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共享經濟是在協同式消費概念上發展形成的名詞,其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為互聯網技術,屬于新型經濟形態的一種,其出現對傳統經濟形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備受人們的關注。但這種經濟形態由于出現時間較晚,故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本文首先對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現狀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共享私有以及信用缺失,然后研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希望為相關行業提供借鑒。
一、引言
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共享經濟的產生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目前,共享經濟模式已經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拼車就是其中的代表,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資源利用效率也隨之提升。但一些不良現象和問題卻油然而生,比如惡意盜取、損害共享物品,欺詐他人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利于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其意義十分重大。
二、共享經濟的內涵
由于共享經濟出現較晚,故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借助第三方平臺使交易雙方相連接,實現對特定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并滿足雙方需求的經濟模式,就是所謂的共享經濟。簡言之,就是對線下閑散物品和其他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使其發揮作用并創造經濟價值。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共享一詞發源于古代社會,而共享經濟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而將二者融為一體的就是互聯網技術及其衍生技術。比如:云數據、物聯網、大數據等等。由此可知,互聯網技術是共享經濟形態的技術支撐。
共享經濟的出現時間為2000年,在這個階段計算機互聯網是其運行的基礎,人們需要將計算機網絡作為媒介完成交易。此時,B2C模式是互聯網經濟的主要經濟模式。在2008年之后,共享經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空間,智能手機的普及為其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共享經濟逐漸擺脫了對PC端的依賴,移動終端成為了共享經濟新的載體。與此同時,C2C、P2P模式開始嶄露頭角。
三、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現狀
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存在顯著的差別。這種經濟模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利性,在實現資源整合利用的基礎上,還能減少經濟和時間成本。但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著客觀規律,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諸多問題的挑戰,共享經濟也同樣如此,其在發展的背后,所蘊藏的道德素質問題引人深思,雖然技術不成熟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但使用者誠信缺失,道德素質低下則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對共享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威脅。本文通過調查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研究,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共享私有現象嚴重
共享是共享經濟模式的核心,如果失去了共享的性質,那么共享經濟就會變成一個華而不實的詞語。普通經濟模式下的物品和服務具有排他性的特點,而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物品和服務則與之相反,這種排他性不是指所有權,僅能代指使用權,無法被消費者所購買,這是所有參與者必須遵循的規則。但據調查得知,在一些共享領域中,部分市民會通過非法手段將共享物品據為己有。比如: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的代表,但單車企業在統計數量時會發現單車現存量遠遠少于投放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市民為了節省購買單車的資金,會利用暴力手段將車鎖打開,并將其帶回家中成為私人用品,這種與道德相違背的行為在廣西自治區各大城市中均有出現。此類現象的存在,不僅會抹黑城市和地區的整體形象,還會對相關企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以悟空單車為例,在前些年共享單車蓬勃發展的時期,一家名為悟空共享單車的公司在市場上投放了1000多輛單車,但是在4個月后,單車回收量僅為幾十輛,其他單車全都不翼而飛,該公司也因此而宣告破產,其生存時間僅為4個月,與之相類似的企業的不在少數,這表明城市居民道德素質,與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
(二)信用缺失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各個主體間相互信任是共享經濟交易行為產生的前提基礎。由此得出信用是共享經濟倫理核心的結論。但據了解得知,廣西城市公民信用缺失現象屢見不鮮,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物品使權是共享經濟中共享物品的主要屬性,使用者無權對物品進行處理和支配,這是參與主體必須遵循的原則,但由于誠信缺少,部分城市公民在使用共享物品時,很難通過規則限制自身的行為,從而導致信用缺失現象屢見不鮮。例如:以打車為例,軟件交車是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全新出行方式,可以為城市公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時還能減少一定的費用。但某些道德素質不高的公民會通過不當的方式逃單。共享單車領域也同樣如此,二維碼被惡意涂改、密碼鎖被暴力損害等情況十分常見,據查閱資料得知,共享單車的損毀率普遍超過了30%,損壞的位置主要是坐墊、把手和輪胎。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共享單車公司很難找出損壞人員,故這些人員會變本加厲,致使此類現象屢禁不止。
除此之外,在共享房領域也同樣出現了信用缺失現象。桂林市居民安國(化名)曾經在網絡上分享了一則故事,內容如下:他曾經在共享空間網站中掛上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出國旅游,但在回來后卻大吃一驚,租客在短短30天內將自己的房子洗劫一空。丟失了大量珍貴的物品,并盜取了他的信用卡,但由于缺少明確的規定,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2.出于生活上的考慮,部分私家車主注冊成為了網約車司機,但由于誠信缺失,廣西城市網約車司機經常會做出一些違背誠信的行為。比如:部分網約車司機會故意搶單,并利用漏洞完成交易,在這種情況下,乘客在被扣除余額后,沒有享受到服務。還有部分網約車司機所填寫的信息是虛假信息,存在欺騙和隱瞞的不道德現象。
四、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問題的成因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現狀不容樂觀,存在道德共享私有和信用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共享經濟發展和城市形象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故探明問題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問題的成因有如下幾點:
(一)缺少社會道德規則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以群居為主,在這一時期,人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但到了現代社會,無論是經濟發展形勢,還是生產力均與原始社會不同,一棟棟摩天大樓,將人的交際關系限制在混凝土建筑之中,雖然賦予了人獨立的地位,卻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漸稀疏,并被契約所影響,可以說城市居民身邊多為了解不深的陌生人。而共享經濟模式就是為陌生人之間提供經濟往來的橋梁,再加上網絡平臺的介入,導致交易雙方不信任感愈加深化。
原始社會屬于熟人社會,而現代社會屬于陌生人社會,二者的倫理運行機制差別顯著。在熟人社會之中,親近性倫理是人們普遍遵守的規則,故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很少會出現道德素質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圈子較小,人們如果做出違背道德準則的事情,就會在短時間內傳遍整個圈子,而圈子內的人則會對此人產生厭惡感,甚至會將其驅逐出去。而一個道德素質高的人,則可以受到人們的愛戴,并獲得巨大的收益。但是在現實社會,由于每個人都生活在屬于自己的圈子里,故不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也無需遵守倫理關系,人們在思考和做事的過程中,會將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上文所闡述的道德素質問題,就是廣西城市公民為滿足自身利益所做出的不良行為,在他們的思想認知中,認為自己做事不會被他人約束和譴責,在其利益未得到滿足之前,此類行為會持續發生。
唯物辯證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縱觀人類整個發展史,可以發現上層建筑在某些歷史時期會滯后于物質基礎,共享經濟就是如此。誠然陌生人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以失去倫理道德約束為代價的發展,顯然是不完整的發展。也正是因為倫理道德約束的喪失,最終導致共享經濟下廣西城市公民暴露出諸多道德素質問題。
(二)城市公民搭便車心理廣泛存在
搭便車是指公共產品會成為某個人或集體獲利的工具,并且他們在獲利后不會付出代價,簡言之,就是占便宜。這種現象無論是在古代和現代社會都十分常見,具有不可規避性的特點。但是在共享經濟模式中,該現象尤為嚴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共享經濟物品與公共物品的屬性較為類似,為此類現象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公共物品與私有物品概念相反,每個城市公民都享有此類物品的使用權。與公共物品相比,共享經濟物品的具有明確的所有權,屬于企業的資源。而使用者在獲取物品使用權時,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故共享資源只是類似于公共物品,但并不歸屬于其中,但是共享經濟模式,卻賦予了共享資源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屬性,從而使其更加接近公共物品,導致城市公民產生認知上的偏差,認為共享資源屬于公共物品,并對其進行不合理的使用。
五、共享經濟背景下加強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的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尚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如何促進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成為了政府部門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結合上述分析內容,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一)廣西城市公民應該將個人需求轉化為社會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這表明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級性的特點,同時,需求還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變化。需求是公民共享行為的驅動力,城市公民之所以產生共享行為,與需求息息相關。因此,個人需求必然會對社會需求造成影響,想要解決公民道德素質問題,必須將需求作為著手點,使個人需求變為社會需求。廣西城市公民應該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基于自身需求,促進個體需求向社會需求的轉變。
1.廣西城市公民應善于思考,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必須要明確自身的需求。在這個階段個人需求會優先得到滿足。結合上文可知,在使用共享物品時城市公民通常僅會考慮自身的利益,比如:將共享單車藏到家中、滴滴打車遲到、偷取共享物品出售等等。此類現象屢見不鮮,而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公民不善于思考。公民在進行共享行為時,會將個人需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置社會需求而不顧。如果公民能夠在共享行為中思考社會需求,才能有所顧慮和保留。
2.廣西城市公民應做到自尊自律,簡言之,就是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能夠自覺遵循公共規則和社會道德。比如:在完成共享行為后,依據規則將物品放到規定的位置,為他人使用提供便利。
3.廣西城市公民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精神,貫徹落實誠信友善等價值觀。
(二)廣西城市公民應該將共享個體意識轉化為公共意識
廣西城市公民公共意識的培養,需要與個體意識發展規律相契合,公共意識的形成需要多方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意識屬于后天形成意識,并非人先天產生的意識。廣西城市公民共享公共意識的建立需要將共享實踐經驗作為基礎,過程較為漫長,同時也是城市公民與他人進行密切交流和共享生活經驗的過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后,城市公民就會形成正確的共享公共意識。城市公民的共享意識會在道德素質方面體現,這種道德素質與個人意識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因為個人意識的前提條件為個人自由,這種自由可以轉化為共享整體性。城市公民的個體自由感由外部環境自由和內部因素自由構成。外部環境因素是指外部環境不會對公民共享行為造成絲毫的干擾。而內部因素是指公民具有獨立的意志和能力。簡言之,城市公民是否具備公共意識,與其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道德素質表現關聯密切。故建議城市公民采取以下措施,促進自身精神的升華:
1.城市公民應重視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城市公民多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共享事件,并透過事件的表面,探究問題的實質。比如:城市公民可以下載人民日報APP,定期瀏覽新聞和評論,不斷開拓自身的眼界,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促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共享經濟時代。
2.城市公民應轉化為共享經濟時代下道德素質的傳播者和代言人,以身作則。城市公民可以依據自身的職業,傳播正確的道德素質。比如:編輯人員可以通過發表文章的方式,宣傳道德素質;新聞工作者可以撰寫共享領域的文章,宣傳好人好事。此外,城市公民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渠道進行傳播,曝光城市共享領域存在的問題,讓社會公眾產生保護共享物品的共識。
(三)制定合理的制度規范城市公民的道德素質
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城市公民的支持和幫助,正是因為城市公民對共享的需求,才使共享經濟成為了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事物的發展必然會面臨曲折,共享經濟也不例外,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之所以在共享經濟時代下暴露出問題,與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著密切的關聯。眾所周知,共享經濟屬于新興的經濟模式,其特點較為鮮明。雖然民法可以對侵權、違約等行為進行處理,但并未規定消費關系、行業歸類和平臺性質。甚至部分共享經濟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如果公民在共享經濟中受到侵害,應采取司法手段解決問題,但由于缺少法律依據,故司法手段難以適用。
互聯網是共享經濟的基礎,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對法律結構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共享經濟想要實現進一步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應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共享經濟不能成為法律的空白地帶。普惠性是共享經濟的特性,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還會向公民收取押金,這種模式為一些不法分子謀取利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部分共享平臺運行商甚至會攜款潛逃,此外,共享經濟的信息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絕大多數共享平臺都會要求用戶填寫個人信息,為獲取經濟利益,這些商家會出售用戶信息。
為此,面對共享經濟對城市公民合法利益的侵害,完善法律制度尤為關鍵。故建議政府部門制定合理的制度,對城市公民不合理的共享行為進行約束,保障公民的合理權益,從而處理好道德與法律制度間的關系。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共享經濟應運而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其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相關市場規則和法律規定尚未完善,故共享經濟發展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影響。通過調查得知,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廣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現狀不容樂觀,誠信缺失和共享私有問題十分突出,而導致問題的成因包括缺少社會道德規則、城市公民搭便車心理廣泛存在。想要使城市公民道德素質得到改善,要求政府部門和相關產業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用以約束公民的不合理行為。(作者單位:廣西職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