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蓮
【內容摘要】社會教育的發展進步也為高中歷史學科帶來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在人才競爭日益激勵的當下環境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研究與討論的課題。相較于傳統教學將應試教學當作教育重點,當前核心素養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技能,并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與思維觀念,將歷史學科的理論知識化為己用,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理論框架,以提升學習與生活效率,為今后立足與發展奠定基礎。為此,本文立足于當前歷史學科課堂教育現狀與問題,結合核心素養相關文獻資料與自身教學經驗,就提升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素養提升展開了詳細敘述與研究。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素養教育
一、淺析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1.教學內容照本宣科
為完成教學任務,保證學生的應試成績,部分教師認識不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將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忽視了對相關知識的挖掘,學生難以建立系統的歷史觀念,知識面有限,思維發展也受到限制。
2.教學模式趨于固化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部分教師為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常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展開一言堂式教學,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與互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單向的交流中也難以取得正向的教學反饋,影響課堂效率提升。
二、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
1.完成學科教育目標
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被進一步細化,教師不僅需要完成基礎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深入認識歷史“古為今用”的實踐價值,從歷史事件中積累經驗教訓,在實踐活動中強化責任感與使命感,進而養成健全的人格,實現新課改對于高中歷史的教育求。
2.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實踐經驗,思想觀念與知識技能都有待深化與完善,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讓學生發散思維,在學習中提升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在科學、高效的課堂中取得長遠的進步[1]。
3.實現時代發展需求
時代飛速發展,教育界也順應時勢,經歷了長久的轉變過程。新課程對歷史學科賦予了更多要求,優秀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優秀的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具備杰出的歷史素養,吃透學科知識,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能夠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成為能力過硬的人才。
三、新課程背景下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核心素養教學的方略
1.認識傳統教學的缺陷,深化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散并無助力。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開發教學內容,用更豐富的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等,豐富課程內容,同時借助動態課件與視頻、音頻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從多個角度探究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如教師可以結合《建國大業》、《我和我的祖國》等影視作品作為相關理論知識的課堂導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具體的認識,在宏觀史實中產生個人見解,培養學生愛國情懷[2]。又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應當充分保障學生思考、提問、探究的時間,確保學生掌握并消化所學到的內容,開展分組教學匯集鴉片戰爭的國內外背景、國家經濟與文化現狀、當局形勢與社會發展形勢等,再讓學生思考戰爭爆發的內外部原因,同時感受到戰爭的可怕,認識到政府與國家強大的重要,深化對歷史的感知。
2.多元教學模式并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內容,是高中歷史學科所需掌握的各種歷史知識的內化與整合,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完善現代教學課堂,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確課改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挖掘學生學科潛能。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模式,營造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如在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內容,然后設問讓學生合作交流與思考,在學習到國共合作的內容時,讓學生分組學習,站在毛澤東與蔣介石的角度,對于當前形勢展開分析,學生在具體歷史人物及事件情境中,將發揮自身所長盡可能收集資料、發散思維,進而提升綜合能力。又如還可以通過問題情境,設問讓學生制作日軍侵華事件表,順著歷史的脈絡去搜集日軍侵華的內外部原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3]。并展開演講比賽,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自己的評價,全面思考與解讀歷史內容。
3.在實踐中深化學科認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實踐出真知,歷史學科雖然建立在理論之上,卻需要在實踐中明晰學科意義,將理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習慣,但部分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未能最大化利用教學資源,導致學生歷史觀念具有片面性,難以認識到歷史對現實生活的指導價值。為此,教師應當增加歷史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歷史學習的快樂,深化對整個歷史框架的認識,從個體到集體、從微觀到宏觀,感受歷史的價值,自覺提升核心素養。如在學習《工業革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實踐,搜集兩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成就,再在課堂上由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分組對自己的資料進行演示分析,全班共同討論,再由教師補充,在自主性活動中完成對知識點的深入認識。又如教師在教授《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時,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展開社會實踐,通過對社會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人群的采訪,了解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變遷,并整合采訪資料,集體討論,從多個角度記錄下大家心目中的改革與變遷,升華學生的歷史信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新英.淺談高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專科學報.2017(1).
[2]胡傳燕.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5).
[3] 李娜.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策略[J].文教資料,2017(29).
(作者單位:山西省平遙縣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