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才
2020年,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將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但脫貧后的發展任務將會更加艱巨。本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對邊疆民族地區脫貧后的發展路徑從實踐角度進行探索思考,提出“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主攻方向,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財力保障;深入調查掌握本地區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及特點,為頂層設計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依據;堅持自力更生與爭取支持相結合,以破解重大發展難題為重點,以完成重大項目建設為導向進行一對一研究,力求把每一件大事辦好辦實辦出成效;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等建議,力求對邊疆民族地區脫貧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所幫助。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云南東南部,共有11個世居民族,2018年常住人口363.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10.9萬人,占總人口58.0%,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于一體,鄉村振興任務是十分艱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州委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作出的這一莊嚴承諾已經如期兌現。然而,在實現全面小康以后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則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用新時代戰略眼光審時度勢,把握發展機遇推動地區經濟持續向前發展。為邊疆民族地區如期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精準發力。
一、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主攻方向,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財力保障
發展現實告訴我們,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將是一紙空文。鑒于邊疆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基礎比較脆弱,要推動地區經濟持續向前發展,必須以振興鄉村經濟為主攻方向,著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是把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與本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發展先例引導、調動各族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作為,苦干實干,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變成美好現實。二是聚焦“三農”進行發展大規劃,創新發展思路引導農業產業發展,大力宣傳黨中央關于第二輪土地承包期滿后再延長30年的好政策,同時講清講透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之間的權屬關系,為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創造條件,讓農村閑置的土地更多地集中在農村能人(經營者)的手里進行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為農民新增就業和經濟增收提供新的制度保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匯集更多正能量。三是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發展經驗為本地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服務,推動科學發展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深入調查掌握本地區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及特點,為頂層設計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依據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關鍵是抓住國家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重大機遇,加強頂層設計破解發展難題。一是認真總結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本地區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同步提出了哪些新理念新戰略,出臺了哪些推動本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出了哪些重大改革舉措,解決了哪些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哪些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二是圍繞本地區當前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設立課題組織開展調研,著力調查掌握本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各縣(市)、各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表現、特點及原因,以調研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重新審視優勢資源,進一步優化資源組合激發內生動力加快發展,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撐。三是以研究成果為依據,審視在新時代背景下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根據新變化進行新總結,作出新定位,找準制約本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和解決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具備的條件,聚力鄉村振興,闊步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新生活。
三、堅持自力更生與爭取支持相結合,以破解重大發展難題為重點,以完成重大項目建設為導向進行一對一研究,力求把每一件大事辦好辦實辦出成效
一是先干在說,邊干邊爭取。一般來說,自力更生是發展的內因,爭取支持是發展的外因,內因是成事的決定因素,也是破解重大發展難題的重要前提。想當年,如果沒有反動壓迫,沒有侵略掠奪,就沒有文山各族人民反壓迫、反剝削、反侵略的民族斗爭,也就沒有舉世聞名的“老區精神”和“老山精神”。這道理說明,爭取扶持是辦法,但不一定是希望,只有先干在說和邊干邊爭取,才是破解本地區發展難題實現長期繁榮發展的唯一出路。二是圍繞重大建設項目進行一事一議專題研究。如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由項目建設責任單位分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對項目建設過程進行跟蹤服務,充分發揮智庫的技術引領和智力支撐作用,保障項目建設進度達到預期目的,建設質量達到技術標準。宏觀著眼,微觀著手,從小事做起,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三是從大項目中分解出小項目,優先抓好能夠就地生財且能復制推廣的小投入、大產出,短平快、廣普性的項目建設,對這類項目應做到發現一個支持一個上馬一個,用中小項目建設效果支持大項目建設,用區域性發展成就帶動全局性發展,以百川匯海的發展效果,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的全面振興。
四、引導跨省區聯建黨組織,不斷破解兩地接壤地區協作發展難題
跨省區聯建黨組織是云南文山州廣南縣委和廣西百色市西林縣委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創新。2010年12月,廣南、西林兩縣在兩省區兩縣接壤地區的云南底先村——廣西土黃村嘗試建立滇桂跨省區聯合黨總支部,為促進兩村人文交流,整合兩村有效資源推動發展溝通協作提供方便。2013年7月,廣南、西林兩縣正式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完善跨省區聯建黨組織所包含的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具體事項,加快推進“黨建工作聯抓,黨組織和黨員共管;發展規劃聯謀,群眾增收共促等多項工作,使兩村群眾得到很多實惠,實現互惠雙贏,同步發展。實踐證明,跨省區聯建黨組織是促進兩地接壤地區合作發展互惠共贏的重要抓手,是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補充,是兩地接壤地區農村經濟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推動。跨省區聯建黨組織,不僅進一步優化了組織設置,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更具有凝聚人心、服務群眾,促進和諧、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對推動兩地接壤地區州(市)多邊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認真總結,加以推廣。
五、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進入新時代,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只有贏得人才,才能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現代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養人才,聚集人才。要把課題研究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課題研究匯集人才,建立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貢獻為導向、以學術水平和學術貢獻評價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政策,增強各類人才的社會責任感。二是整合現有智庫優勢資源,打破區域、行業、部門和專業界限,建立長期、全面、穩定的合作關系破解重大課題研究難題。三是建立以黨委政策研究室、黨校(行政學院)、社科聯、社科院、發改委等研究機構為主的“思想庫”和“智囊團”,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針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重大問題進行深層次調查研究,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提供有效服務,增強“思想庫”和“智囊團”的決策服務能力。四是借鑒山西省大寨村、江蘇省華西村的發展經驗,積極探索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人才培養、提拔和任用機制,著力強化村級人才隊伍建設,把這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培養好、應用好、發展好。首先是適當提高進入門坎,如高中以上學歷等。其次是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與個人報酬掛鉤,逐步引入高薪、穩定的收入分配機制,全面激發內生動力。第三是加大對他們的培訓力度,如提高學歷,增強發展規劃計劃能力等。第四是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編制,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助力發展,使這個領導集體真正成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五是結合各地各類人才凸顯的實際,探索在鄉(鎮)級取用本土人才接力當政的做法,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過去是因為人才缺乏才進行干部大面積異地交流,但由于交流到異地的干部對那里的山水、民情不了解,沒有群眾基礎,沒有本土感情,加之調動更換頻繁,導致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鄉村失去了許多發展機遇,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應探索改變此做法謀求鄉村發展新思路。(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州社會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