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高婷
皮影戲作為中國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如今卻后繼無人,瀕臨滅絕。產教融合是我國重要的戰略部署,在皮影戲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皮影戲當前面臨的困境、產教融合的地位作用和產教融合視域下皮影戲藝術人才的培養策略三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皮影戲的傳承提供理論基礎,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奉獻一份綿薄之力。
皮影戲,是一種將獸皮或者紙板剪成的人物,用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又被稱之為“影子戲”或者“燈影戲”。表演的時候,在白色幕布后面,在打擊樂器和弦樂的配合下,藝人們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一種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呈現出濃郁的鄉土韻味。皮影戲在中國民間廣泛流行,但是在表演過程中各個地方的韻味與聲腔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在西漢年間出現,唐朝比較流行,清代更是繁盛,元代時期甚至傳到了西亞和歐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被譽為中國民間的“活化石”、中國“有聲電影的鼻祖”。
一、皮影戲當前面臨的困境
(一)皮影精致,制作復雜
皮影戲表演中用到的皮影是一種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其制作過程復雜,歷經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上色、熨燙和拼接這八道工序。皮影制作對產品的精細度要求極高,一個小小的皮影可能就需要一個熟練的皮影加工匠人花費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制作出來的皮影才會如此精湛。皮影制作是一件勞心費神的辛苦活,需要制作者有耐心和細心,能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很多初學者因受不了這枯燥的生活而半途而廢。
(二)隊伍老化,后繼無人
后繼無人是困擾皮影戲傳承的最主要因素。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皮影戲市場狹窄,演出收入都不夠養活自己,待遇不高,人才吸引力缺乏。“此外,皮影戲表演主要以家族傳承為主,皮影藝人認為這是家族流傳下來的技藝,不愿將其傳給外姓人,使得即便有年輕人愿意學習皮影戲也師從無門,從而導致皮影傳承后繼無人。”
(三)資料缺乏,唱腔失傳
“以前皮影藝人多出自農村,文化水平不高,皮影的傳承以口傳心授為主,所留的文字資料不多。在唱腔傳承方面,很多皮影老藝人并非科班出身,不懂音樂知識和樂譜,時間一長唱腔的傳承也就越發困難。”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更多新興的娛樂方式,諸如看去影院觀影,去歌廳唱歌,去夜店蹦迪,去網吧打游戲等等,嚴重地沖擊了傳統的娛樂方式,比如皮影藝術。皮影戲表演活動大大縮減,基本處于停演狀態。
二、皮影戲人才培養引進產教融合的意義
目前開設皮影專業的院校有四川省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戲曲職業學院等院校。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單靠這寥寥幾所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廣大職業院校共同發揮作用方能奏效。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十九大報告以及國家領導人、社會輿論多次提及產教融合,表明產教融合在當今的職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產教融合的目的是為解決人才教育供給和產業需要之間的重大結構性矛盾,通過產教融合可以促使行業企業參與教育辦學,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健全和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因此,皮影戲人才培養引進產教融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皮影戲這一民間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流傳的過程中因時代的局限性難免會帶上那個時代的烙印。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與企業是雙重主體,在決策過程中相互出謀劃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符合社會主義潮流的皮影文化加以保存和傳播,落后迷信的則棄之。對皮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向中小學生展示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針對有關的職業院校開設皮影專業,相關的文化事業單位加強與這些職院的工作對接,為畢業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和場所,解決皮影傳承后繼無人的困境。
(二)增加皮影及相關產業經濟附加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情懷的縮影,從旅游文化的角度來看,與當地旅游業結合,能夠激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心理認同和行動趨向。” 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藝術感染力強,鄉土氣息濃重,區域性明顯,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價值。一方面,通過發揮皮影戲的娛樂功能,以旅游業促進皮影戲的保護、傳播、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在旅游產業化的背景下,與皮影有關的旅游產品形式多樣,不僅能夠創造就業機會,還能增加皮影及相關產業的經濟附加值,可謂一舉兩得。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皮影戲藝術人才的培養策略
傳承人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同樣,皮影戲藝術人才的培養也是皮影戲傳承的重中之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因此要抓住這一機遇,讓皮影戲進校園、進課堂,讓皮影戲這門傳統藝術在我們祖國未來的棟梁心中萌芽生根。
(一)開設選修課,培養通識人才
皮影戲因其表演時的形象生動、靈活多變而備受兒童的喜愛,1984年曾有一位英國教育家說要把中國皮影戲的形式用于家庭教育。“皮影戲擁有著廣大的兒童觀眾,如果我們能把這古老的藝術更好地用于今后對少年兒童的啟蒙教育,讓兒童在娛樂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這將使皮影戲煥發青春并有著極其廣闊的前途。”基于皮影戲的受眾對象是廣大兒童,在當今的師范類學校中尤其是學前教育可以適當開設皮影戲選修課,增加師范生的文學素養,以利于其以后從事教育工作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同時,藝術類院校可以設置皮影戲專業,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加強與劇團、大劇院等相關的文化事業單位加強溝通與交流,深化產教融合。相關的文化事業單位為院校辦學提供指導意見,派專業師傅進行現場教學,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藝術院校則為相關的文化事業單位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為皮影戲藝術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二)皮影戲數字化技術人才的培養
“皮影戲作為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同時也具有聲像并存的特點,其外形特征是中國民間造型藝術的經典,其優美的唱腔也是戲曲藝術中的精華,如果在藝術教育中皮影與數字動畫相結合,不僅可以給數字動畫帶來創作的源泉,同時也推動了對皮影戲的發展。”數字化技術人才的培養在弘揚皮影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提高皮影戲從業者的待遇
從事皮影戲藝術的人之所以不多,主要原因還是待遇不高。民間皮影戲藝人的收入甚微,沒有穩定的生活保障來源,致使很多藝人轉行。只有提高這一行業的工資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才。首先,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扶持有經驗的老藝人,提高皮影戲藝人的待遇。其次,鼓勵皮影戲藝人外出學習和培訓,通過學習和培訓,加強皮影戲藝人間的交流,提高他們的技藝、技巧,促進皮影戲的繁榮與發展。最后,地方相關文化部門應聯合起來,向地方財政部門爭取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保護經費,并確保經費配套落實到位。通過專項經費促進皮影戲在人、財、物等方面有堅強的保障,使新皮影戲劇本有融合時代的新的創作、使皮影唱腔設計更加新穎、使演員的排練時間更加充分。同時,也積極鼓勵社會各級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拓寬資金投入的渠道。”綜上所述,只有讓已經從事這一行業的工作者做的舒心、開心,才會吸引更多的從業人員加入這一行業。(作者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社會科淀粉成果評審委員課題——一般自籌課題“湖湘民間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與策略重構研究”(項目編號:XSP18YBC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