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筱筱
【內容摘要】區域認知素養,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組成內容之一,是處理人地關系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中,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文章以高中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為研究對象,對教學活動開展提出幾點建議,希望為學生素質培養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地理區域認知學科素養
引言
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地理能力,使學生掌握不同地區環境、地理特點。區域認識素養,與地理學科特點相符,可以促進學生地理素養形成。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有效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促進學生人地觀念形成。
一、進行區域地理教學,增加學生地域認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增加地域認識內容,培養學生主動獲知識意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形成掌握地理學習技能的能力。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地域認知的內容,需要學生學習。傳統教學中,教師認為區域位置教學會消耗較多課堂時間,影響教學進度[1]。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加強這部分知識教學,為區域認知素養形成提供保障。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地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相關內容,使學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識,以此推動后續教學活動進行。
例如,學習《人口的變化》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近五十年來人口生長較快的大洲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展示出來,并將這三個大洲的地圖畫出來,引導學生進行區域分析,將三個大洲生態環境、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情況全部展示出來。將亞洲作為中心,進行全面分析,找到人口增長的原因。通過地圖的應用,可以判斷出人口增長的原因,得到各個地區經濟怎樣的因素。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地圖,利用此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地圖能力,為區域認知培養奠定基礎。
二、學導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導式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該教學手段與素質教育理念相符,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發揮該教學方法的優勢,將學生認知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實現教與學的真正融合[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此引導學生探究各個地理區域之間的異同,掌握地理學習規律,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素質能力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發揮自身的作用,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以此鍛煉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學生思考習慣。
進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查找學習資料,了解不同地域之間的異同。教師:潘帕斯大草原與我國青海省為什么能夠成為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呢?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加深對地域發展的認識,可以將潘帕斯大草原環境、地理位置等內容,作為輔助學習的資料。經過視頻的觀看與以往學習經驗,學生可以發現潘帕斯草原具有以下特點:氣候溫和、草地茂盛,水熱條件適合牧草生長;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而我國青海省則是有以下優勢:大面積的牧草地,可利用面積達到三千多萬公頃,年均溫0.2℃,無絕對無霜期。冬春干旱,多風而寒冷、夏季涼爽,雨熱同季,有利于牧草生長。由此可以看出兩者的異同,也能分析出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原因。通過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提升學生地理知識應用能力,能夠增加學生對地域的認識。
三、啟發式教學,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形成
隨著素質教育發展,高考與社會對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內容,使學生學會利用工具判斷地域特點[3]。課堂教學中,加強區域方面知識教學,引導學生在不同角度分析,為區域發展提出建議。
例如,《地球上的大氣》教學時,教師可以就山區溫度與城市溫度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了解不同區域在不同因素影響下,氣溫也是不同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大氣運動是造成溫度差異的重要因素。城市里由于人口多,商業繁榮,交通密集導致城市溫度比郊區高,地面時低壓,形成上升氣流,到了高空形成高壓,高壓向低壓流,就是流向郊區上空的低壓。同理郊區地面溫度低形成高壓,向城市地面低壓區流,形成了一個熱力循環,因此出現溫度差。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區域認知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形成。通過區域教學、學導式、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使學生掌握地理技能,學會知識應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其綜合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曉陽.促進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三南水北調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4):92-94.
[2]張爽,劉崇,王朝露,郭中領.基于GIS培養高中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以“西氣東輸”工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8):46.
[3]雷壽平.高中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1):99-100+112.
(作者單位:安徽省渦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