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鳳 黃斌英 黃添容 黃秀珍
腦卒中是一種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臨床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了探討PDCA 循環聯合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2017 年6 月~2018 年9 月在本地三家三級綜合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156 例腦卒中患者納入效果分析中,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6 月~2018 年9 月在本地三家三級綜合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156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8 例。納入標準:①無嚴重傳染疾病、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其他臟器疾病患者;②經臨床癥狀檢查、磁共振成像(MRI)或者CT 檢查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中對于腦卒中診斷患者;③無意識障礙,能夠配合且同意參與課題研究患者。排除標準:①年齡>75 歲患者;②合并精神異常或者意識障礙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④拒絕本次課題研究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38~72 歲,平均年齡(58.64±9.23)歲;男42 例,女36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9~73 歲,平均年齡(59.71±8.64)歲;男43 例,女3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基本的肢體功能鍛煉等常規康復干預,觀察組患者接受PDCA 循環聯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PDCA 循環管理 ①計劃階段(Plan):評估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個性化的康復方案,有針對性的實施康復訓練。②實施階段(Do):由責任護士按照制定的康復方案具體落實康復訓練,包括偏癱肢體訓練和日常生活動力訓練,同時增加按摩、氣壓循環和電針等輔助治療。③檢查階段(Check):有責任護士定期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檢查,檢查他們是否完成計劃訓練內容,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反饋,根據患者的情況和家屬的需求進行計劃調整。④處理階段(Action):定時進行康復訓練總結,及時調整不合理的計劃,進一步深入優化效果較好的部分,同時制定接下來的計劃和康復目標。
1.2.2 健康教育 ①早期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在發病后3 個月內有計劃的開展康復訓練治療,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強化患者的生活質量。②心理教育。腦卒中患者早期多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慮等心理障礙,另外急性期開始康復訓練會引起腦水腫、腦出血等癥狀,致使患者神經癥狀惡化,導致患者和家屬產生負性心理,需要醫護人員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康復途徑。③康復知識教育。在痙攣期,要指導患者和家屬了解肢體功能鍛煉的意義,進而逐漸開展床上、床邊和床下活動;指導患者用健肢協助患肢積極運動,鼓勵他們進行上下左右移動身體、翻身以及在他人幫助下的起坐運動;指導患者進行扭動骨盆、伸屈以及自由立膝等動作;指導患者從床上過渡到輪椅上,進而進行床邊椅子上自由坐起。在軟癱期,要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干預,預防出現并發癥和繼發損害,切忌長時間臥床,引起肌肉萎縮和關節痙攣變形等情況。在恢復期,除了運用傳統康復治療包括推拿、針灸等以外,還要運用語言治療、作業治療、物理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現代康復方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評分、ADL 評分、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治療依從性、HAMD 評分、HAMA 評分及臨床療效。①用NIHSS 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數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比[1]。②用ADL 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2]。③用醫院自制的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調查問卷以及用藥依從性調查問卷評價患者的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④用HAMD 以及HAMA 評價患者的抑郁、焦慮情況,分數與抑郁、焦慮情況呈反比[3]。⑤采用全國第八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評價標準評價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效、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NIHS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ADL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相關知識、相關技能掌握率及治療依從性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相關知識、相關技能掌握率及治療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HAMA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HAM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HAMD、HAM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對比[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HAMA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HAMA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腦卒中作為血液循環障礙疾病中的一種,具起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在臨床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分別為缺血性腦卒中以及出血性腦卒中,其中前者主要包括腦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腦缺血等,后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4]。臨床上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均不太理想,患者較容易發生偏癱類并發癥,這對于患者的精神及心理均存在嚴重的負面影響。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進項健康教育指導,對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積極性有一定影響[5]。然而,以往傳統康復健康教育模式多是僅針對患者實施簡單的知識傳播,沒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宣教效果欠佳。PDCA 循環屬于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管理步驟,具有循環性、標準化及規范化的特點。在臨床護理中實施PDCA 循環,利于護理人員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分析與解決[6]。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將健康教育與PDCA 聯合應用,于不斷的循環中改進,對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可提升的康復護理的優質性,保護了優質護理的完整性,避免醫療資源浪費[7]。研究中,干預前,兩組患者相關知識、相關技能掌握率及治療依從性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相關知識、相關技能掌握率及治療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及時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轉變對于自身疾病的態度,自發的積極參與康復治療及護理中,加強與護理人員的密切配合,順利完成康復計劃。同時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及積極態度,可加強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依賴,構建良好護患關系[8]。另外通過實施PDCA 循環聯合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神經功能改善明顯,且患者的ADL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劉文文[9]的研究論點“對腦卒中患者開展PDCA 循環結合康復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相符。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腦卒中患者,聯合應用PDCA循環與健康教育,對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有明顯改善效果,且有利于控制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提高患者相關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