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在方寸之間,盡現重慶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這就是剪紙藝術的魅力,也是“剪刀手”的人生。
相信無論多少年后,人們仍會記得那些埋首燈下的剪紙人:他們在無數寂靜的夜晚,展開手中剪刀描刻紙上的藝術;用數十年的熱忱與執著,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堰興剪紙。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個人剪紙展
6月12日,一場滂沱大雨沒能阻止我們與堰興剪紙非遺傳承人見面。74歲的周定洲冒雨赴約,帶著他五十三年剪紙生涯中的部分得意之作。
“這是榮獲金獎的作品,這是近年來創作的‘網紅重慶系列,還有新近嘗試的陰剪作品……”他將一張張作品鋪展,一個花團錦簇、華麗絕美的剪紙世界驚艷呈現。
孔雀尾羽絲絲分明、花瓣形狀層疊流暢、藤蔓彎彎似隨風舞動……細密之處竟如同發絲一般,很難想象出自一雙略顯粗糙的男人的手。
“剪紙離不開一定的天資和一定的苦功?!敝芏ㄖ拚f。而周定洲的天賦,想必來自他的外婆和母親。
每逢春節貼窗花,喜氣洋洋又蘊含美好愿望。周定洲的外婆陳黃氏從河南逃難到重慶,保留了家鄉河南的剪紙習俗。耳濡目染之下,周定洲的母親陳志永也拿起了剪刀。
外婆去世得早,周定洲對她并沒有過多印象,但母親卻是當時有名的剪紙人。母親雖然在挑花刺繡廠上班,但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剪紙。
煤炭爐子上咕嘟咕嘟煮著東西,母親在旁邊專心剪紙——這是周定洲兒時經??吹降囊荒粓鼍?。在他眼中,母親一天到晚不停地剪,一折一剪之間,一紙花鳥就活靈活現了。
“越剪越多、越堆越厚,家里擺滿了剪紙作品。只要別人喜歡,母親就會贈送?!敝芏ㄖ拚f。
1956年至1959年,陳志永迎來創作鼎盛期,并榮獲中國·天津剪紙展覽一等獎。1957年,重慶群眾藝術館為她舉辦了個人剪紙展,展出作品上百幅?!短炫⒒ā贰耳L鶯聽琴》和《百子圖》等作品,連專家看了都直夸神奇。其中還有幾幅,曾登上當時的《重慶日報》。
但年華漸逝,陳志永變得眼花背駝、手指僵硬。
1978年,年過八旬的陳志永已經視物模糊,但在外侄孫女央求下,她久違地拿起剪刀剪了幾幅作品,成為她留下的最后紀念。
2001年,這位一生醉心剪紙的老人過世。她膝下子女三人,唯一的兒子周定洲繼承了衣缽。
“有些作品現在都找不到了?!敝芏ㄖ拚f,四川美術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為撰寫論文,曾費盡心思尋找這些作品,經過多番周折,才在重慶圖書館查到了部分作品的登報圖。
“一刀剪”的絕技讓孔雀變活了
周定洲出生于1946年,在大渡口茄子溪長大。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先后在長壽湖、大洪湖度過了知青歲月。
再回到母親身邊時,周定洲已21歲,閑來無事開始學習剪紙。母親見他想學,且有一定天賦,便悉心教授技法。
“從最基本的剪圓開始學,團花、蝴蝶剪得最多?!辈稍L中,周定洲左手持剪、右手拿紙,邊剪邊講解,“首先是起稿,過后裝訂,再按照剪紙的原則,先內后外、先密后疏把作品制作出來,最后展平裝裱裝袋?!?/p>
如今,他即使不起草圖,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但在當時,每一步都需要反復練習。
初嘗剪紙樂趣的周定洲并未以此謀生,只在空暇時練習剪紙技藝。直至1996年,年滿50歲的他時間多起來,才全身心投入到剪紙中。
周定洲回憶,“那時面臨人生角色轉換,我心里非常不適應,剪紙成了唯一的寄托。每天剪紙至少8個小時,創作了大量作品,題材也逐漸豐富,涉及花鳥魚蟲、戲劇人物等?!?/p>
1997年底,周定洲的《蝶戀花》刊發,在剪紙領域引起不小轟動。不久后,他在第四屆中國·黑龍江剪紙藝術節上攬獲了自己首個金獎。后來,《繁榮昌盛》獲重慶市首屆工藝美術展金獎,《珍貴吉祥》《碩果累累》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永久收藏。
彼時,人們已經可以從周定洲的作品中看出其自成一派的風格,細膩靈秀見長,剪孔雀更是堪稱一絕,多幅獲獎作品均以此為題材。
為更好地展現孔雀形態,他曾花費不少功夫?!耙郧暗哪习队螛穲@有10余只孔雀,我一趟趟跑去看,還找來許多同類作品反復研究對比。經過一次次設計修改,用了3個月才定稿,最后又耗時20天才完成?!?/p>
周定洲所說的就是《繁榮昌盛》:蠟光紙上的方形花邊內,花葉茂密層疊,簇擁著正中的兩只開屏孔雀。孔雀似有近百根羽毛,鏤空圖案整齊而分明,最粗處僅約1毫米。遠遠看去,如云霧一般,神秘又別致。
“‘千剪萬剪剪不斷,剪紙講究整幅作品不能有一處斷裂?!敝芏ㄖ拚f,憑借此作品,他成功躋身“重慶工藝美術大師”行列。
藝術,是極致之美。剪紙人周定洲從不滿足,孜孜以求。
起初為了追求色彩豐富,他將圖案用白紙剪出,再用國畫顏料染色,但發現難以保存?!翱上以缙诘囊恍┳髌罚瑫r間久了,顏色也敗了?!敝芏ㄖ拚f。
直至一次偶然的觀展,泥金貢紙走進他的視野?!?005年,我在三峽博物館看到一件展出的出土文物字畫,歷經三百余年卻未變色。仔細一打聽,才知道其底版是泥金貢紙?!敝芏ㄖ拚f,“這種紙產于安徽,價格略貴,但我還是大膽采用了。”
嘗試不僅體現在材料上,周定洲在技藝方面也在不斷探索。
“除了孔雀尾羽,還有藤蔓,很多剪紙人都不剪,因為太復雜,容易斷。但我仍然堅持剪,近期嘗試用陰剪的方法剪藤蔓?!敝芏ㄖ拚f,自己以往大多數作品皆為陽剪,即剪去空白部分,保留輪廓線。陰剪則相反,去掉物像結構輪廓線,在大的塊面中表現線條。
堰興“三顧茅廬”結下不解之緣
周定洲聲名斐然之際,大渡口一個社區的數名下崗女工剛踏上這條技藝之路。
2004年3月,大渡口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成立堰興剪紙藝術中心。這原是大渡口堰興社區為轄區下崗女工再謀生計之舉,因受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堰興剪紙之名不脛而走,越發響亮。
2005年,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舉辦。開幕前數月,堰興剪紙將在會上亮相的消息傳來。但籌備期間,一些專家得知堰興剪紙將和國畫以及一些知名民間藝術品放在一起亮相時,言辭不屑且犀利。
堰興社區也深知其間差距,決心為名譽而戰,四處打聽,邀請重慶剪紙名家授課。
他們是從報紙上了解到周定洲的。當時周定洲因病住院,自然婉拒。但對方三番五次登門拜訪,尤其提到是為下崗女工謀出路,周定洲便心軟了:“我自己也是從單位內退的,對下崗職工的困境感同身受?!?/p>
他第一次到堰興社區時,進門就看見三十余名學員等著他。她們大多家境困難,有的還有殘疾,將剪紙視為唯一出路。這堅定了周定洲留下來的決心。
當時堰興社區付給周定洲的課時費不高,剛夠車費和飯錢,但他仍毫無保留地把祖傳功夫教給大家。
學員們原本就很努力,有了參展的機會更是個個憋著勁兒,加上周定洲等一批剪紙藝術家的悉心指導和幫助,學員們取得了長足進步。
同年10月,堰興剪紙和國畫、綦江農民版畫、忠縣唐代仕女圖同時亮相亞太城市市長峰會。美輪美奐的現場剪紙,得到不少外國來賓的稱贊,來自美國、加拿大、泰國等國的外賓紛紛訂貨,數百幅剪紙銷售一空。后來,重慶市領導訪問外國友好城市,也指定堰興剪紙作為饋贈禮品。
如今,大渡口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二樓,仍陳列著周定洲及其學員的大量剪紙作品。
大渡口區人大代表、革新社區黨委書記胡修琦介紹,2010年,堰興剪紙代表重慶剪紙,以中國剪紙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堰興剪紙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定洲成為該項目的市級非遺傳承人。
胡修琦還說,2012年,堰興剪紙榮獲“重慶市著名商標”稱號,成為重慶“非購不可”十大禮品;2013年,被評為“重慶特色文化新產品”,進一步擴大了堰興剪紙的影響力;2014年,堰興剪紙選送的參評作品分別獲得第七屆工美展“茶花杯”工藝美術金獎及銀獎,這都極大地促進了以重慶剪紙為代表的中國剪紙藝術的發展,“剪紙活動已成為社區的一項傳統。”
路還遠,未來傳承靠徒弟們了
2005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周定洲考慮得最多的就是收徒一事。他希望將自己細膩、靈秀的剪紙風格傳承下去。
第一個目標就是自己的女兒,但沒想到遭到女兒拒絕:“太勞神了,不學!”
另一個人選是朋友的女兒,對方也婉言謝絕:“這畢竟不能當飯吃?!?/p>
但有了在堰興社區的傳承實踐,更多的人開始認識了解剪紙、渴望學習傳承。
多年來,外地各種邀約紛至沓來。有請周定洲開講座授課的,有請他當藝術顧問的,但均被他一一回絕。自2005年正式退休后,周定洲便“深耕”重慶,全身心投入到剪紙創作和教學中。
“渝州路街道社區學校、重慶商務學校等都是我固定的教學點,每周各上一節課。此外,我還經常受邀舉辦講座或者短訓班?!敝芏ㄖ拚f,“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趕場子,但是感覺很充實?!?/p>
截至目前,他已經培訓學員數千名,有年紀較長者,也有中青年人。其中,有的成為重慶工藝美術大師,有的被評為區級堰興剪紙非遺傳承人,其中就有剪紙藝術家孫宗莉。他們也像周定洲一樣,熱衷于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藝。
說起孫宗莉和周定洲的師徒情緣,還有一段難忘的故事。
那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日,周定洲在南岸一家郵局寄作品到外地參賽,精美的鏤空剪紙立刻吸引了同在此地辦事的孫宗莉。其實,她心里一直埋藏著一段關于剪紙的珍貴記憶。
孫宗莉的外婆也愛剪紙。小時候每逢過年,她就盼著外婆能多剪一些窗花。這份記憶日久彌新,讓孫宗莉無比懷念。那次郵局巧遇,也促使她日后多次登門求教。
但周定洲沒想到,孫宗莉會出現在堰興社區的一眾學員中。見她“剪紙成癡”,便自然書寫了這段師徒緣分。
如今的孫宗莉年過六旬,憑著對剪紙一腔熱情剪出了名氣。“她不僅認真努力,而且很有天分,從她作品的細膩程度、線條光滑度就能看出來?!敝芏ㄖ抟矠橥降芩〉玫某煽兏械叫牢亢万湴?。
近兩年,周定洲越發覺得精力不濟。
“以前,我總喜歡深夜守著一盞臺燈剪紙,每每剪到凌晨兩三點。夜里安靜,無人打擾,也造就了很多有名的作品?!笨涩F在,他覺得自己眼花手拙,“即便每天也抽出了大量時間剪紙,但再不能像過去一樣熬夜了?!?/p>
不僅如此,周定洲也有意識地縮減舉辦講座和短訓的頻次。他說,自己培養了那么多徒弟,堰興剪紙不會失傳,以后就交給他們了。
但只要手指還能動,周定洲肯定會繼續剪下去。一紙一剪,早已成為他一世鐘情、一生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