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體逐漸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顯學”命題。國內學界主要從三大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展開了探討:即“為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如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具體內容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場背景與價值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內涵與理論淵源、基本特征與建構路徑等方面。當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和可深耕的空間。未來的研究需要著重在三個層面上發力:一是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理論問題研究;二是延拓學術視域和研究方法;三是深入式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路徑研究。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建構;評價
【作?者】孫洲,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南京,210023。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3-0030-0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思想的總體性研究”(17AKS019)。
2014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是官方首次正式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重大命題。此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話語頻繁出現于黨的十九大報告等重要官方文件中,并一躍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顯學”命題。各領域學者紛紛從不同研究視角建言獻策,體現出了多元爭鳴與思想活力。從整體上看,當前學界主要圍繞“為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以及“如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三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產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觀點。縱觀學術研究現狀,對此進行系統爬梳、剖析和評價,冀望為縱深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和現實構建提供某種智慧和啟示。
一、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場背景與價值意義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場背景
出場學認為,任何理論的出場都有一定的客觀條件和時代背景,構成了其獨特的“前理解結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也不例外。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場背景,學者們的表述盡管各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從國內和國際、理論和歷史等方面展開論述的。
1.?國內層面。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觀點:一是“動力保障說”。穩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壓艙石”,是各民族實現自我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國家發展和崛起的動力與保障。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夢想,需要整合全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核聚變”精神力量,煥發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所固有的向心力和生命力。[1]二是“理論發展說”。經濟發展環境與政治結構的演進,使得原有民族理論難以適應民族國家的內部治理需求。不同學科對民族理論的新闡釋分歧眾多,給民族工作帶來挑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發展的思想訴求,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的理論自覺與自信。[2]三是“環境壓力說”。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為了應對環境輸入壓力之產物,強大的外部環境壓力如境外分離勢力往往利用民族、人權問題制造輿論,這無疑加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和發展。[3]四是“主要矛盾說”。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同樣體現在民族工作領域,具體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五個并存”的階段性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現,就是要徹底破解這一主要矛盾,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2.?國際層面。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觀點:一是“利益沖突說”。有學者認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現實需要。面對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利益間的張力和沖突,無論是國家之自身發展,還是民族個體之生存,都離不開能給予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共同體為其依托。[4]二是“制約分化說”。在后冷戰時代,“民族問題”已然成為西方國家制約和分化中國的重要王牌,民族領域的意識形態安全斗爭形勢嚴峻。“西方敵對勢力企圖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祖國統一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受到威脅。”[5]因此,要維護國家統一、防止民族分裂,就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任何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從理論價值上看,首先是從理論創新層面闡釋其重要價值。學界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是指導中華民族實體建設工作的重要理論遵循和思想指南。有學者就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最新成果,是毛澤東思想之民族觀的最新體現,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民族觀的最新結晶。[6]其次,從學科發展層面闡釋其重要價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不僅有利于民族學、人類學、哲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促進了相關學科對民族國家、現代國家轉型、民族和國家認同、共同體等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而且解決了學術界和理論界長期存在的諸多懸而未決的重要爭議問題。一段時期以來,理論界關于中華民族“名”與“實”之間的論爭交鋒激烈,不僅嚴重困擾了我國的民族工作,更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健康發展。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揚棄過分爭論中華民族‘名與‘實問題,反思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首次確認中華民族作為共同體意義上的內部各民族與國家關系定位以及戰略目標”[7],這不僅積極推動了民族關系的健康發展,也有益于消解學術界的理論爭論與分歧。再次,從民族建設層面闡釋其重要價值。“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提出,不僅使我們在“共同體”的框架下,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實現了一次新的自覺[8],更“成為能夠連接起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然和應然狀態的話語橋梁”,成為“連接起中華民族王朝國家體系下的‘華夷一體、天下一家歷史敘事和現代民族國家體系下國家層次民族建設敘事的話語橋梁”[9]。
從現實意義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關系到黨、國家、人民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時代趨向和未來走向。首先,從民族團結層面闡釋其現實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國內的民族團結之間存在著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化,推進了國內的民族團結;國內民族團結的加強,又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夏文斌等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從三個方面決定著國內民族團結的根本走向。一是制度層面的保障;二是文化層面的引領和包容;三是器物層面的流通和借鑒。[10]只有建立在民族共同體背景下的民族團結,才可能使國內各民族更加同心同德。其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層面闡釋其現實意義。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目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同頻同振、交響協奏的關系,兩者已經融為一體,命運攸關,形成難以分割的共命運關系。[11]因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同時,它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維度展示,它向世界樹立了“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示范效應和良好形象,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共建共享與文明互鑒。[12]再次,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層面闡釋其現實意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對自身初心和使命的科學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政治資源。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穩固堅實。”[13]最后,從世界發展層面闡釋其現實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取得了國家形式的政治共同體,既承載著中華各民族的共同命運和文化,更要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間進行交流互動;既承載著民族復興的重任,也致力于構筑合理的世界秩序。[14]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認同,為解決世界民族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15]無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其目的都是要構建和諧世界的共同體,推動中國從世界體系中的邊緣國家日益向中心國家靠攏。[16]
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內涵與理論淵源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內涵
國內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和內涵做了多層次多角度的闡釋,在概念上關涉國族身份、關系模式、文化政治、精神文化等角度,在內涵上將其概括為兩維度、四維度和五維度等多個方面。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問題,學界普遍反對那種狹隘化的理解方式,即單純從字面或歷史上的狹義所指出發,將中華民族僅僅理解為居住在中原地帶的漢族,而排除了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基于此,學界從不同角度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總體而言,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關系模式說”。這種觀點將“中華民族共同體”視為共同體的特殊形態,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人類相互聯結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模式和社會存在。在他們看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族共同結成的一種關系模式,有其獨特的內在結構,是各族之歸屬所在,擁有共同體普遍具有的歷史傳承性和文化符號性。[17]二是“文化政治說”。這種觀點認為應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置于文化政治視域下來思考。關凱就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文化政治概念,它與傳統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不同,在文化和族群意義上是多元的,但在政治上是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并非族裔特征,而是國家政治。[18]三是“精神文化說”。此觀點并不否認“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政治概念的存在,但更強調其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烏小花等人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政治性的,是國家建設的主體和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更是精神文化性的,有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同價值。“包容開放、兼收并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傳統,也是文化內涵。”[19]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就是精神文化共同體。四是“國族身份說”。這種觀點將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公民身份或國族身份聯系起來,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擁有中國國籍、出國必須持有護照的所有中國公民組成的國民身份的集中概括。[20]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問題,學界也提出了一些觀點。一是“兩維度說”。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政治法律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兩位一體”,其中政治法律共同體為其形,文化共同體為其神。[21]還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兩層內涵:即作為擁有國籍的公民共同體和作為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22]二是“四維度說”。即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概括為“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命運”“共同的政治需要”“共同的民族感情”和“共享的中華文化”[23]。三是“五維度說”。即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概括為“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中華民族經濟利益共同體”“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共同體”與“中華民族社會生活共同體”[24]。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對既有理論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一是源于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從經濟基礎角度出發劃分了“原始共同體”“虛假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這三種共同體形式,未來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同體成員全面自由發展的“真正共同體”。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體現了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代社會的實踐和豐富發展”[25],中華民族共同體以“真正共同體”思想為理論依據,是對現實社會狀態的具體解讀。二是源于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天下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它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學政治思想對政治秩序的設想,其精神內核就是“華夷一統”與“天下一家”。有學者指出:“天下觀”中強調“中國”與“四夷”間是文化差異,因而它追求的是通過施以教化,達到“化內”,實現天下歸一。傳統“天下觀”既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思想支撐,也是中華民族向民族國家轉變過程中避免分裂的重要維系。[26]還有學者重點考察了司馬遷的“華夷共祖”思想,認為這是建設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思想資源,是“華夷”民族觀的一個歷史性進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初的思想基礎。[27]三是源于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端于中國傳統民族觀念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合流,它的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夯實了思想根基。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基礎和開端,具體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促使民族精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二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提供清晰的理論邊界;三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提供基本素材。總之,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呼應聯動、相伴而生;[28]四是源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民族的形成與融合理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論養料。如鄧小平提出“兩個離不開”思想,江澤民進一步提出“三個離不開”思想,胡錦濤結合時代特征,對民族概念進行了新描述,將其視為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應該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新時代的科學性繼承與創造性發展。
三、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特征與建構路徑
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它不是傳統中華民族的簡單復制,也不是其他民族共同體形成經驗的移植,而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自我發展。[29]換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具有獨特之底色和特征,這是與其他民族共同體的根本區別所在。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特征
一是“開合性”。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同心圓共同體,其圓心在中華大地,它在面對共同體內部的文化差異和族類差異時是開放和包容的,而面對其他國家的非中華認同群體的邊界比照則是閉合的。[30]二是“一體性”。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特征就是其一體性。[31]所謂一體性,強調的是“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有機整體性。它與松散的、由外力促成的“聯合體”有本質區別,其整體的內部是相互交融、難分彼此、不可分離的凝聚狀態。三是“多元性”。有學者指出:這種多元性是共同體內部實態上的呈現,即“中華各構成民族的差異性,既表現為各構成民族在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方面在歷史發展過程和表現形態上的巨大差異,也表現為各民族在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特點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千差萬別”[32]。當然,這些多元,也并非是一種離散、孤立、邊界清晰的孤立存在。四是“互嵌性”。有學者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互嵌格局,認為互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質上是包含多重因素的“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而且這個多元“復合體”呈現著“相互嵌入性”的特質。[33]總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體與多元的辯證統一,其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一體有高于多元的價值追求,多元是一體前提下的多元。五是“連續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民族凝聚力的塑造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整合上,體現出典型的“東方氣質”,它與西方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西方共同體形態不同,能夠借助自身組織結構進行不斷的自我修復,從而呈現出“超穩定的結構”[16]。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路徑
作為一種新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展望和描繪了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美好圖景。但是,它不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也不是“自為”的存在,而是一個需要不斷被建構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國在從“家天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中,必然面臨著民族整合和民族建構的諸多挑戰和困境,它是多民族國家理論的實踐建構之必然。劉煥明等人認為新時代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面臨著四方面的挑戰:民族差異性的放大與非理性民族主義的滋生;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容易削弱共同體意識;西方價值觀對我國社會心理造成沖擊;西方敵對勢力與民族分裂勢力的內外交織。[34]陸海發則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建構過程中,受制于“狹隘民族意識的滋長與蔓延”“‘相對剝奪感在部分民族群體之間萌生與擴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及差異政治理論的輸入與傳播”“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與破壞”等因素的影響。[14]此外,有學者也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還受到西方民族理論政策所帶來的理論紛擾和理論誤區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學界從多個角度探討如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問題。
1.?建構原則說。主張共同體建設從宏觀上要堅持自身的方法論原則。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民族國家建構不同,它遵循的是“和而不同”的理念與原則,因而需更加注重“和諧”的狀態與整體的利益。[29]還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歷史合力的結果,是多元和一體的辯證統一,因而構建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堅持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辯證統一,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35]
2.?理論建構說。主張通過民族理論的創新發展指導共同體建設。任何實踐的開展,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引,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應然”狀態走向“實然”狀態的重要理論支撐。有學者認為需要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信,深入研究、系統闡述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創新發展的精神實質,進而推動形成新時代民族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36]也有學者提出建構系統完整的中華民族理論,要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結構、性質、作用、內涵、特征等問題進行深刻詮釋,從而防范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解構。[37]總之,沒有理論上的自覺很難形成社會輿論并指引民族工作的開展。
3.?意識培育說。主張通過意識層面的培育為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唯物史觀認為,意識對實踐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主體意識對共同體建設的價值意義不言而喻。
首先,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前提。主要觀點如下:一是內涵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同,后者是客觀實體或客觀存在,而前者是思想層面的意識,即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秉持共善價值規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38]二是內容解讀。有學者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三大要素:即“中國認知體驗”的辨識歸屬要素、“中國價值信念”的同一延續要素、“中國行為意愿”的行為期許要素。[38]也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包含六種意識:即“國情家底意識”“歷史主流意識”“政治法治意識”“團結合作意識”“共同發展意識”“共建共享意識”[39]。三是路徑探析。在宏觀原則層面,有的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和凝聚力建設,其關鍵在于要靠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雙向鑄牢[40]。有的強調,不僅要鑄牢“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還要鑄牢“全體中華兒女或中國人”意義上的共同體意識。[13]通過民族共同體成員主體意識上的共同確認,從而增強主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在具體操作層面,有學者指出,應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法治、心理等六方面發力,通過系統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推進形成各民族成員自覺的心理認同。[41]還有學者提出應著眼于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改善民生與凝聚民心相結合,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更加牢固。[42]
其次,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鍵在于塑造持久穩定的“認同感”。一是從大處著眼的整體思路出發。有學者提出要在“身份認同”“力量認同”“利益認同”和“目標認同”等方面發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現提供動力保障和心理基礎[4]。還有學者提出要通過“鍛造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共同體認同”“建構中華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認同”“形塑中華民族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以及“模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來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的建構,進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的鑄造。[43]二是從要處入手的重點思路出發。有學者就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置于民族文化認同的視閾下進行著重考察,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命線,而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則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基本抓手和根本要求。沒有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再豐厚的民族歷史也會被分割為一盤散沙,民族的團結進步也就無從談起。[44]
再次,建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性紐帶的根本。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目標就在于鞏固共同體內部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平等、互助和諧的關系,其關鍵在于促進中華民族成員都自覺認同“同屬于一個國家”“各民族是一家人”,直至形成一種潛意識的共同體觀念。[7]有學者因而提出,要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共享的中華文化”入手,并時時貫穿對“共同性”的強調,形成中華民族的“命運一體性”[45]。
4.?物質根基說。主張通過經濟發展為共同體建設夯實物質根基。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結構體系中,經濟基礎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固本培元”的工作——即促進各民族地區的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我們需要關注和補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區域性發展短板問題,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大戰略給少數民族帶來的發展契機,促進各民族之間互通有無、交流往來,提升彼此的相互依存度,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靠共同發展來化解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若是少數民族發展的邊緣化困境和民族經濟結構斷裂風險得不到改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將會始終存在“失根”風險。[24]
5.?法治保障說。主張通過完善法律形式來為共同體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倪國良等人就認為法治方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終形成和有效鞏固的必由之路。其基本路徑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法律理念變革、法律制度設計和法律實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律化、法治化,建構正義的內部族群權利關系,發展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進民族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等。[46]馮育林等人認為要健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法律形式,一是要繼續推動“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入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各民族關系進行適當闡釋和細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法律形式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相比于五十六個次級民族的至上性,鞏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整合程度。[47]二是要健全現有的《反國家分裂法》及相關性制度,為抵御和瓦解民族分裂勢力的種種分離主義活動提供法律保障。[48]
6.?從嚴治黨說。主張通過黨的建設為共同體建設提供政治保證。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功建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科學領導,這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要繼續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升民族工作科學化水平。[37]要聚焦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根本,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基礎。[15]
7.?制度政策說。主張通過調整優化民族制度、政策為共同體建設凝聚人心。在制度層面: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影響著民族團結效果的實現。我們要在民族區域制度的優化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韌性,為鞏固民族團結提供長遠的制度安排。[10]在政策層面:有學者指出,要實行一系列順民心、得民意的方針政策,贏得各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導向上適度往基層傾斜,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42]。當然,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政策體系,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有學者提出,要圍繞“兩個共同”的目標,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與因時制宜,實事求是地改進和完善民族宗教政策。如對高考加分、計劃生育等政策要適時進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把各民族團結和凝聚起來。[36]
四、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總體評介與未來展望
自2014年9月習近平首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政治術語用于闡述民族工作和加強民族團結的大政方針后,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進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取得了不少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如“顯學”一般迅猛成長起來,成為中國民族學研究時代性發展的新興學科生長點。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從三大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了探討:即“為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如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三者之間層層遞進、相互鏈接,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基本框架。總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持續前行,研究議題和方法視域不斷深化拓展,理論體系建設層級和水平也接連提升,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和深耕空間,明晰這些不足,對進一步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理論問題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
基礎性理論問題的明晰是任何一個學科存在的根基。換言之,如果缺乏完整基礎性理論體系的支撐,那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注定會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長久穩定前行。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存在諸多分歧與“空場”,與社會現實的迫切要求有著較大差距,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還模糊不清。例如,對“中華民族”這一元概念的認知尚不明確,有學者并不認同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認為中華民族不具有民族學的意義,中華民族是虛擬的,不是實體。有學者將中華民族簡單理解為漢族,或者是以漢族為核心對其他民族的同化過程,因而建議放棄“中華民族”這一術語,以“公民共同體”替代“中華民族”[49]。在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群中,三者的內涵與外延必然是不同的,但是學界對此的界定依然處于混沌狀態。有人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是對西方民族國家理論的一種超越,是對中華民族概念的豐富和發展[7]。但也有學者將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視為“異語同義”的兩個概念;有人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屬于本體范疇的概念,是存在物,是不以人為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意識范疇的概念,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實體的主觀映像,兩者之間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也有學者在具體研究中并不注意對這兩者之間進行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而是經常混淆使用。因此,我們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理論。
其一,要深入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問題,達成一定的學界共識。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傳統和現代的研究成果,對中華民族與共同體概念的演變問題進行系統研究。長期以來,人們囿于研究視域與學科領域的差異,對中華民族與共同體概念內涵的理解多種多樣。而中華民族與共同體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元概念組成,弄清其概念的具體適用范圍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鍵所在,也是在不同語境下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外延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要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外延,就要弄清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關聯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否只是中華民族與共同體的簡單相加,還是表現出其他不同的根本屬性與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是否如物質與意識的對應關系?毋庸置疑的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其概念分別所指的核心范疇和主要方向是不盡相同的,但是,三者之間到底是何邏輯關系,仍存在進一步探究的空間。其二,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研究,缺乏“中國主體性意識”。國內學界更多的是聚焦于西方的共同體理論,而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其文本中蘊藏著的理論資源挖掘不夠,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淵源體系。盡管西方思想史中的共同體理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研究提供了理論給養,但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無法相提并論。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中國的原創性概念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范疇,因而需要突出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的主導性地位,進一步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西方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族理論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豐富與發展,系統完整勾勒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鏡像圖”,從而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合法性依據和優越性澄明清楚。總之,從理論上深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問題,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著力點。
(二)學術視域和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延拓
一方面,目前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性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已有成果大都缺乏從國家戰略高度和共產主義發展全局的整體性視野來全盤考量,也缺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意義、價值、目標、方法、現狀、路徑等進行整合性研究。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需要拓展。在研究廣度上,學者專注于中國如何實現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以應對西方世界的“民族分裂”和“話語霸權”,而缺乏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與世界多民族國家問題解決的關系探究。另外,學界鮮有對中國自身的民族共同體建設經驗與國外民族共同體建設經驗的系統總結、對比和梳理,如立足于蘇聯歷史上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經驗分析與新中國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對比研究,總結共性和個性。缺乏歷史性的回顧,我們就難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嬗變予以準確把握,也難以在歷史經驗的對比中發現問題、尋找不足、進行提升。總之,研究中國與國外的歷史借鑒,對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研究深度上,很多學者都關注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對于民族團結的深遠意義,但是關于如何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地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還缺乏深入研究。如很多學者關注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價值,但是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建構中來,都是淺嘗輒止或者籠統論之。
為此,我們需要在學術視域和研究方法上進一步發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深化。其一,在學術視域上,要立足于整體視野、世界目光,從多角度延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視野。在橫向上,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定位,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對立面即西方國家多民族群體的比較性分析,從而看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優點和本質所在。在縱向上,注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研究,從歷史性坐標出發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演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新時代的建構提供歷史積淀。此外,還需補齊核心問題研究的短板。應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等重點關系的研究,以關鍵部分拉動整體性研究。其二,在研究方法上,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綜合性研究。目前學界的研究大多是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角度單一、囿于固定模式影響。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復雜的時代之物,帶有“交叉性”“綜合性”色彩,因此,我們需要打破單一學科研究的“話語壁壘”桎梏,建構出多學科力量凝結的學術研究共同體,促進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倫理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視界融合”,立體化地介入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中去。唯有如此,相關學術成果才能擺脫“片面的深刻”或“深刻的片面”之窠臼。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路徑研究需要深入式推進
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不是單純的理論研討,其落腳點和歸宿是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實踐。目前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還停留于“強理論、弱實踐”的現狀,即主要集中在學理上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問題,而輕于如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大部分學者的研究主要是理論分析模式,基本上沒有實證式、調研式分析模式。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從實踐中、群眾中來,到實踐中、群眾中去,未來的研究需重視問題導向意識,強化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路徑創新研究,符合群眾需要、大眾理解,保證研究的針對性和現實性。當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并不是簡單的工程,而是一項需要多措并舉、多向發力、久久為功的重要事業,這就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路徑要從多向度進行廣泛探索和持續發掘。總之,這些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留下了廣闊的可深耕空間。
參考文獻:
[1]?陸衛明,張敏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8(3).
[2]?斯琴格日樂.習近平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邏輯體系與時代價值[J].科學社會主義,2019(4).
[3]?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4]?楊宏偉.經濟全球化境遇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2).
[5]?鄧磊,羅欣.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路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8(6).
[6]?郭小靚,陶磊.論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種基本共識[J].學術交流,2016(10).
[7]?楊鹍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8]?龍金菊.“共同體”語義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廣西民族研究,2019(2).
[9]?李贄,王冬麗.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中華民族實體建設——兼論習近平中華民族共同體觀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要求[J].廣西民族研究,2019(2).
[10]?夏文斌,易佳樂.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民族團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
[11]?趙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12]?馮育林.從“中華民族”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設析論[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13]?白利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學習習近平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論述[J].社會主義研究,2018(4).
[14]?陸海發.民族國家視閾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15]?巴特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奮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J].中國民族,2018(7).
[16]?王紅霞.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契合[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5).
[17]?張會龍,馮育林.共同體視閾下的中華民族意涵分析及其可能限度[J].思想戰線,2017(3).
[18]?關凱.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一種新的文化政治理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5).
[19]?烏小花,艾易斯.“一帶一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理念、價值與實現路徑[J].西北民族研究,2018(4).
[20]?嚴慶.本體與意識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
[21]?傅才武,嚴星柔.論建設21世紀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
[22]?沈桂萍.準確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5-03-27.
[23]?孔亭.試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24]?朱碧波.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建構[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5]?趙紅偉.論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1).
[26]?閆麗娟,李智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8(4).
[27]?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線,2018(2).
[28]?張淑娟.試論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J].廣西民族研究,2017(3).
[29]?常士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多重建構及其邏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3).
[30]?嚴慶.國家建設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N].中國民族報,2018-06-08.
[31]?孫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及意義[J].思想戰線,2019(3).
[32]?李贄,金炳鎬.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考察和結構分析[J].學術探索,2017(10).
[33]?陳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合互嵌格局與多元一體交融[J].廣西民族研究,2018(2).
[34]?倪佳瑜,劉煥明.論新時代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維護[J].廣西社會科學,2019(4).
[35]?孫海星.歷史合力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鞏固路徑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36]?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J].民族研究,2018(1).
[37]?孔亭.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內涵和推進路徑[N].中國民族報,2019-02-15.
[38]?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
[39]?哈正利,楊勝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探析[N].中國民族報,2017-02-24.
[40]?納日碧力戈.雙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
[41]?王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構建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8(4).
[42]?馬福運.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19(7).
[43]?鄧新星.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的建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44]?鄧玉函.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重邏輯[J].思想戰線,2019(4).
[45]?郝亞明,趙俊琪.“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轉變視角下的理論價值與內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46]?倪國良,張偉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基礎、路徑與價值[J].廣西民族研究,2018(5).
[47]?常安.習近平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思想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
[48]?馮育林.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幾個著力點[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
[49]?都永浩.華夏—漢族、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1).
STATUS?AND?PROSPECTS:A?RESEARCH?REVIEW?ON?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IN?DOMESTIC?ACADEMIA?SINCE?THE?18TH?NATIONAL?PARTY?CONGRESS
Sun?Zhou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has?gradually?become?a?prominent?academic?topic?and?has?been?discussed?from?three?major?aspects?in?domestic?academic?research:"Why?construct?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What?is?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and?"How?to?Construct?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The?specific?contents?included?its?appearance?background?and?value?significance,concept?connotation?and?theoretical?origin,basic?characteristics?and?construction?path?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Of?course,while?achieving?fruitful?results,there?are?also?deficiencies?and?room?for?deep?cultivation.?Therefore,future?research?needs?to?focus?on?three?levels:The?first?is?to?deepen?the?basic?theoretical?issues?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the?second?is?to?extend?the?academic?horizon?and?research?methods;the?third?is?to?further?promote?the?study?on?the?construction?approach?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
Keywords:Chinese?National?Community;connotation;construction;evaluation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