭陽性菌,并開始在胃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的治療中推廣應用,臨床療效較為顯著[7]。近年來,喹諾酮類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消化道反應、皮膚過敏、神經系統癥狀等不良反應偶有發生,研究表明,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可能與患者年齡、過敏史等原因相關[8]。本研究表明,患者所發生的不良反應中,以皮膚反應較多,占比33.33%(14/42);神經系統反應次之,占比21.43%(9/42);消化道反應占比19.05%(8/42);心腦血管反應占比11.90%(5/42);血液系統反應占比7.14%(3/42);泌尿系統反應占比4.76%(2/42),肝膽系統反應最少,占比2.38%(1/42)。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中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為54.76%;環丙沙星次之,為26.19%;莫西沙星、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占比較低,分別為9.52%、7.14%、2.38%。患者均為靜脈注射用藥。喹諾酮類藥物和堿性藥物、抗膽堿藥、H2受體阻滯劑、利福平、氯霉素等藥物同時服用時,藥效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在臨床應用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時,要注意其應用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減少甚至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