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嬋娟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 1145(2020)4- 030- 02
摘 要 職工是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職工群體的需求也在發生改變。本文試從職工需求變化入手,結合企業工會的職能履行,探討如何當好新時代職工群眾美好生活的維護者。
關鍵詞 企業工會 維護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將為企業工會工作帶來新的變化。工會組織要正確掌握職工群眾的需求變化,在實現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奮斗中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本文試從職工需求變化入手,結合企業工會職能履行,探討如何當好新時代職工群眾美好生活的維護者。
一、當前職工群眾的需求變化
企業職工是與企業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群體,其主要生活來源為工資收入。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他們的需求可基本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物質性需要,能夠確保飲食保暖等人類基本生存所需,因此,工資收入是職工最直接的物質需求。第二類是社會性需要,是基于第一類物質性需要衍生出的深層次需求,包括基于安全需求的社會保障,基于公平需求的同工同酬待遇等。第三類則是更高層次的心理性需要,比如體面勞動、獲得尊重及實現自我價值等精神需求。近40年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群眾基本生活已經得到顯著改善,溫飽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當職工物質性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便開始傾向社會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的滿足:如工作上需要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公平的職業環境,生活上需要更好的教育資源、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及更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是職工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涵義不同但又存在緊密關系:職工需要有更多物質方面的獲得,才能筑牢幸福生活的基礎,但兩者之間又不能簡單對應:幸福度并不單純由獲得多少的數量來決定。而安全感則是獲得感、幸福感的保證。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這種發展變化和利益新訴求,如何實現職工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應該是新時代工會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發揮好工會基本職能
在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中,工會工作始終應當把握好服務發展、服務職工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三個關鍵點。
1.服務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是打破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關鍵,工會職能的履行始終要圍繞中心,把著力點放在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上。第一,要在重大工程項目、重要工作任務、重點發展領域和重要工作崗位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結合合理化建議、五小成果評選、小發明小改造推廣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以點帶面影響更廣泛的職工立足崗位為企業發展建功立業,助推企業創新及新技術推廣。其次,充分發揮大學校作用。加強校企合作,可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支持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職業院校聯合建設實訓基地,健全職工技能培訓體系,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第三,注重彰顯工人階級先進性。尊重職工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選樹勞動模范、“工人先鋒號”等模范集體和個人,以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為載體,以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為引領,煥發職工群眾的主人翁精神,積極主動投身企業發展。
2.服務職工群眾。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是維護,中國工會十七大召開以后,更進一步明確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最基本的職責。因此,企業工會要始終把職工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要繼續幫助職工解決好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技能培訓等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同時要積極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保障職工的政治、文化和生態權益,精準開展送崗位、送溫暖、金秋助學、農民工援助解難幫困工作,強化醫療互助保障機制,使職工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3.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隨著勞動用工制度的變革,職工利益訴求的新趨勢,勞動關系領域也開始出現新情況,迫切需要工會組織加強思想引導、矛盾化解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積極發揮作用,加強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工作融入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工會在三重一大決策中的參與度,深化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設,發揮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作用,分層級發揮基層工會組織在協調勞動關系第一線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加強勞動法律執法監督,促進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以職工個性化需求為導向,深化工會工作職能
隨著職工群體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價值觀念、審美需求等發生變化,他們與企業的內在關聯也產生了質的轉變。作為新時代職工美好生活的維護者,企業工會在強調提升企業發展品質、凝聚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其職能也要相應地由面上的工作轉變成深入性的工作,由粗放型人性化管理轉變為精準的滿足職工個性化發展需求。
1.為職工提供更富有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工會組織要打破傳統服務職工的方式,轉而提供更多側面的服務,滿足職工對生活質量的期盼。如推進民生實事工程,創新職工生活后勤保障,推進職工食堂和職工宿舍規范化建設;在參與民主管理過程中更有作為,滿足職工對管理信息透明化和制度實施公平公正的期待,讓職工有更加明確的參與權、知情權和享受權;創新職工活動組織方式,指導和支持各類興趣協會,以職工活動中心為平臺,開展經常性職工文化活動,讓工會關愛惠及更多職工。
2.注重將職工自我價值實現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不單單是薪酬的高低,還有尋求認同、個人價值實現、精神文化享受等諸多方面的追求。以擇業選崗為例,一方面,職工思想觀念得到解放,另一方面社會包容度與可選擇性較之過去也有了提高,職工不再滿足于固守“鐵飯碗”,對崗位選擇、職業規劃都有更高的要求。工會組織應該更好地把握職工的這些思想變化,以發揮職工最大積極性為著眼點,因勢利導,找準職工多元審美與企業發展的結合點,注重將職工人生規劃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最終收獲幸福。
3.工會服務要更加側重職工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經常性調研、下基層、座談等方式,及時了解一線職工所急、所需、所盼,吸引職工群眾參與活動設計和工作部署,根據不同職工的興趣愛好、個人追求以及性格特點,為職工量身打造服務定制套餐。從對其生活環境的關心上升到工作過程的關心,從低層次的生理關心上升到高層次的精神滋養,通過提升企業文化品質,讓職工產生更多的認同歸屬和幸福感,在幸福愉悅的心情中提升工作水準,適應企業發展需要。
四、結語
維護職工的美好生活,是企業工會組織的使命要求。職工美好生活的界定,沒有止境。工會組織對職工的維護支持為企業發展儲養著源源不斷的活力,維護職工的美好生活與企業的長久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企業工會要充分認識到現階段工作目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鞏固和落實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一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通過創新工作理念和機制方法,為實現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陳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時代意蘊[J].理論學習-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8(6).
[2]宋國愷.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學研究[J].學術網文,2019(7).
[3]汪琳.以勞動關系和諧促進社會和諧[J].交通企業管理,2018(12).
[4]毛學斌.加強油田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見[J].企業文化,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