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晚年提出著名的“歷史合力論”,論述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存在和發展的現實條件下創造著歷史,闡釋同一運動規律之中的許多個人意志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融合為社會發展“總的合力”,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國際社會的合力密切相關,它是國際社會各種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發展狀態和趨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包含著深刻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蘊。
【關鍵詞】歷史合力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與發展
【作?者】周銀珍,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博士。江蘇徐州,221116。
【中圖分類號】D81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3-0039-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制度推進路徑研究”(14BKS039)。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變局,回應全球挑戰,引導全球共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歷史合力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來源和思想基石,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發展“歷史合力論”思想,則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
一、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并被實踐證明為科學理論,成為引導工人運動的行動指南。資產階級為了從根本上限制馬克思主義影響和工人運動,刻意地扭曲馬克思主義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詆毀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歪曲歷史唯物主義為經濟決定論。為此,在1886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恩格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如何從黑格爾哲學出發又怎樣同這一哲學脫離時,論述“歷史合力論”思想,發展了唯物主義歷史觀。隨后,為了駁斥資產階級的歪曲,恩格斯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和1894年《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進一步闡述“歷史合力論”。
十九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走上壟斷階段,馬克思主義適應各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需要,指導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遭到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扭曲和挑戰。一方面,以保爾·巴爾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學者,污蔑馬克思只承認純粹生產、技術的決定作用,否認人的積極能動作用,指責恩格斯到處擴展“經濟結構”概念,把人看作是受經濟擺布的機器和工具。在此基礎上,他們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另一方面,以保爾·恩斯特等為代表的“青年派”,亦即小資產階級反對派,組織上,反對黨的領導和集中統一,宣揚無政府主義;策略上,形而上學地看待暴力,不顧黨進行斗爭的現實條件;革命上,堅持冒險主義,盲目鼓吹暴力革命,反對合法的革命斗爭。為了推進冒險主義革命策略,“青年派”不是完全地反對馬克思主義,而是通過歪曲歷史唯物主義,為自己貿然行動尋求理論依據。他們片面夸大經濟因素的作用,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成經濟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只承認經濟關系的決定作用,不承認創造歷史的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得面目全非。
正是在這樣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為了澄清各種誤解、回擊各種進攻和歪曲,恩格斯全面、深刻地考察了社會發展的前提、動力和原因,他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1]591不僅明確地堅持經濟基礎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地位,而且清晰地強調政治、文化、哲學等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恩格斯又進一步指出“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融合成“總的合力”,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二、“歷史合力論”基本思想
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內涵豐富、論證嚴密、邏輯清晰、影響深遠,蘊含著“如何創造歷史”和“怎樣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思想。從兩個方面分析“歷史合力論”:
(一)如何創造歷史: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創造著歷史
恩格斯指出:“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1]592在這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創造歷史的基礎和前提,即經濟基礎與豎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諸因素的相互作用融合成“合力”前提。缺少任何一方,人類社會都將不可能存在和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經濟基礎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經濟因素是基礎和根本,是人類社會及其他因素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原動力,決定整個社會存在的性質和發展趨勢。二是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政治條件和思想保障。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相互促進,融合為系統的綜合力量。這種綜合力量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沒有這種綜合力量,人類社會不可能順利發展,不可能創造豐富的歷史文明。三是經濟運動的必然規律性是通過其他因素的偶然性作用推動社會的發展,而其他社會諸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真實基礎在于塵世的物質生產。四是在歷史發展中起作用的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相對性、可變性,隨著具體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不是亦步亦趨、同步進行,而是不平衡的。但是無論如何變化,經濟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是不變的。
(二)怎樣創造歷史:同一運動規律之中許多個人的意志相互沖突融合為社會發展的“總的合力”創造著歷史
恩格斯強調:“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1]592-593恩格斯深刻地闡釋了我們怎樣創造著歷史,即不同的單個意志相互沖突、相互融合而成的合力創造著歷史。他不僅詳細地考察人們創造歷史活動的能動性,而且深刻地研究人們產生這些能動性的物質基礎,還系統地探索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具體而言:一是歷史在人們意志相互沖突中得以產生。人是歷史的主體,人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不同性質的許多單個人的意志相互交錯碰撞、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總的合力”促進社會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發展軌跡和趨勢。二是人的意志相互沖突,由生活條件決定。個人的意志現狀是由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許多單個意志相互沖突形成的合力,從最根本意義上講,依然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經濟生活條件的變化,必然引起個人的意志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進而,推動歷史“合力”的變化。三是“總的合力”,即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合力”。在這個“總的合力”的作用下,單個意志不能單獨實現,很多情況下,單個的意志都沒法完全達到自己目標,甚至根本達不到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說,這些單個意志都對社會歷史“合力”有貢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單個意志能夠控制和操控社會歷史“總的合力”。這個“總的合力”,既受主體的內在主觀因素的影響,又超越了主體的主觀性而具有了客觀規律性,即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辯證統一。單個意志只有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或“歷史總的合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實現。
綜上,“歷史合力論”中“合力”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許多個人意志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融合而成的“總的合力”,既系統地展現了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的前提性規律,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怎樣發展”的具體性規律,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合力論”指導當今世界發展實踐,必然要求我們超越矛盾和分歧,凝聚合力,合作共贏,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和發展“歷史合力論”思想
“歷史合力論”包含著深邃的哲學思維,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在立論基礎、價值取向、發展動力、發展趨勢等方面,創新性地發展了“歷史合力論”。
(一)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促進共同發展,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論”中的前提條件思想
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首先肯定了人們不是主觀地創造歷史,而是在已有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這些已有的前提條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存在和發展的現狀和水平。也就是說,人們創造歷史不是隨心所欲地、想怎樣創造就怎樣創造,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積累形成的現有前提條件下,把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創造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純粹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從國內國際實際現狀和條件出發,依據于整個人類世界已經進入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階段,依據人類社會相互依存、命運相連的客觀現實,探索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戰略,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的前提條件思想。
人類探尋宇宙奧秘,認識和把握自身命運具有廣泛的前提條件。早期的人類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落后、物質基礎薄弱、交通不便的影響,人們之間的交流甚少,地區之間基本上處于封閉狀態半封閉狀態,自然不會產生維護不同地區間的共同利益的需求。而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科技的進步使世界范圍內的交流日益頻繁,全球治理體系加速演變,人類社會交往的世界性空前發展,各國各地區相互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密切,且相互依存趨勢不斷加強。人類已經生活在地球村,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可以置身事外,也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能夠逆歷史發展潮流退回到原始社會的自我封閉狀態。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促進人類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共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只有共同發展,才能形成“總的合力”,奠定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基礎。當前,全球發展不僅面臨著西方傳統發展思維的禁錮,而且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問題的挑戰。面對全球發展困境,各國不得不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探索自己的發展出路,進而產生出新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向和發展利益的沖突,導致世界碎片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油然而生,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這種時代之問的解答。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國際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入手,突破西方傳統的零和博弈舊框的束縛,“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2]481,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促進各國密切交往,加強經濟經貿往來,主張各國各地區在生產、貿易、金融、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相互合作。在此基礎上,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開展廣泛的思想文化交流,促使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是“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3]24。“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持開發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慧互利。”[2]524這就要求增強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能力,促使各國各地區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就是因為它倡導各國立足長遠、尊重差異、互通有無,找到了“共同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把經濟作為促進共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原動力,促進沿線各國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而且把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作為促進國際交往的基本條件,推動國際合作深入開展,引領全球共同發展。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對“歷史合力論”的豐富發展,也是“歷史合力論”在現實發展中的具體運用。
(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論”中歷史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的思想
“歷史合力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由無數個人意志交互作用形成“總的合力”的結果,具有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辯證統一的特性。人類命運共同體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由于沿途各國各地區發展不同步,文化傳統多樣性、生活習慣差異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籌協調各方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具有可行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乎全人類的發展前途命運,需要充分調動沿途各國各地區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共同奮斗,共享發展成果,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超越差異,凝聚共識,發揮各國主體意志,形成走和平發展道路“總的合力”。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維護世界霸權地位,質疑中國將會走“強國必霸”之路,并提出“中國威脅論”,以達到引領國際社會孤立中國,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這既有主觀上對中國發展惡意抹黑的成因,也有思想深處對中國根深蒂固偏見的緣由。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一直堅持“和合”理念,始終追求和平發展、團結統一,創造豐富的“和諧”文化,為促進人類發展、豐富世界文明作出偉大貢獻。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深重的苦難和危害,追求民族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一直是近代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國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并一直呼吁各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需要和平發展的環境。沒有和諧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夢”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論設想,不可能實現。因此,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當代展現,也是中國對西方國家抹黑和遏制的積極回應;不僅是中國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正確把握,也是中國人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中國將一如既往,立足于世界發展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并為此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和平發展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廣大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而西方國家實力相對衰弱,產生的積極效果就是“任何國家或集團都無法獨宰國際事務”,世界和平發展有了現實的基礎和保障。和平發展大勢和潮流不以某一西方國家或集團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由各國各民族不同的物質基礎、意志、方向、實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總的合力”所決定。
習近平指出:“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4]211在這個全球化時期,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繁榮,就必須把握時代潮流,把握好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否則,違背歷史發展大勢,必然被歷史拋棄。唯有堅持和平發展,妥善協調利益關系,才能消除戰爭沖突的根源,順應時代和平發展大勢;唯有和平發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的,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的“總的合力”,進而,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這個“總的合力”,是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家和各地區共同發展形成的“合力”,不僅符合大多數國家和平發展的意志,凸顯歷史主體的選擇性,而且不會因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展現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永久和平的世界”[3]24。這要求所有行為體從“和”出發,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堅持人類世界和平發展的基本定位,協調各方,匯聚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加強國際社會平等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又主張國際社會行為主體平等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平解決國際性難題;既堅持尊重不同國家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又堅持不同的國家均在國際社會發展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作用,都為國家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進而,調動各主權國家的積極性,促進歷史合力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趣,也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現實體現,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思想。
(三)堅持全面發展,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論”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
在“歷史合力論”看來,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總的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其中,經濟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因素不是唯一的因素,它總是通過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相互聯系的中介環節發揮決定性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歷史合力論”為指導,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充分發揮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引導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繼承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思想。
習近平指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5]這充分地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種因素相互聯系、全面發展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統一的實踐過程。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只要沿途各國各地區共同體努力,共同規劃,共同實踐,健康和諧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能夠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6]4它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貫通沿線各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戰略,為促進沿線各國各地區全面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和發展平臺。如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是多元的,涵蓋各個合作領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一帶一路是共贏的,各國共同參與,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7]“一帶一路”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聚焦發展這個根本問題,要求沿途各國各地區尊重彼此發展的道路、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的選擇,努力激發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政治穩定的發展目標,堅定不移地擴大各國的利益交匯點,維護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單個國家和民族的時空界限,主張沿途各國各地區全面發展,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貿易暢通、政治政策溝通、文化交流融通、民心相通,形成經濟上合作共贏、政治上互信互利、文化上互尊互鑒的發展機制,匯聚沿線各國各地區的發展力量,形成共同發展的“合力”。這個“合力”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動力。它是沿途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的“總的合力”。換言之,沒有經濟的發展,沿線各國不可能互利共贏,不可能積極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沒有政治互信,沿線各國各地區不可能互利合作,不可能全力以赴地參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沒有文化相通,沿線各國各地區不可能互利共享,積極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沿途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實踐活動,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的經濟基礎之上各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既堅持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充分地肯定政治、文化、生態等領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四)堅持共同治理,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論”協調和匯聚不同力量的思想
根據“歷史合力論”,任何國家、民族、個人總是通過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來參與社會活動,其思想與行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且都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或大或小的作用。同時,任何國家、民族、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受自我思想意識支配。這些不同的意志,在同一個時空中發揮作用,會引起沖突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力量的內耗。即便不產生力量的內耗,相對于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而言,單個國家、民族、個人的分散力量也是非常薄弱和微小的。因此,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啟示我們應該有序地把這些單個、分散的力量協調和匯聚起來,形成遠遠大于單個力量簡單疊加的合理優化的合力。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任何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國際力量交互作用形成的“總的合力”的結果。一方面,一大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和促進國際格局調整的主要因素,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另一方面,2008年爆發經濟危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沒有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經濟發展速度依然緩慢,沒有實現經濟順利復蘇,國際影響力逐漸減弱,喪失控制世界格局的絕對優勢。因此,隨著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是大勢所趨,更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志和需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8]20
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和交流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前,經濟危機、生命安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早已超出一國界限,成為全球性問題,困擾著世界發展。無論是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還是控制全球性氣候惡化,抑或是解決全球性生命安全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單獨解決和獨立完成的。面對諸多復雜的全球性問題挑戰,西方主導的現有的國際治理體系出現治理失靈現象,已不能適應全球化發展要求以及無法有效地回應全球性問題的挑戰。如何有效合理地應對和解決全球性問題,創造人類社會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熱點難題和重要課題。正是基于對全球性熱點問題和重要課題的深刻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公平正義原則,尊重差異,平等相待,互利共贏,要求各行為體必須尊重其他行為體共商共建的合法權利,主張世界各國各地區通力合作,共同治理,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9]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回應這一發展趨勢,主張將全球發展的正能量聚合起來,實行開放的全球共同治理模式。一方面,加強國際規范和國際條例的修訂,完善國際交往的體制機制,鼓勵各國共同管理國際公共事務,共同營造和諧穩定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主張廣泛開展“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不斷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落實到位。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不僅超越西方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的弊端,為各國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效的國際平臺,而且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共識,通過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努力,共同解決全球治理體系“失序”問題,形成全球治理合力,并與時俱進地促進治理體系發展,完成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特殊使命,實現全球善治的目標,共建人類社會美好未來。從實質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肯定了在解決全球性問題進程中,各類活動主體(主要包括個人、群體、組織和群眾)意志的重要作用,也充分地肯定了協調和整合不同意識和行為的積極作用,突出歷史發展的“總合力”的重要性。這既是對歷史合力論的豐富和發展,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
(五)追求共同利益,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的物質利益基礎地位思想
人類社會形成并存在于實踐活動中,離開人的能動性的實踐活動,人類社會不可能存在和發展。但是,由于“總的合力”的作用,人類歷史發展依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般規律性。如恩格斯強調:“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它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10]302在社會發展領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預期目的,這些預期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彼此沖突,最終的結果并不是預期的,也不是任何個人能左右的,這就是“總的合力”作用的結果。個人的意志和目的越與“總的合力”的方向和趨勢相一致,實現的可能性越大。
物質決定意識。任何“目的”“意志”都是由物質利益決定。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人不斷追求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奮斗史,就是人不斷追求自身利益的探索史。物質利益是任何國家、集團、個人堅持某種“目的”“意志”的根本動因,是歷史發展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在這里,恩格斯通過深入考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歷史,得出利益沖突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基本根源,是現代歷史發展的動力,進而得出:一切的爭斗和斗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10]305的結論。因而,物質利益從根本上決定國家、集團、個人的意志和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利益,必然會調動世界各國人民的積極性,發揮各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進共同發展。
事實上,拓展交往合作渠道至關重要。良好的、融洽的交往合作關系,能夠有效地增加利益共存量。習近平指出:“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6]3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無數單個現實的人所構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這些無數單個現實的人,就有無數個人利益指向,這些無數個人利益指向必然會發生碰撞和摩擦。減少利益沖突和摩擦的最好辦法就是共同合作。這些無數個人只有相互協調、共同合作,才能減少摩擦,贏得利益最大化。如果拋開共同合作,人們受到狹隘的利益驅動,往往會采取斗爭的方式進行交往,最終的結果是雙方或多方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根本不可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而,對共同利益的強調并不意味著對個體利益的否定,個體可以按照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去尋求利益支點,追求美好生活。同樣,對于國與國的世界交往合作亦是如此,共同合作有利于減少分歧,維護共同利益。從長遠來看,維護人類社會整體利益與每個國家的利益并不沖突。每個國家都應該以維護共同利益為突破口,努力推動各方共同合作,擴大利益的交匯點,實現共同發展。
共同合作可以克服個體發展的自我缺陷,充分發揮合作雙方優勢,進而提高生產效能,增加整體的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同合作”“互利共贏”的新理念,反對“一家獨大”“贏者通吃”的霸權主義行為,堅持同舟共濟、互利互信,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引導每個人自覺將切身利益和切身命運與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命運緊密相連,促進共生存共發展;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社會朝著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搭建更多溝通合作平臺,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合作增長點、共贏新亮點”[2]533,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實踐平臺和物質基礎。這不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意,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和發展“歷史合力”的物質利益基礎地位思想的體現。
總之,在立場、觀點、思想邏輯、方法等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一脈相承。“歷史合力論”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滋養和行動指南,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展“歷史合力論”的人民立場、思想內容、價值理念和科學方法,是“歷史合力論”在解決全球問題、促進共同發展實踐中的生動展開和具體運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歷史合力論”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世界視野,深化了人類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習近平.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和訪問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時的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6]?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英國倫敦金融城發表重要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23(01).
[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習近平.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N].人民日報,2016-09-29(01).
[10]?[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RESEARCH?ON?CONSTRUCTION?OF?"HISTORICAL?SYNERGY?THEORY"?AND?"HUMAN?DESTINY?COMMUNITY"
Zhou?Yinzhen
Abstract:Engels?put?forward?the?famous?"Historical?Synergy?Theory"?in?his?later?years,discussing?the?creation?of?history?under?the?premise?of?the?interaction?of?economic?foundation?and?various?social?factors?such?as?political,cultural,legal?and?other?factors,explained?the?conflicts?and?interactions?of?personal?will,and?integration?into?the?"total?synergy"?of?social?development?and?the?development?of?historical?materialism.?Constructing?the?Human?Destiny?Community?is?closely?related?to?joint?force?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It?is?an?interdependent?and?mutually-promoting?development?state?and?trend?formed?by?various?forces?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in?"interaction".?The?new?idea?of?constructing?a?community?of?human?destiny?inherits?and?develops?the?"Historical?Synergy?Theory",which?contains?profound?values?of?the?times?and?practical?implications.
Keywords:Historical?Synergy?Theory;Human?Destiny?Community;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