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三社”即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信用社,是服務“三農”的三大主體,“三社”融合發展是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力支撐。2019年以來,重慶市將推進“三社”融合發展作為全市農業農村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三社”如何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提供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促進農產品流通、緩解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題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自從入股聯合社,每年能多賺3萬多元。”“今年2月至5月,合作社借力電商,3個月賣了36萬多元的農產品。”“勢頭是好,但融資貸款仍是一大問題,20萬元的款項要100多個股民共同簽字,確實有些難。”……
今年4月起,根據重慶市委深改委2020年重點改革督察安排和市人大常委會調研工作安排,重慶市人大農委歷時3個月開展了“三社”融合發展情況調研暨改革督察。
“三社”融合步伐加快
進入盛夏,果蔬之香愈發濃郁。奉節縣平安鄉天臺村,漫山的辣椒一片火紅頗為壯觀。村民三五成群,除草、噴藥、松土忙個不停。村頭2000平方米的加工廠里機器轟鳴,工人正忙著向外提供貨品。
平安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8年初,該鄉以紅辣椒產業為突破口,試點“三社”融合發展。鄉里成立重慶市驕澤蔬菜聯合社,奉節縣和重慶市農信投資公司推出的“供銷農合貸”保證了聯合社的發展資金。現在,在聯合社的帶動下,當地發展了5800余畝紅辣椒,使1200戶農民增收。
天臺村三社61歲的趙明海一家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現在他們是聯合社成員。“只要按要求管護好,年底就有穩定的收入。”2018年,趙明海在聯合社負責人的動員下,種植了2畝多紅辣椒,賣了1.6萬元。去年,他和老伴不但將5畝地全部種上了辣椒,還到聯合社務工,一年比過去多掙了近3萬元。
與平安鄉一樣,辣椒也是黔江區白石鄉的主導產業。在鄉供銷社的電商服務站里,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打包渣海椒,通過快遞發往全國。渣海椒由當地龍頭企業重慶嘗必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其原料由黔江區早稻田辣椒種植股份合作社供應,白石鄉供銷社負責提供社會化服務和產銷對接,合作社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由黔江區農村商業銀行授信解決。
這是重慶探索“三社”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目前重慶市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3.58萬家,全市98%以上的貧困村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供銷系統已改造建設基層社734個,涉農鄉鎮覆蓋率達到91.7%。農村金融服務也穩步推進,截至今年一季度,重慶農商行已為1.44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金融服務信息檔案,為109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5.57億元,支持推動“三社”融合發展的農業主體77647戶、貸款金額107.14億元。
調研組了解到,基層供銷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三社”融合發展壯大了自身實力,拓展了業務空間,貸款實際成本有所下降,大家對“三社”融合發展的意愿強烈。“要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強化管理、完善運行機制和經營模式,積極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真正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帶隊調研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夏祖相說。
提檔增速尚需“火力”
在榮昌區清江鎮竹林村,成片的水稻苗床綠意盎然,700多畝水稻上空的無人機正在進行農藥噴灑作業。久豐水稻股份合作社負責人藍云霞望著這片稻田,心里既喜又憂:“合作社帶動性越來越強,但以合作社名義貸款為何如此之難?”
2018年,久豐水稻股份合作社因擴大生產規模,需再投入20萬元資金,藍云霞便想以合作社名義貸款。“不僅流程繁瑣,需要很多資料,而且還要100多戶入股合作社的農戶共同簽字,要說服所有的人并非易事。”迫于無奈,他只能以自己的房屋及汽車作抵押進行貸款。
據調研組了解,以合作社名義貸款難,是不少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重慶順友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順有也曾遇到這樣的尷尬。“本來我們的合作社規模不大,貸款金額也不多,卻要走很多流程,好不容易流程走完了,卻被告知當月項目貸款用盡,還需再等,而此時地里的莊稼已經等不起了!”劉順有告訴調研組成員,農業本身應季發展,貽誤農時,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都會大打折扣,為及時拿到貸款,很多合作社負責人都選擇以自家資產做抵押,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是推進“三社”融合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但信用社融合有限,仍是“三社”融合發展的短板。
調研中,基層供銷社和專業合作社普遍反映,缺乏針對“三社”融合發展的頂層金融制度設計,金融機構貸款偏向于農業龍頭企業,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不多。“更多時候,我們只能采取變通方式,以法人代表、成員作為主體進行貸款。”部分合作社負責人反映。
而金融機構卻認為,由于農業生產受不確定因素影響大且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他們的放貸風險較大,這也導致合作社的授信、貸款總量少。
事實上,重慶市各區縣也在探索解決貸款難問題。榮昌、南川、大足等區縣供銷社與重慶農商行區縣分支行合作,出臺了“三社”融合信貸融資服務政策。重慶農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完善考核激勵機制,開展建檔評級工作,加大信貸服務創新。總行層面將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等“三社”融合群體貸款推廣“線上申貸”“自動續貸”“自助續貸”等服務,推行無還本續貸等支持政策,進一步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質效。
對接市場平臺需鞏固
“有了電商平臺,總算不用擔心銷路了。”梁平區紫照鎮香香嘴公司的庫房前,總經理毛建瓊望著滿載鹽漬榨菜向外供貨的運輸車舒了口氣。
去年,毛建瓊的公司在當地農戶那里收購了5000多噸鹽漬榨菜,但由于市場不景氣,一直合作的廠商終止交易,原本4月就該出手的榨菜,一直窩在倉庫賣不出去。榨菜囤積太久不但影響口感與品相,部分還出現了腐壞,這讓毛建瓊焦急萬分。他多次前往160公里外的涪陵榨菜集團尋求銷路,但被以“非計劃內貨源不予采購”拒絕。當年6月底,當地供銷社的“村村旺”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他借助這一平臺解決了榨菜滯銷問題。“一直到去年9月才賣完,雖然賣出價格將近低了一半,但總算挽回了部分損失。”毛建瓊說。
在銷售環節遇到問題的還有云陽縣鑫燾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縣供銷社通過金融服務平臺,幫助該合作社在中國銀行貸款50萬元,專門用于菊花出口。款項一到合作社帳戶,立即實現11萬元的出口收入。
供銷社擁有流通環節優勢,能夠組織農戶與合作社對接市場。調研中,不少合作社負責人反映,隨著供銷社與合作社聯合的日益緊密,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廣。
雖然發展之路愈加順暢,但在供銷體系內也存在問題。“供銷社在商品流通環節的主要問題是經營管理人才流失。”云陽縣供銷社副主任喬正明說,基層供銷社運營不規范,管理方式固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面對“短、小、頻、急”的農業生產特點,服務功能較弱。同時,由于報酬低于其他行業,基層供銷社普遍留不住人才。
內生動力仍待激活
作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三社”融合目的在于推動現代生產要素與傳統農業對接,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要做大產業、做強產業,必需激發農戶的內生動力,但在一些地方情況并非如此。
管理合作社7年的藍云霞總結說,合作社成立之初,農戶聽說入股每年能分紅,熱情高漲,部分農民也愿意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但大家逐漸發現,每年能分到的錢不多,并且與出去打工相比,在合作社務工的收入要低得多。因此,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而分紅也由現金變成了合作社的產品——大米。
此外,藍云霞還向調研組反映,合作社雖然購置了農機,但技術人員并不好找,即便找到了,用工價格也太高。他建議,政府部門應組織建立農機技工隊伍,統一調配使用。
從重慶農商行數據看,累計開立的2.48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賬戶,已有9200個陸續銷戶,現有的1.56萬個中49.9%是久懸戶和異常戶。調研中,相關部門也反映,部分合作社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財務管理人員或者代賬機構,一些與農業公司“兩位一體”的合作社財務未完全獨立核算。多數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全市合作社能直接從事加工、銷售的還是少數,專業服務水平有限,抗風險能力不強。多數合作社帶動農戶的能力不強,部分合作社沒有召開過成員大會,存在“掛名社員”等情況,只有少部分的合作社能夠給社員分紅,農民的參與感、獲得感不強。
夏祖相認為,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推進“三社”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職能范圍內,不斷推進功能融合,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金融服務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時,部門要注重梳理總結“三社”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開展深度合作等方面深入研究,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