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
一、案例背景
籃球運動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集協作性、健體性、對抗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為一體,一直深受青少年的喜愛,有利于位于老城中心、生均占地面積較小的學校開展。學校通過“籃球工程”建立一個理想的教育期待,借助趣味籃球、花式籃球、對抗籃球,期待每一名學生在多彩的籃球運動中,將團隊規則、堅持不懈、頑強拼搏、敬畏尊重等寫進生命的進程里,以獲得更多的健康和快樂。
二、案例描述
“籃球爭霸賽”作為系列活動之一,于每年4—6月將校園“籃球工程”推向高潮。比賽分年級采用循環制,賽前在組委會和班主任的見證下,由各班籃球隊長抽簽決定對陣班級和場次。2018年5月,在數輪激烈的角逐后,六(1)班和六(5)班最終進入決賽。學校聘請校外專業人士擔任決賽裁判員,邀請家長并組織五六年級全體學生進行觀看。兩支隊伍的整體實力旗鼓相當,由此可以想象比賽的精彩程度。
決賽當天,比賽進行到一半時,場上的平衡被打破了,六(5)班主力隊員個人能力十分突出,頻頻得分,而六(1)班屢屢防守失敗,對抗明顯處于弱勢。此時,場外六(1)班的一位家長(奶奶)情緒激動,出言不遜,不斷指責裁判判罰有失公正,偏袒對方,組織者屢禁未果,不良情緒蔓延開來,六(1)班場上隊員頓生敵對情緒,多次大尺度故意犯規。在遭到判罰后,六(1)班學生又對六(5)班主力隊員進行語言謾罵,在被眾人“攻擊”后,該隊員含淚下場,而后在媽媽的鼓勵下又重返賽場。校方組織者立刻叫停了比賽,并召集雙方學生和班主任,強調比賽和觀賽要求后,比賽繼續進行。隨著場外觀眾大聲指責,場上隊員連續沖撞,比賽雙方的情緒再度失控。突然,六(5)班隊員被嚴重犯規后倒地不起,表情痛苦(事后證明為假摔)。校方組織者緊急終止了比賽,雙方學生均痛哭離場。
三、案例調查
學校自從開展“籃球爭霸賽”以來,首次出現如此混亂的局面,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就這場被終止的決賽,筆者進行多方了解,旨在找到問題的癥結與解決的良策。
1.班主任
六(1)班班主任:從個人能力來看,雙方隊員勢均力敵,但是從整體配合程度來講,自己班確實略遜一籌。自己班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是心高氣傲,無法接受落后的事實。在家長(奶奶)出言不遜的鼓動影響下,點燃了不良情緒,做出了過激行為,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我們會以此事件作為教育契機,帶領家長和學生一起認真反思。
六(5)班班主任:那位家長(奶奶)在比賽終止后,依然追到教室外對我班學生進行謾罵,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要求學校嚴肅處理。對緊急終止比賽,我保留自己的看法,終止的不應該是比賽,而應該把違反文明觀賽的家長(奶奶)請出校外。賞罰分明才能保持比賽的公正。
2.家長
六(1)班家長(其中一位場上隊員的爸爸):自己雖不是專業出身,但因為喜好,我對籃球有一定的了解。比賽中,六(5)班確實技高一籌,裁判的執法尺度沒有大問題。在孩子們的行為上,長期以來的優越感是導致他們無法承受失敗的重要原因。
3.學生
六(1)班隊員:對方的教練和裁判是認識的,比賽前還在場邊一起說話,所以裁判明顯是偏袒他們的。對方隊員多次犯規,甚至幾次把我們的隊員撞倒在地,裁判都視而不見,而我們一點點犯規,裁判馬上就吹哨,我覺得不公平。
六(5)班隊員:裁判沒有偏袒我們,六(1)班有很多犯規,裁判也沒有吹哨。他們沖撞我們的主力隊員在先,而且家長還對我們進行謾罵,所以我們才做出了過激反應。
4.裁判
考慮到是非專業的小學生籃球賽,為了比賽的觀賞性和流暢性,選擇了適當放寬執法尺度,有些小犯規都是忽略不計,沒想到由此造成了一些誤解,我們原本可以在賽前向全體隊員以及觀眾進行說明。
四、案例后續處理
通過多方了解,問題的焦點看似集中于裁判執法是否公平公正,但是更多地指向學生對待比賽輸贏的態度。于是,校方又組織了雙方班主任、家長和隊員的情況說明會。會上,校方詳細闡述了學校開展“籃球爭霸賽”的目的和意義,介紹了組織此次比賽的具體流程,說明了目前學校在此項工作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最終,雙方隊員均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當眾道歉,在學生、家長和班主任的一再懇求下,校方決定擇期重新比賽。
風動、哨響、掌聲雷動,失而復得的巔峰之戰風云再現。快攻妙傳的配合、精彩的帶球上籃、犯規鳴哨后的友好握手、得分后帥氣利落的擊掌、技術失誤后的安慰……場上的少年們光芒萬丈。投籃時炙熱期盼的目光、失落時溫暖有力的擁抱、進球時激動人心的歡呼、休息時默默遞上的紙巾……場外的觀眾也情緒高漲。無論是場上還是場下,大家收獲的不僅是榮耀,更多的是對賽事和雙方隊員的尊重以及理性對待輸贏的內心成長力量。
五、案例反思
爭霸之賽,因部分學生的情緒失控和家長的不理智行為被緊急叫停。對于比賽的臨時終止,贊成也好,質疑也罷,學校舉辦體育賽事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競技體育看似只看結果,事實上,賽場上拼實力的背后,更是心靈和德性的博弈。我們從挫折中反思并改進:
1.喚醒主角意識,讓籃球活動成為成長內需
我們常常把所有“問題”都給學校扛,我們似乎忘了,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教育中教學相長的主角還有教師和學生。這次事件中,個別家長蠻橫無理的態度也讓我們意識到,教育過程中家長也不能缺席。所以這次事件也是促使我們改變工作方式的契機,充分發揮學校與家庭的作用,提升教育互補的優勢,通過大手拉小手、小手促大手的活動形式讓成長不分年齡,讓成長成為需要。所以我校在進一步普及和推進“籃球工程”的同時,也策劃增設同臺競技表演秀,如親子“籃球裁判手勢操”觀摩、“大手小手一起投”投籃比賽、家校籃球對抗賽和趣味賽等,并把原來的組織、策劃一手抓變為學生和家長的全過程參與,喚醒并強化學生和家長在體育活動中的主角意識。通過場上場下、臺前幕后,不同的角色體驗來感受運動情感,并在角色效應的影響下,增強行為規范和責任擔當意識,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主動參與到自覺練習、從自覺練習到終身習慣,讓成長成為一種需要,也讓健康生活方式觸手可及。
2.理性面對輸贏,讓籃球運動提升學生素養
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樂趣,是美好的教育愿景。但是正如所有的風景里不會只有美景一樣,在我們的一生中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場籃球賽指責、鼓勵、埋怨、安慰等場景一一呈現,這些何嘗又不是人生的成長階段呢?體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輸,讓學生不僅有強健的身體,更有強大的內心。學會用積極的態度和情緒面對挫折和困境、危險和沮喪,學會了解對手、與人合作、自我調控……成敗不在當下,而在未來!
一場籃球賽背后的故事,學生們有了曲折而美好的經歷。決出的是德性,賽出的是成長,這是體育,更是德育教育。記得曾經流下的淚水,愿你們歸來時,仍是年少時拼搏的模樣。
編后語:不能否認,運動場上競爭目標就是獲勝,這是人性之本,近乎“貪婪”。而規則讓這“貪婪”合法化,體育運動中敬畏規則、遵守規則就能有效地規避“貪婪”所帶來的流血、陰謀、禁錮和傷害。人需要在經歷中成長,一場校級籃球賽引發的風波折射出組織者的責任與擔當。任何一場比賽都是“雙刃劍”,組織得好,能引導雙方正確認識公平競爭,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讓爭奪的雙方變成永恒的朋友,獲得促進身體與精神發展所需的巨量營養,這才是比賽的最大魅力,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