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何穎 顧玉婷 陳心儀 黃瑞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村活力,以期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突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本文在闡述徐州市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農業服務業融合型三種融合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徐州市三種融合模式及整體融合度計算評價得分,分析三種融合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有效促進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2015年第一次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并出臺《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發展多類型的融合模式和多元化的融合主體,創新農村產業鏈和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2017年,江蘇省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頒布了《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徐州市貫徹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沛縣獲評江蘇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銅山區、邳州獲批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了進一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徐州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的進程,改善徐州農村地區的落后狀況,徐州需根據自身發展現狀,不斷改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形成適合自身發展、可持續性強的融合模式,為今后徐州農村的合理發展做好準備。
二、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現狀
2019年,徐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81.72億元,共有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76家,建立1.08萬家家庭農場和1.36萬個農民合作社,為農村產業融合模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徐州市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主要為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農業服務業融合型三種融合模式。
(一)農業產業鏈延伸型
農業產業鏈延伸型是以涉農企業為依托,由與初級農產品生產關系密切的產業所共同組成的網絡結構,包括農產品研發、農作物耕種、家禽養殖、農產品加工、儲存、銷售、運輸等,前延后伸,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
由圖1-1可知,2010-2018年徐州設施農業面積呈不斷上升趨勢,設施農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的設施裝備體系提高農業效益,隨著徐州設施農業面積的增加,徐州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農產品產出水平及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促進徐州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徐州市邳州的“一頭蒜的保健”作為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的典型,“邳州白蒜”品牌價值達142億元,邳州常年種植大蒜60萬畝,周邊鄉鎮實施從選種、種植到田間管理、收獲等各個程序的標準化操作,徐州市恒大食品有限公司等起到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對大蒜深加工方面的深入探索,以提高產品附加值, 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達到規?;a,不斷向國內外輸出大蒜產品,且市場上銷售有黑蒜、大蒜素等20多類的深加工產品,逐步實現了“一頭蒜的保健”系列產品產業鏈。在邳州,擁有大蒜貿易和深加工企業250多家,2018年自營出口額達4億美元,在全省農產品出口縣(市)中大蒜及產品多年位列第一,大蒜產業發展形成了集種植、深加工、貿易、研發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二)農業多功能拓展型
農業多功能拓展型是指除了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以外,將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業休閑文化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
根據圖1-2可知,2019年徐州鄉村旅游區共計27個,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個,四星級26個,其中賈汪區和銅山區鄉村旅游區個數較多,這些園區有餐飲、住宿、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多種鄉村活動,帶動了徐州鄉村農業的發展。其中賈汪區根據農旅融合建立旅游產業新版塊,以京杭大運河為依托,建設總長27公里的農谷大道,進一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賈汪區馬莊村堅持文化立村、旅游惠民,充分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和生態資源,建立天下春、木蘭草原等田園景觀農業生產體驗區,打造以馬莊樂團、民俗表演團、中藥香包基地等為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民將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通過網絡平臺等渠道銷售,成為致富產業之一。2018年,到賈汪區旅游人數達到1020萬人次,旅游綜合性收入30.2億元。
(三)農業服務業融合型
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指農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互動,包括配送農產品、為農民推廣技術、農業信息服務等。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主要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模式,將“互聯網+”融入農業生產、銷售和服務中,推進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由表1-1可知,近年來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不斷增長,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比例也不斷提高,說明徐州農村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村農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2018年,徐州市網絡農產品銷售收入約60億元,農業信息化服務程度逐步提升,成立益農信息社會2175個,農業信息覆蓋率已達65%。豐縣大沙河鎮擁有充足的果業資源和農產品資源,通過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完善的農村電商美工、攝影、培訓等服務體系,成功打造豐縣大沙河蘋果、秋梨膏等示范電商品牌產品。2018年,豐縣電子商務企業57家,銷售農產品的電商840余家,成立中國快遞公司企業18家,電子商務市場銷售額達到33.9億元。
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建立指標體系
結合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根據科學性、數據可獲取性、綜合性、全面性的原則,選取徐州農村三產融合評價指標,構建徐州市三產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1)。評價體系以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服務業融合作為一級指標, 14個二級指標作為基礎評價指標。
(二)熵值法的計算方法及步驟
1.指標數據的搜集與整理
根據建立的徐州市三產融合指標體系,搜集并整理了2010-2018年對應的二級評價指標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2019年徐州市統計年鑒和2011-2019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數據處理
對各個評價指標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數值有不同的含義(正向指標數值越高越好,負向指標數值越低越好),因此,使用不同的算法用于標準化處理。其具體方法如下:
正向指標:
負向指標:
Xij為第i年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i=1,…,n,j=1,…,m)。為了方便起見,歸一化后的數據仍記為Xij;
3.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年占該指標的比重: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其中k=1/ln(n)>0,滿足;
(5)計算信息熵冗余度:
(6)計算各項指標的權值:
(7)計算各年份三種融合模式的綜合得分:
(三)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構建的評價模型,通過以上公式,計算2010-2018年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綜合評價得分及三種融合模式得分見表2-2:
表2-2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綜合評價得分及三種融合模式評價得分
由表2可得,2010-2018年徐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綜合得分總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2018年徐州市農村三產融合度綜合得分首次超過6,表明徐州市三產融合在三種模式下取得較好成效。在三種融合模式中,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徐州市農業產業鏈延伸型發展最好,對三產融合貢獻最大。2010-2016年,農業產業鏈延伸型連續增長,2016年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已突破7,但2017年和2018年有下降趨勢,因藍天保衛戰等政策的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農業產業鏈延伸型的得分,但仍維持在6.4以上。農業多功能性拓展型和農業服務業融合型在2010-2018年都呈現逐年增長趨勢,農業多功能性拓展增長速度最快,到2018年與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得分相近,超過同年融合度綜合得分,說明農業多功能性拓展型發展勢頭較好,農業服務業融合型2010年至2018年呈上升趨勢,但發展較為緩慢,到2018年得分仍低于5,還需進一步提升。
四、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存在問題
根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模型測算各級指標得分及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仍有較大空間,各融合模式仍然存在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農業產業鏈延伸型
融合發展可持續較差。徐州市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在2017、2018年得分下降,在這一模式下的三級指標中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利潤總額、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企業單位數、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全部職工年平均人數,在同一年得分開始下降,說明這是影響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得分下降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徐州市為積極貫徹十九大精神,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治理力度,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因此徐州市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的生產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由于該模式本身需要龍頭企業引導,所以對龍頭企業要求較高,存在資本需求量大、運營資金緊缺等問題,進而使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發展受阻。
(二)農業多功能拓展型
鄉村旅游開發層次較低。在農業多功能拓展模式中,鄉村旅游游客人數與鄉村旅游綜合收入測算分數較高,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是促使農業多功能拓展模式較快發展的主要原因。2018年,徐州市鄉村旅游示范區已有59家,各類休閑觀光農業景點達到824個,隨著各地區已開發項目趨于飽和,可能存在惡性競爭等問題。目前徐州市鄉村旅游大多經營模式單一,注重觀賞性,無法滿足游客對于旅游景點的多樣化需求,并且宣傳力度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弱,該模式帶來的效益也將放緩。
(三)農業服務業融合型
農村產業融合服務人才不足。該模式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測算分數較低,增長較為緩慢,說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緩慢是阻礙農業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使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但由于農民文化知識、管理及技術水平較低,農村對于產業融合服務人才吸引較小,使得這些資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因此人才匱乏成為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五、提升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路徑
(一)助力企業綠色化轉型,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
目前,徐州市嚴格整治污染企業,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利潤總額得分明顯下降,到2018年得分為0.8801低于2015年得分,企業效益受到影響,所以應加快企業綠色集約化生產,積極響應徐州打贏藍天保衛戰政策,制定并落實有效整治方案,遵守綠色環保準則,依法處理過剩能源,淘汰高能耗、落后工藝技術,鼓勵企業開創循環生產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徐州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得分與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相關得分變化保持一致,說明龍頭企業所擁有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因素是帶動產業整體發展的強大動力,扶持龍頭企業,有利于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應拓寬對徐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融資渠道,加快落實三產融合的各項優惠政策,建立產業融合專項資金,安排各項涉農信貸的有效渠道,保障龍頭企業的資金支持。
(二)潛力挖掘地方特色,打造信息網絡平臺
鄉村旅游游客人數及收入不斷增長,2018年農業多功能拓展型得分已接近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得分,為促進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與創新,應根據徐州不同區域、不同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民俗風情、歷史文化,挖掘鄉村自身特色,注重追求產品的特色化、規?;?、品牌化。開發與游客互動性強的旅游項目和產品,如徐州剪紙、制作馬莊香包等,加深旅游者對旅游景區的印象,拓寬宣傳渠道,注重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信息網絡平臺,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宣傳鄉村旅游信息,促進游客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吸引人才回流鄉村,培養產業融合人才
農業服務業融合型得分低于其它兩種融合模式,電子商務交易額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增長緩慢,對于農村電子商務及農業服務業融合型的發展,人才培養與引進至關重要。為徐州農村地區引進產業融合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與徐州各高校的合作,建立定向培養機制,鼓勵各類研究人員和大學生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采取技術入股、津貼補助等方式,吸引產業融合人才向鄉村流動,政府加大對徐州農村地區教育資金的投入,對農村當地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培訓,定期邀請產業融合專家學者到鄉村為從事產業融合工作的人員開展講座,學習先進的產業融合技術和理念。
六、結語
徐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種模式是通過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產業鏈前后延伸,拓展農業多方面功能,利用現代化技術形成農業產業新業態,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民收益增長,改善農村經濟狀況。本文通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現徐州三種融合模式仍存在諸多問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其它地區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了可供參考和討論的依據,對于不同地區還應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并付諸實踐。(作者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金融學院)
基金項目: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研究——以徐州為例。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xcx201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