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我們的地理學習最終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更好的學會生存和發展。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從今天的學習生活入手。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正是這次課改的關鍵點,同時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敏感度。如何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科素養,增強應用意識,這是本課題研究期待解決的問題。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內容體系上作了重大的調整,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和地理知識的活學活用。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國內外新聞實際,使學習書本知識與投入社會實踐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例教學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課前可以從生活中收集、提取、整理各種的生活實例通過滲透、遷移,強化等方法應用于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的同時關注社會,增強學生對于地理的興趣,也要增加學生對地理科學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把知識應用于實踐,從中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1]。
一、知識是一種力量
知識不是應付考試的,而是從中明了一種人生信念。比如我們識記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就是在擁有知識技能同時變得更加謙虛的過程。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每個人的修行也是如此,我們的學習工作和人生也是如此。明了空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懂得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增強科教興國的信念。這種科學理念,也是一種科學的生存和發展理念。社會經濟要發展,人類的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這種理念要樹立,我們要有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行動。
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定要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看圖用圖識記分析和靈活應用中,需要細心觀察認真對比分析整理信息資料繪制相關圖表等等。這個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習慣。在圖上畫一條線,在上面畫一個箭頭,在上面判斷一個方向和相對位置,不僅需要知識的識記更需要相應的技能參與。讓學生小組互助,形成團隊精神,培養互助意識,更好的參與世界經濟文化發展模式,參與競爭。讓學生站在講臺上,給自己的同伴講一講,感受到知識技能沉甸甸的分量。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中,相互尊重的態度,合適的言行和表情,讓同學們感受到共同提高中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2]。
三、拓寬學生的心胸
通過學習,讓學生關注更加遼闊的宇宙人生,拓展心胸。比如生活中,結合日期,讓同學們分析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感受到宇宙的蒼茫和浩大,關注其中規律的狀況。通過滄海桑田的變化,讓學生樹立一種謙卑的襟懷,始終擁有海納百川的情懷,始終堅持做自己的主人。學習上的坎坷挫折,如同風向變化云起云落,人生的融入猶如滄海桑田,當我們看透一切的同時,涌起一種報效家鄉和祖國的熱情,珍惜自己的擁有,以千方百計的努力,去回報生養我們的土地,讓我們的人生書寫最燦爛的輝煌。
四、學習多元化的世界
學習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和人口分布人種宗教,讓同學們明白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昌盛的世界。讓同學們,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感受各種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吃穿住行中,在古典的特色建筑中,在不同的宗教文化習俗中,讓學生們感受到文化的博大,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襟懷,刻苦讀書,增長自己的才干,學會用不同的人打交道。“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就是一個人的心靈有多大,他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學習活動,拓展同學們的人生舞臺。盯著別人的優點,自己天天在進步,只關注別人的缺點,自己就會不知不覺中墮弱[3]。
五、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了解人類的聚落與環境的關系,明白熏修的重要。看似不起眼的外部條件,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我們的人生。了解聚落中的種種,發現人類與大自然那看似非常遙遠而非常密切的關系。當人類在改變大自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是大自然之子,是大自然面前永遠渺小的孩子。了解大自然和人類發展的關系,放空自己的偏執偏見,才會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關注到大自然之美和人類成長進步之美。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很多同學不愿意記地理知識和規律,就是不知道里面的人生道理。這些知識和規律中,包含著宇宙人生的真理,讓我們從中學會感悟,學會做人做事更好的成長和發展。課堂應該是學生成長的舞臺,地理學習的過程,就是認識真理的過程。“地”者,坤德之載體也。古人云:厚德載物。自古以來,人類就把大地作為自己道德修養的榜樣。《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傳》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理是講有關天地以及天地之間知識的,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新課標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自然觀,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結語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和地理有關,比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牽扯著地理。服飾的材料與樣式、飲食方法和習慣,住房的特點和習慣等,都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地理,更要理解地理。學習地理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這個社會,從而令學生正確認識地理學科的價值。當學生充分的理解了地理這門學科的時候,那么學生們就會對地理持續產生興趣,更有利于學習地理。通過挖掘這種教育內涵,地理教學師生樂在其中,艱難困苦也在其中。讓我們攜手并肩,在關注生活中學習地理,在地理學習中提升我們的生活和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王麗平.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J].學苑教育,2017,67(12):86-87.
[2]韓靜.“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初探[J].新課程(下), 2018,23(3):158.
[3]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34(36):69-70.
【作者簡介】王雨(1978.08-),男,漢族,北京市西城區,學士學位,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學)